1. 简单百科
  2. 寿山石雕

寿山石雕

寿山石雕是福建省福州市的传统工艺美术门类之一,是以寿山石为载体的一种艺术形式,有着因材施艺、以色取巧的艺术特点。

寿山石雕可以追溯到南北朝(公元420-589年),雕工采用寿山绿色老岭石,刻制成握猪作为殉葬品。唐朝,寿山石雕制成香炉、念珠、法器等佛事用品。宋代是寿山石雕艺术首个繁荣期,王公贵族生前收藏赏玩寿山石,死后亦用寿山石为材制作随葬品。元、明时期,寿山石雕篆刻进入“石章时代”,伴随着文人用印的普及,寿山石印钮雕刻获得较大发展空间。清代寿山石成为上等雕刻材料,寿山石雕艺术得到发展,乾隆时期,寿山石雕刻风格开始吸收玉雕的工艺造型和表现手法而完全倒向奢华。同治、光绪年间,形成了西门派和东门派。抗日战争爆发后,寿山石雕行业萎缩,艺人纷纷改行谋生,1950年,寿山石雕从业人员仅剩十余人。自1954年起,福建省工艺美术行业开始组建手工业合作社,到1955年已有985个合作社。1958年,东门、西门派原有生产组织合并成立“福州市石刻厂”。截至1965年,寿山石雕行业走出低谷,雕刻技艺进一步提高。1966年至1976年,寿山石雕从传统题材向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建设题材转型,20世纪80年代,受到现代美术学院教育的年轻艺术工作者相继进入寿山石雕行业。20世纪90年代初,寿山石雕交易活动日益增加,截至2002年,据不完全统计,福州的寿山石雕专卖店达500多家。寿山石雕技艺主要流传在福州市晋安区鼓山、岳峰镇、象园、王庄街道寿山乡。寿山石雕的工艺流程为相石、雕刻、修光、磨光等。主要派别有东门派、西门派、当代学院派。

寿山石雕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出大自然的美丽与灵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独特的文化价值。2006年5月,寿山石雕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南北朝

寿山石雕的历史已有1500多年,早在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就有雕工采用寿山绿色老岭石,刻制成握猪作为殉葬品。

唐代

唐代,寿山石开始作为雕刻石材广泛使用,唐代佛教兴盛,福州市先后兴建多所禅院寺庙,大量寿山石被制成香炉、念珠、法器等佛事用品。

宋代

宋代是寿山石雕艺术首个繁荣期,《宋会要辑稿》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都有宫廷制作寿山石礼器的记载,寿山石雕受到当时社会上层的重视。福州冶山宋代文化遗址出土的观音坐像最具代表性,此像石质半透明呈黄色,疑似为高山矿脉所出冻石。王公贵族生前收藏赏玩寿山石,死后亦用寿山石为材制作随葬品。宋墓中出土有大量寿山石雕刻的人俑、动物俑、器皿摆件等各类明器。

元代和明代

元、明时期,寿山石雕篆刻进入“石章时代”,这一时期,伴随着文人用印的普及,寿山石印钮雕刻获得较大发展空间,技艺随之成熟,雕刻艺人继承古代经典玺印钮式,借助寿山石质色特性,发展出独具风格的印钮雕刻艺术,被帝王选作御用宝玺。北京故宫博物院编《明清帝后宝玺》中收录了明代帝后宝玺65方,其中寿山石质占37方,占总数一半以上。技法上有圆雕、浮雕和深刀雕,线条精练而少作繁缛炫技的镂空和开丝雕饰。在一些民间晚明兽纽工艺中也有突目开瞳的装饰手法,说明雕刻技法已经开始走向精巧,磨光和推光技术也逐渐得到重视。

清代

清代大量寿山石原料开采出来,寿山石成为上等雕刻材料,寿山石雕艺术得到发展,清代寿山石雕刻珍品大多来自宫廷,以玺印钮饰、宗教雕像、文玩陈设最具代表性,相较于昌化、青田县二石,寿山石用于清宫制印时间更长。雍正时期在继承康熙时期风格的同时于雕刻装饰性意味上更加突出,形式和雕刻语言上趋于繁复。乾隆时期,寿山石雕刻风格开始吸收玉雕的工艺造型和表现手法而完全倒向奢华,不仅追求材料块度,更强调复杂线条和不对称感,用夸张的动态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清代雕刻名家较多,雕刻技法愈加丰富,雕刻艺人能够根据原石状况因材取巧。同治、光绪年间,潘玉茂林谦培形成了寿山石雕艺术风格上的西门派和东门派。西门派以刻制印章为主。东门派雕刻品类广泛,除印章外还有人物、动物、花果、山水等圆雕、浮雕摆件供室内陈设欣赏。

近现代

东门、西门派在中华民国前期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西门派薄意技法深得文人钟爱,以薄意大师林清卿为代表,其作品吸纳中原地区传统绘画意境,将文人画、书法、篆刻与寿山石色、形、质完美结合,扬长避短,巧饰瑕疵,引画入石,让薄意雕刻成为连接绘画与雕刻的独立技法,世人称之“西门清”。

抗日战争爆发后,寿山石雕行业萎缩,林文宝郑仁蛟等大师相继病故,艺人纷纷改行谋生,1950年,寿山石雕从业人员仅剩十余人,且处于半停产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政府着手传统手工行业的恢复工作,动员已经改行的艺人回归旧业,招收徒弟,传承技艺。自1954年起,福建省工艺美术行业开始组建手工业合作社,到1955年已有985个合作社。1958年,东门、西门派原有生产组织合并成立“福州市石刻厂”(后更名为:福州市工艺石雕厂)。

截至1965年,寿山石雕行业走出低谷,雕刻技艺进一步提高,除圆雕外还有镂空雕、链雕、嵌雕、高浮雕等技法,题材不断拓展。陈敬祥的《求偶鸡》、冯久和的《丰产母猪》、郭功森的《九鲤连环百》、林寿椹的《稻香千里》等经典作品在继承寿山石雕刻传统美学的基础上,着重反映出艺术的时代性,刻画出许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人民美学艺术佳作。

1966年至1976年,寿山石雕从传统题材向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建设题材转型,1975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40周年,福州雕刻厂以郭功森大师为组长的六人利用两年时间完成了《长征组雕》的创作,由林寿椹作《遵义会议》、林元康作《巧渡金沙江》、林廷良作《飞夺泸定桥》、郭功森作《过雪山》、施宝霖作《过草地》和《突破腊子口》、林发述作《会师延安》。这是寿山石雕历史上首次以集体创作形式,综合运用圆雕、浮雕、薄意等技法和透视原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让寿山石雕刻成为红色信仰、庚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载体。冯久和《花果累累》的寿山石花果题材吸收中国画的布局,将寿山石雕造型、俏色、形象三者融会贯通,“惜物”思想影响了后来的寿山石大型装饰摆件的创作思路。1977年开始,寿山石雕刻艺术逐步复苏,出现了一批艺术精品。20世纪80年代,受到现代美术学院教育的年轻艺术工作者相继进入寿山石雕行业。

改革开放以后,寿石山雕市场规模逐渐加大,行业蓬勃发展,新兴专卖商号相继诞生。20世纪80年代初,在福州鼓楼区鼓西路口和台江区达道路,由寿山石农自愿组建了寿山石交易中心和交易市场。20世纪90年代初,交易活动日益增加,根据城市规划,寿山石材交易市场转移至“花鸟市场”。到1998年,“特艺城”有50多家寿山石雕店。同年,福州西门建设了列为“福建省旅游商品指定单位”的“藏天园”具有40多家店铺的寿山石文化街。另一座“中国寿山石材交易中心”在鼓山镇于2000年在前屿村开设,为提供市场需求新增了38个商号。2000年5月,晋安区地矿局与寿山乡政府共同建成展位50多个的寿山石原石交易市场。同年12月,宦溪镇拢头村建立的“芙蓉石商贸街”,拥有摊位50多个。截至2002年,据不完全统计,福州市的寿山石雕专卖店达500多家。

技艺分布

寿山石雕技艺主要流传在福州市晋安区鼓山、岳峰镇、象园、王庄街道和寿山乡。

工艺流程

相石

相石分为选石、审石、画石和躲石几个环节,是寿山石雕刻匠人对一块未经加工的石头进行艺术构思的过程。

选石

有经验的寿山石匠人在选取石头的过程中,一方面会选取符合自己技艺特长的石料,便于发挥自身所长;另一方面会考虑在原石中选取便于加工并且有一定市场需求的石料,以此进行艺术创作。寿山石雕刻匠人们在选取原石的时候,通常会考虑它的形状、色泽、纹路走向等多个方面。此外,一般选择少裂纹、少砂隔的石料,以便于加工和雕刻。随着矿石资源总量的减少和寿山石新品类的发现,寿山石雕刻匠人们在选择名石佳品的同时,也逐渐将眼光投向那些可以发挥天然韵味的石料。

审石

审石是寿山石相石过程中很关键的一个步骤。审石多从石料外形展开。石头一般分椭圆形、长形、扁平形、圆形、锥形等。在创作过程中,石形的选择与运用其实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创作结果与寿山石雕刻匠人的审美水平、艺术素养、技艺能力紧密相连。雕刻匠人通过审石环节,仔细观察选定石料的内外色彩、浓淡变化和变化趋势,以此确定构思位置。

画石

在寿山石雕刻过程中,还会运用到画石这个辅助艺术构思的方法。即使用毛笔或者其他颜色的彩笔,在石料相应地方勾勒出景物的位置,或者在纸张上勾勒出创作的景物,帮助寿山石雕刻匠人反复斟酌与确定下刀位置。除了用纸,有时候匠人们还会通过制作泥塑等方式模拟成品形态,以此来进行设计构思。

躲石

匠人们为了突破原石的形状和色泽的限制,为圆雕作品相石时,会使用一种被称为“躲石”的特殊手法。躲石过程中,雕刻匠人通常不拘于形象结构的比例,借用民间传统雕塑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设计构思人物、动物的形态。这样的创作手法往往有助于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同时又可以非常巧妙地躲过砂隔、裂格、水痕及色彩不佳等石料材质上的不足之处。

雕刻

传统的寿山石圆雕过程包含打坯、凿坯和修光三道步骤。

打坯

经过“相石”环节之后,寿山石雕匠人们会运用卡凿等雕刻工具,敲除石料上多余的部分,以此来确定作品景物布局的基本形态。打坯环节又可分为打粗坯和打细坯两个步骤。打粗坯又称“打大坯”,先切锯石料的外形(又称“整形”),然后由浅及深地用双面卡凿一层层地向里切剥,以此凿削出景物大致形态和各部分位置。打细坯即在完成打粗坯的基础上,寿山石雕刻匠人会继续用单面凿工具雕凿作品的各部分,细化结构。

凿坯

为了让作品的景物层次更加分明、结构更加清楚,寿山石雕匠人会使用各种锤刀、钻具等工具对作品进行更为细致的雕刻创作。这个过程一般先粗后细,由表及里。对复杂、精细的纵深和镂空部分,先用钻具打出若干圆洞,再用卡凿、手凿等刀具整理收拾,使作品中人体的结构、衣饰,动物的鬃毛、肌肉,山体的轮廓、树木的枝叶、花卉的瓣蕊等更加清晰。在浮雕的凿坯过程中,艺人按石料色层的厚薄进行铲地。铲地是用平口卡凿和手凿等工具铲除画面空余部位,直至显露出里层的石色。大面积的底地被铲平后,才改用小手凿或小钻头铲剔出景物之间的细小空隙。铲地达到预定的层次后,再雕刻景物。21世纪也有许多艺人用机械雕刻机铲地。

修光

修光指的是用不同的雕刀与刀法,刻镂景物形象,体现作品的整体气质和神韵。也是雕镂的最后一道工序。主要是“清灵”和“浑朴”二种,清灵即多选用尖刀或半尖刀修整作品。浑朴多选用圆刀、半圆刀修整作品。

磨光

寿山石雕工艺品在雕镂完成后,还要磨光。砂布、冬稻茎、小砂纸、木贼、竹签、桐油瓦灰砖、上光粉、白茶油(或花生油、芝麻油)等都是磨光环节常用材料。

粗磨

粗磨又称干磨。雕刻匠人们会先用砂布磨擦雕刻品,以此消除一些明显的刀痕。随后,再用湿的木贼草顺修光刀的刀痕进行横磨,从而使刀痕被细密的木贼草痕迹代替。

细磨

细磨又称水磨。雕刻匠人们会先将冬稻茎剥去外层粗皮,折成平口。将平口两端沾水后对作品进行揩擦, 目的是磨平木贼草的痕迹。当要细磨较大面积的寿山石雕作品时,可以用水砂纸沾水进行研磨。若遇到砂隔,可用新水砂纸沾水擦磨,将砂隔磨平。

揩光

细磨后的石雕作品应使用清水进行漂洗并且晾干,以除去石粉杂质。然后用桐油瓦灰砖汲水揩磨,待石头滑润明澈后,再取另外一块桐油瓦灰砖沾白茶油和羊肝石粉,反复细揩石雕制品,直至面光似镜。揩光工序的重点是在帮助石料突显光亮度的同时,又要清晰表作品的质感。雕刻者通常会聘请有经验的磨光师磨光,以此弥补石质、石色与雕刻功力等的不足。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感,在磨光工序之后寿山石雕刻匠人常对磨光过的作品再加工。修饰人物须发、鸟兽羽毛、花卉蕊蕾等细节时,匠人常常用开丝刀雕刻。为了强化作品的气势与美感,匠人还常常会配上特制的木、石、角等底座。

艺术特点

寿山石雕艺术家通过雕刻技艺和艺术表现手法,将自然山石的美丽与灵动融入作品中,同时注重通过形象、意象等艺术手段,传达出深远的理念和意境。寿山石雕作品常以简约、深沉的方式表现出意境,使观者在欣赏时能够产生共鸣和思考。它并非简单地模仿自然界的各种形态,而是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和表达,以巧妙的艺术手法凸显自然万物的神韵和形象。艺术家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运用线条、形态、纹理等元素进行创作,使寿山石雕作品更富有个性和艺术魅力。

寿山石雕通过简洁、概括的线条勾勒画面,利用光色表现画面,通过对光影变化的运用来表现意境。通过线条的折叠、曲线的延伸和肌理的推敲,使作品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美感。寿山石雕作品的线条和形态往往是从自然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它既保留了自然形态的特点,又经过艺术家的创造和加工,达到了一种独特的美学追求。虚实之间,各物象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石雕作品常常以山水、花鸟、人物等为题材,通过塑造石材的形态和纹理,以及雕刻出的生动形象,展示出自然界的生命力和活力。同时也注重将自然与社会生活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刻画人物、生活场景等元素,使作品更具生活情感和人文关怀。

类别流派

西门派

西门派又名“薄意派”,在兽纽、薄意、线刻、浮雕等方面技法熟练,特别是在印章造型、棱角处理、刀法应用。在人物、动物、山水、浮雕和薄意上重视想象力,追求文人趣味,体现充满浓郁的书香气,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风格新颖典雅。西门派以清康熙的杨璇和周彬为宗师。

东门派

清同治、光绪年间,有众多寿山石雕艺人居住在福州东门外鼓山后屿、横屿、洋口镇、樟林、秀岭等地。从业者亦工亦农,雕刻技艺多数在家族中传承下来。 “东门派”切割方法为圆形,并且使用尖月修光,细腻精致,工艺具有精巧玲珑、矫健华丽、雕镂相结合等特点,对装饰效果有一定追求。有许多种类的雕品,包括人物、动物、花卉和鸟类等,以满足人民和市场的需求。

当代“学院派”

当代“学院派”主要指从木雕转主寿山石雕的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寿山石行业的发展许多后来从事木雕的艺人转主寿山石雕。他们将木雕的造型法与雕刻技艺融入寿山石雕中,为寿山石雕创作带来崭新的气象。另有一大批专业美术院校毕业生或进修生加入寿山石雕行业,将现代雕刻技艺及创作理念引入到寿山石雕行业,促进了当代寿山石雕技艺的发展。

代表人物及作品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资料来源

价值和影响

寿山石雕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技艺手法成熟、色彩独特迷人、质地温润晶莹,融合自然美、工艺美与哲学美,备受古今中外人们的喜爱。寿山石文化艺术是一种集历史性、文艺性、美学性于一体的艺术,浓缩诗、书、画、印、雕、塑之精华,其风姿神韵超凡脱俗、艺术风格炉火纯青、石质脂润柔而易攻,被世人推崇为“四大名石”之一,地位独特,举世瞩目。

寿山石雕的美学写意体现在注重写意、兼收并蓄、追求自然与生活的和谐,以及意境的提炼和升华等方面。它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出大自然的美丽与灵动,同时传递出深刻的思想和意境,使人们在欣赏作品时能够得到艺术的享受和思考的启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寿山石雕是天然造化与艺人智慧的结晶,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探索,积累了丰富的雕刻技法,其雕刻技法丰富、精湛,达十余种之多,成品精巧绝伦、巧夺天工,为中原地区玉石雕刻中的极品。寿山石雕作品题材广泛,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品类。由于这些原因,寿山石雕的社会影响面极广,具有“上伴帝王将相,中及文人雅士,下亲庶民百姓”的艺术魅力,深受国内外鉴赏家与收藏家的好评。寿山石雕在中国传统玉石文化中占有突出地位,相关雕刻品已成为高雅、精美、凝重和睿智的象征。

传承和保护

传承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寿山石雕进入了市场。最早的寿山石雕市场建立在个体作坊内,其次是组建商号、商街和工厂。最后,形成一系列贸易发展,形成成熟的寿山石材市场和交易中心。

作坊

清代徐祚永的《闽游诗话》中有寿山石市场交易的史料。在民国时期,原石交易是在寿山村的货栈里。东、西两派艺人在东门鼓山后屿,秀岭等地设立了作坊,主要是教授徒弟和加工寿山石雕后进行交易。这种以集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模式,成为寿山石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字号

明代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在福州市总督后”(今省府路)的最早的寿山石材专卖店是“青芝田”商号。在清代同治时期(1862年-1874年),陈立昂承袭“青芝田”的基础上,又增设了“仁记(青芝田)”“正记(青芝田)”和''义记(青芝田)”三家分店。后来,“仁记”由陈宗泽传于长子陈可立、次子陈可铳,分别改号为“吉乐斋”和''雪鸿庐”。“正记”由陈宗堤传给长子陈可钟,陈可钟于1924年又将该商号转交给其侄陈显灿。陈宗烈传“义记”给长子陈可驯和二子陈可骆管理。陈可驯将“义记”更名为“怡庐”,陈可骆则继续沿用“义记”,至1950年迁往中国台湾经营。陈立昂的后裔陈汶佛在福州市“特艺城”专卖寿山石雕,店号仍为“青芝田"。除“青芝田”外,还有很多历史悠久的品牌专门经营寿山石的商号,老字号汇集成为著名的“总督后”。

老商街

“总督后”汇集除了“青芝田”之外,还有20多家商号。民国时期,总督后专营街延伸向安泰桥的“斗中街”。根据1933年出版的《福州便览》统计,福州市有刻字图章店二十四家。榕城街头的寿山石雕的商号,基本都请了精通技艺的手工艺人,部分寿山石雕的商号的店主自身就是寿山石雕的著名艺人,他们在寿山石材市场具有重要地位。

石雕厂

1955年,后屿村和井门楼组建了“福州市郊区寿山石刻生产小组”和“福州北郊石砚社”,之后共同成立了“福州市鼓楼区图章供销社”“寿山石砚合作社”等。福州工艺石雕厂、福州雕刻厂和福州雕刻工艺品总厂等也相继成立。福州雕刻厂是福州雕塑工艺品厂的前身。1980年10月,正式改名为福州石雕厂,1986年4月,成立了福建雕刻艺术中心。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该厂先后与香港长城宝石厂和香港华榕集团共同成立了福州长城宝石厂和福州榕华雕刻艺术品有限公司。该厂拥有的“雕刻艺术馆”,成为世界交流沟通寿山石文化的重要窗口。

中国大陆以外的商号

随着寿山石材交易市场的繁荣,寿山石商号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台湾也开始出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寿山石人冯志杰、张德勤、余健信等先后在香港开办“石癫轩”“大胜庄”“琳琅阁”等寿山石商号。澳门澳门葡京酒店里的“葡京百乐精品屋”“古月轩”等。其中总量占有重要比重的是台北市的寿山石商号,如林中湘的“瑰宝轩”、简国钏的“如意轩”等。此外,在新加坡出现梁宝英的“龙华”、谢声远的“兴艺”等专号。

保护

2006年5月,寿山石雕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35。2024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来到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组建议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创新传承人培养模式,加大青年传承人培养力度,加强对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的评估和管理。同时,加强宣传展示,创新传播方式,推动非遗以人们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方式推广开来,增强非遗传播效能。

现状与展望

现状

寿山石为珍稀的石材,其资源管理在近数十年一度处于无序状态,导致开采过甚,给石雕造成了不良影响。寿山石雕老艺人年事渐高,已无法继续雕刻,而传统的师承关系又遭到破坏,寿山石雕技艺后继无人,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寿山石雕分工越来越细,单打独斗、各个工序全能的情况已不复存在,有的干脆流水作业,盲目追求产量。同时,提升文化内涵也是寿山石雕亟待解决的问题。历史上关于寿山石文化的典籍不多,需要重视与总结。

展望

寿山石雕有着上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有庞大的从业队伍和市场,有一大批雕刻家,还有着众多寿山石文化喜爱者,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理应使文化和市场走上长久良性发展道路。寿山石文化的千年底蕴、传统雕刻技法,继承古法、借古开今、超越创新是寿山石文化实现长久繁荣的必然要求。

相关活动

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

2015年11月23日,福建省非遗博览苑举行的”“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对福州寿山石雕、福州脱胎漆器、德化县瓷器、厦门市漆线雕等20多项非遗门类进行展示。

匠心·向上——首届中国寿山石雕青年学术提名展

2017年12月7日,“匠心·向上——首届中国寿山石雕青年学术提名展”在福州三坊七巷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共有19位寿山石青年雕刻家的100多件作品入选。

寿山石雕作品展

2018年5月,由中华艺文基金会、中国泛海资助,中国非遗保护协会主办、永新华韵公司承办的第六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专家)资助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系列展之陈礼忠寿山石雕作品展在北京前门大街举办。

“闽匠杯”(寿山石雕)职业技能竞赛

2018年7月27至30日,首届“闽匠杯”(寿山石雕)职业技能竞赛在福州市晋安区中国寿山石交易中心举行。来自十余个单位的近60名选手参赛。

古今巨匠寿山石雕传承展

2018年10月,“古今巨匠寿山石雕传承展”在福州三坊七巷寿山会馆启幕,展出近百件海内外寿山石雕精品。在展出的作品中,有杨玉璇、周尚均、林清卿等一代石雕大家的作品,还有现当代知名工艺美术大师的个人代表作。

寿山石雕22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世珍品展

2024年7月,“匠心古韵 艺海流芳-寿山石雕22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世珍品展”在福州榕宝轩艺术馆开展,展览由中国民协中国寿山石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福州市晋安区人民政府主办,汇聚了22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经典寿山石雕作品133件,旨在推动寿山石文化传承创新,提升福州文化名片影响力,集中全面呈现大师风采,深入探索、梳理寿山石雕独特的艺术风格及发展历程。

“天风海涛”第九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作品展

2024年9月20日,“天风海涛”第九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作品展暨“一门三杰”寿山石雕艺术传承展在福建博物院开展。同期展出的有“一门三杰”寿山石雕艺术传承展,篆与雕的艺。展览集中展出了林亨云、林飞、林东父子三人作品近百件。

相关著作

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政府网.2024-10-31

寿山石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31

寿山石融汇诗歌书法绘画 被誉为中华瑰宝.福州市晋安区人民政府.2024-10-31

传统寿山石雕刻艺术的当代转型——黄宝庆寿山石雕刻新作.江西省图书馆.2024-10-31

寿山石雕的薄意深情.百家号.2024-10-31

于自然的坚实中呈现想象的浪漫——寿山石雕“一门三杰”的传承故事.百家号.2024-10-31

寿山石雕技艺传承的现代化之路.福州新闻网.2024-10-31

八闽文物·巧夺天工 | 南朝、北宋寿山石雕.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2024-10-31

撇去浮华,回归技艺:这是寿山石的“聚匠”时代.雅昌新闻.2024-10-31

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百家号.2024-10-31

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开幕 20个非遗项目进行展示.东南网福建频道.2024-10-31

青年雕刻家“匠心·向上”首届中国寿山石雕青年学术提名展.中国新闻网.2024-10-31

陈礼忠寿山石雕作品展亮相前门.百家号.2024-10-31

年轻一代助力寿山石雕非遗传承 传统工艺再焕生机.百家号.2024-10-31

近百件海内外寿山石雕精品亮相“古今巨匠寿山石雕传承展”.百家号.2024-10-31

寿山石雕传世珍品展在榕开展.福建省人民政府.2024-10-31

一门三杰!大型寿山石雕刻艺术展开展!周末逛起来.微信公众平台.2024-10-31

寿山石考.豆瓣读书.202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