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梨行村

梨行村

梨行村,地处山东省济宁市马村镇境东,总人口 1000多人,耕地总面积 1060   亩,人均 .1.06 亩,从 2 0 0 5 年起,梨行村着手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梨行简介

梨行,地处山东省济宁市马村镇境东

部距镇政府 4 公里,全村共 212 户,

总人口 1000多人,耕地总面积 1060

亩,人均 .1.06 亩。

别名:梨行 邮政编码: 272402

行政区类别:乡村 面积: 1060亩

所属:山东省济宁市 人口: 1000多人

发展特色

直从改革开放以来,梨行人却硬生生地闯出了一条在夹缝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的富民强村的路子。多年来,梨行村党支部连续获得“优秀党支部”、“富民强村党支部”、“五好党支部”等光荣称号。 2 0 0 0 年,被嘉祥县政府授予“经济强村”。今天,当你走近梨行村时,你就会惊奇地发现,在一片生机勃勃的麦田深处,绿荫隐映中,一座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昂然矗立,白墙、花鸟、池塘。走进村里,已全部硬化的街道平直、宽阔、干净;一排排的二层小洋楼整齐、标准、亮丽;路边房下,刚栽种的杨属正在喝水、抽丝、发芽。村民们自豪地说:“谈起新农村建设,我们村变化可大了,以前荒草遍地,到处是垃圾,如今可是大变样。道路硬化了,垃圾清理了,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了,我们真正有了美好的家。” 2 0 0 5 年以来,在中央连续三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精神的指引下,梨行村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统筹安排,积极推进旧村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梨行村新修大街 3 公里,已初步达到了出门就有柏油路的目标,有线电视入户率达 9 0 % ,自来水入户率达 9 6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普及率达 9 5 % ,电话普及率达 8 1 % ,全村近 9 0 % 的农户盖起了标准的二层小楼。面对这巨大的变化,有人赞叹道:“今日梨行真气派,二层小楼盖起来,规划齐整街道宽,三线一管到庭台,柏油大路户户通,处处都是文明街,家家吃上自来水,文明之花竞相开…… ”

地处偏僻的梨行村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大的成绩哪?梨行村党支部书记赵乃习道出了个中奥妙:“由于梨行村地理位置偏僻,发展空间狭小,所以造就了梨行人的经济意识特别强。”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早在改革开放之初,精明的梨行人就开始投资建立水泥预制件厂,在赵庆同的带领下,他们首先制造方形电线杆,后来,又改造圆形电线杆。随着国家电网、电信、有线电视等事业的发展,梨行村的制杆业迅速壮大,至 1 9 9 5 年,梨行村的水泥预制件厂已达 1 5 家。 1 9 9 6 年,在全国进行农网改造时,梨行村更是一马当先,迅速将水泥预制件业做大做强,至 2 0 0 0 年,梨行村共建立起水泥预制件厂 3 2 家。许多有见识的还走出家门,远赴非洲、蒙古国俄罗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东北、四川省等,在当地建立起水泥预制件厂。梨行村经济实力日益壮大,成为马村镇首富村。

农村建设

有了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有了雄厚的物质保障,继续发展就有了充足的后劲。从 2 0 0 5 年起,梨行村着手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 : 加强村委会建设。农村要致富,必须建设好党支部。凡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搞得好的农村,都有一个坚强的党支部。问题是如何建立一个坚强有力的党支部。梨行村的做法是,首先要选好“班长”。他们说,班子强不强,关键看“班长”。建设一个好领导班子,关键得有一个好带头人。为把农村优秀党员选拔到领导岗位,在农村党支部换届中,他们推行了“两推一选”制度,使村党支部班子整体结构得到改善;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推进村民自治,在实施这一决策中,梨行村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权力,倡导文明守法的民主选举,引导群众把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农民选为人民代表。

为了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实行公开、透明管理,梨行村还进一步规范了村务公开制度。在公开内容上,除对财务收支、农民负担、集体经济经营、计划生育、征用土地和宅基地“五公开”外,还把公开项目不断拓展,做到群众关注什么,村里就公开什么。对公开时间、场所、形式实行了“三统一”。在时间上,规定村财务每年公开两次,农民负担每年公开一次,计划生育每季公开一次,有些项目随时公开;在公开场所和形式上,要求在群众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立统一、规范、固定的公开栏。公开内容必须留档,做到栏档一致,严禁“两本帐”、假公开。截止目前,全村村务和财务公开率均达到 1 0 0 % 。

通过开展对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重要思想学习活动,梨行村干部提高了学习和实践保持党的先进性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强化了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的观念,增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意识,激发了工作热情,转变了作风,解决了一批基层和群众“最盼、最缺、最怕、最怨”的问题,有力地推进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提高。

二:实施旧村改造工程。实施旧村改造,加大对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村委会提出建设“梨行城”的口号。从 2 0 0 3 年到 2 0 0 5 年底,梨行村共有 9 0 % 的农户建起了标准的二层小楼,街道全部硬化,两旁也装上了路灯,植上了树,重点建设了“文明一条街”。全村集体安装了有线电视,铺设了自来水管,全村面貌为之一新。作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梨行村环境整治坚持“四节” (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具体整治内容包括:利用现有条件,以“四清四改” (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柴垛,改路、改水、改灶、改厕)为基本内容,着力解决人畜分离、道路交通、垃圾排放、污水处理、安全防灾等问题。同时,在农村将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改善村庄公共设施和生态环境,治理村庄脏、乱、差和环境污染。

自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投入资金 7 4 5 万元,完成基本农田地建设 8 7 6 亩,硬板路 7 公里,全村发生了大变化, 6 个村民小组的 2 0 0 多户群众住进了新房,有了幸福的新家园,过上了好日子。党支部书记赵乃习介绍说:现在村里大部分农民所住的房子,结构和功能基本都与城里的一样,如卧室与客厅分设、室内卫生间以及有沐浴设施等。

三: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梨行村的传统产业是水泥预制件加工,在继续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梨行村积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村民积极向有条件、利润高、风险小的行业投资。 2 0 0 0 年,全国农网改造渐趋结束,水泥电线杆需求量急剧下降,梨行村的水泥预制件厂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梨行村党支部及时引导村民向其他行业转产,重新进行了规划。随着国家大力开展治污工程和基础建设,梨行村利用现有的条件,鼓励一部分企业转向水泥管道和免烧砖 ( 水泥砖 ) 的生产。此外,梨行还先后建起了百头肉牛养殖厂、规模养鸡场、规模养猪场、亿豪钢管厂等企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 0 0 5 底,又投资 1 0 0 多万元兴建了遵生木业加工厂,充分利用附近丰富的林木资源,进行木材的初加工。为解决农民发展资金难的问题,通过变土地资产为活化资本的模式,村委会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农民以自己的住房和宅基地作抵押向信用社贷款发展畜牧业,有 3 0 多户农户先后获得 9 8 . 3 5 万元贷款,用于发展特色农产品,共惠及 6 个村民小组 3 5 户农户。对于农村出现的富余劳动力,梨行村积极引导他们走出去,并 对他们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具有较高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使他们能“出的去、站的稳、能挣钱”。现在的梨行人,如商海中的蛟龙越南战争越强。

四:建设文明生态型村庄。党中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梨行村用这个总体要求深化文明生态村建设,把文明生态村建设纳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把文明生态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综合创建载体,在“综合创建”上狠下工夫,巩固成果,扩大战果。强调用文明生态村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实施村庄改造以来,梨行先后建了楼、铺了路、安装了有线电视、自来水、普及了新农合。同时,建设了文化大院,设置了电脑、电视,购置了报刊、杂志等娱乐、学习器材 , 下一步将重点推广沼气池建设和村庄花园建设。开展“好媳妇、好儿子、好公婆、好党员、致富能手”评选活动,使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更具群众性。梨行村 用探索性的思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起抓,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极探索新思路,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

现在的梨行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犹如沙漠里的一片绿洲,夜空中的一颗明星,熠生辉。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477.65亩(其中:田63.04亩,地414.61亩),人均耕地2.16亩,主要种植马铃薯、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1046亩;水面面积21亩;草地61.95亩;荒山荒地751亩,其他面积57.6亩。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06年底,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40户通自来水有17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29.82%)。有56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46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70.18%、98.25%和80.7%);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5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3户(分别占总数的61.4%和94.29%)。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2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22公里。全村共拥有摩托车21辆。

该村到2006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7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45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5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农村经济

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7.9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5.6万元,占总收入的55.91%;畜牧业收入9.6万元,占总收入的34.4%(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21头,肉牛18头,肉羊114头);林业收入0.2万元,占总收入的0.72%;第二、三产业收入2.5万元,占总收入的8.96%。农民人均纯收入81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等为主。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畜牧业,主要销售往省外。2006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22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78.85%。该村目前正在发展马铃薯种植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优质玉米产业。

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57户,共有乡村人口221人,其中男性125人,女性96人。其中农业人口221人,劳动力127人。该村全部为汉族221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21人,参合率100%;享受低保10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距离村委会卫生所18公里,距离乡卫生院22公里。

文化教育

该村小学生就读到旱排地小学,中学生就读到六哨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1公里,距离中学22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58人,其中小学生36人,中学生22人。

村务公开

该村到2006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44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367.45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一事一议筹劳665个(劳均3个)。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主要以 粘贴公告方式公开。

基层组织

该村设党小组1个,党员总数10人,党员中男党员9 人,女党员1人。团员35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