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无声告白

无声告白

《无声告白》是美籍华裔作家伍绮诗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14年,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于2015年8月出版。

这是伍绮诗耗时六年写就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故事以一个美国白人女性玛丽琳和美籍华裔男性贾科莫组成的跨族裔家庭为背景,讲述了带有“东方特色”面孔的詹姆斯和三个孩子在美国主流社会中遭遇种种困境的故事。

小说一经出版便广受好评,成为2014年度最具实力且众望所归的黑马。不仅跃升为《纽约时报》畅销书,还获得包括美国亚马逊网站在内的无数媒体评选出的2014年度最佳图书。

作者简介

伍绮诗是美籍华裔作家,出生于美国,毕业于哈佛大学。2014年,处女作《无声告白》获得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1名。获奖前,她已写作多年,小说及散文作品多见于各类文学期刊杂志。

内容简介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莉迪亚是家中老二,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头发。父母深信,莉迪亚一定能实现他们无法实现的梦想。莉迪亚的尸体被发现后,她的父亲内疚不已,母亲则一心报复。莉迪亚的哥哥觉得,隔壁的坏小子铁定脱不了关系,只有莉迪亚的妹妹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她很可能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

角色介绍

詹姆斯

莉迪亚的父亲,玛丽琳的丈夫,华裔二代移民。其父母为寄宿学校身份卑微的校工,詹姆斯虽然自小刻苦努力,但无论是年少时在劳埃德学校,抑或是成人之后在哈佛大学,甚或是毕业求职之时,都能非常清晰地感觉到自己与周围人和环境的不同,以及作为美国亚裔的孤独和局外感。在哈佛大学,尽管系主任认为他是班上最好的博士生,系里却最终录用了他的同学留校任教。詹姆斯内心深处一直有白种人和非白种人之分产生的恐惧和自卑感。作为美国社会中的少数族裔,贾科莫一生都在渴望完美地融入人群、融入主流文化。

玛丽琳

莉迪亚的母亲,詹姆斯的妻子,白人。与丈夫詹姆斯希望融入人群截然不同的是,玛丽琳梦想的是“与众不同”。20世纪50年代,女性大多以烹和家政为中心,而玛丽琳却渴望进入男性主导的医学界做一名女医生。在大学,她埋头苦读,主修物理,从头开始学习化学,做着向医学院进军的准备。然而这一切因为大三时选修华裔老师的“美国文化中的牛仔”课而突然终结,玛丽琳爱上了“与众不同”的华裔历史老师贾科莫。因为怀孕,玛丽琳中断了学业,跟着詹姆斯搬到了米德伍德学院所在的小镇。尽管如此,玛丽琳并未就此放弃自己的梦想,八年之后,玛丽琳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家庭主妇,她在处理母亲的后事时,意识到自己决不能像母亲那样,死后“唯一值得纪念的就是她烹调的食物”,于是她离家出走,续修大学最后一年的课程。若不是发现自己再次怀孕,她也许最终会圆了自己的医生梦。

莉迪亚

詹姆斯与玛丽琳的女儿,家庭中的“宠儿“,十六岁高中生。莉迪亚遗传了母亲的蓝色眼睛,在父母的眼中是最像“美国人”的一个孩子,所以莉迪亚从小被给予深深的期望,但她却无法融入生活的环境中。升入高一之后,莉迪亚的成绩一落千丈,她因成绩下降处于崩溃边缘,同时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吸烟、逃课,和学校里的“坏孩子”杰克厮混在一起,她想要通过这种自我放纵的方式逃离来自家庭的压力。然而,当杰克向莉迪亚坦白并不能与她私奔时,莉迪亚最终放弃了自我。因为她无处可逃,她唯一的希望破灭,能做的就是自我毁灭,以此来逃避自己的存在。在一个平静的夜晚,莉迪亚逃离到湖边溺水自杀。

内斯

贾科莫与玛丽琳的儿子,家中长子。虽然被父母忽视,却是这个家庭中最善于自我调节的人,因此他也是最幸运的人。他的改变从母亲失踪后吃不上白水煮蛋开始,从被父亲打了一个巴掌开始,更是从迷上太空和宇宙开始。最终凭借自己的兴趣和努力,考进了哈佛大学

汉娜

詹姆斯与玛丽琳的小女儿,家里最小的孩子。她是让妈妈玛丽琳放弃梦想,重新回归家庭的直接原因。她不仅被父母,同时也被哥哥姐姐所忽视,经常藏在桌子底下。虽然她是家中“可有可无”的人,但她对爱有着最准确的嗅觉,只有她洞悉所有的秘密。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无声告白》中所呈现出来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非常特殊,故事中整个家庭持续处于非正常状态。比如女儿对父母的恐惧,父子间的针锋相对,他人的窥视等等。这些非正常家庭伦理的表现不仅与当时社会与时代的发展趋势有关,更深刻的是反映了人物之间相互吸引和排斥的矛盾,这种矛盾情节暗示了同时存在于主体之间(华人与白人、父母与子女)的顺从与抵抗的关系。在面对种族、性别这些严肃的问题时,本土人(美国人)、外国人(华人)都被当做异类而被关注、嘲笑。在面对子女的成长问题时,父母的期待往往让孩子失去真实的自己。作者在小说中真实的反映了这些问题,表现了特定社会环境下人的复杂微妙心理和情感历程上的挫折与伤疤。

艺术特色

1. 开篇设置悬念

《无声告白》通过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进入故事,开篇第一句就是“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读者以第三者全知视角在一开始就知道莉迪亚死了,可故事情节并未立刻走向破案,而是展开了回忆,在这种延宕效果下,缓冲了对读者的冲击力,也增强了悬念的张力

2. 多线叙事结构

《无声告白》打破单一线性叙事结构,自由支配叙事时间、空间、逻辑,不断转换叙事角度和叙事场景。采用倒叙、正叙、插叙、预叙等多种叙事手法,安排现实和回忆并行的叙事线索。全书的十二个章节由三部分构成,以莉迪亚的失踪、死亡、葬礼以及警察的调查、家人的苦苦追索、痛苦、逃避、冲突和醒悟为主要线索,其中以由远及近叙述了三条历史线索:二十多年前父母的跨族通婚,十年前母亲重寻医生梦的离家出走,以及数月前莉迪亚的学习压力。整部小说未以某个单一叙事为固定基础,只是前后不断进行交替,小说的意义来源于各章节之间的来来往往。

3. 首尾呼应主题

《无声告白》的小说标题可直译为“那些我从未告诉你的所有事”,这是死者莉迪亚的心声,指的是她一直潜藏在内心、未曾抒发的痛苦和梦想。在莉迪亚失踪当天上午,母亲玛丽琳突兀地回忆起了刚会走路的莉迪亚,“她脑子里旋转着的念头是你还有什么我不知道的本事’”,回忆的线索呼应了小说标题。在小说结尾,内斯强迫自己记住妹妹所经历的痛苦,“他渴望了解她没有告诉他的所有事”。整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作者直接呼应标题,并且最终以内斯的心声回答了读者感同身受的莉迪亚痛苦、遗憾和无言的诉求,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

作品评价

即使我们熟知身边有这类故事,也从来没在美国小说中见过,起码,在伍绮诗之前,没有谁处理过这类故事。这部小说写的是成为“异类”的那种负担与压力,这种负担与压力,通常会摧毁一个人,而不是塑造一个人。

——《纽约时报书评》

2014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一名——《无声告白》探索了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并且,这本小说没有任何一处落笔是粗疏的。我唯一担心的是,我对《无声告白》的刻骨崇拜,会导致读者对这本书抱有太高的期待。但这本书就是好得这么极致!深情力透纸背,刺痛你心,用词精准而克制,文风温婉而细腻。

——美国亚马逊编辑推荐语

爆发力惊人的处女作,笔触闪烁着散文的美感与精准,观察与洞见则像社会学家一样深刻。伍绮诗的小说从第一页开始就吸引住了读者,我们迫不及待要了解莉迪亚之死背后的故事……而小说最终揭示的真相,振聋发聩。

——《赫芬顿邮报》

情节展开极为机智,处处撩动你的情绪……伍绮诗用扣人心弦、精彩得让人拍手叫好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性别与种族的严肃主题。这样严肃的主题竟然可以被剖析得如此透彻,而且故事的节奏,竟然还可以越来越快,越来越惊心动魄,直到最后真相大白,好像有阳光铺满房间。

——《奥普拉》

伍绮诗这部处女作,令人惊叹地包容了各种复杂情绪,以一种罕见的洞察力,表达了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冲突,时代与时代之间的冲突,而这种表达,完全是一位精通写作的大师的杰出手笔。伍绮诗值得期待。

——《书目》

这部情感真挚、充沛的处女作小说,是以一个年轻女孩的死亡开始的。莉迪亚,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的一个混血家庭,被给予无限厚望和父母的憧憬,她不幸的少女生活没有任何一盎司的陈词滥调。伍绮诗的行文,是如此准确和敏锐,她刻画的人物入木三分。

——《出版人周刊

一部温柔的小说处女作……这部小说可能会触发无数的悲伤,关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秘密以及一个悲剧是如何影响了一个家族的故事。

——《TIMEOUT 纽约》

在这本书中,伍绮诗深入地谱写和揭晓了贾科莫一家的秘密……这些隐藏已久,安静而具有爆炸性的真相,加之种族和性别等议题的探讨,慢慢地带领读者见识到伍绮诗文字的多愁善感和引人入胜,直至读到最后一页,深深的触动仍在心间回荡。伍绮诗的首部小说,情感复杂,仿佛一股吸引人的强劲水流,拖着你随着急流向前,直到抵达最后的秘密。

——《科克斯书评》

异常优秀,非常完整的一部处女作……这个故事令人心痛,伍绮诗非常巧妙地将这部复杂、跨越多个年代小说的线索串联在一起。《无声告白》是一部难得的佳作,独具魅力,她深入写出了这个美国家庭里每个人内心的秘密。读完的时候,仍让人泪流不止。

——《洛杉矶时报

神奇!感人!感情充沛,描述准确!围绕身份焦虑和巨大悲恸,作者出色地、漂亮地展开了故事……本书会和每一个人取得共鸣,只要你曾经向家人撒过哪怕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谎。

——《波士顿环球报

一个动人的故事,对于生为女儿们的书中女性来说,文化之间的隔阂与差异是人生中的第一道课题。

——《VOGUE

我对《无声告白》爱不释手……伍绮诗的笔触细腻、观察敏锐,对李家每一位成员的描摹,对他们种族差异问题的深入挖掘,以及搜寻杀害家中二女莉迪亚真凶的线索,一直读到最后一页,都让我紧扣心弦。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第一名,《就说你和他们一样》作者乌文·阿克潘

既是一部扣人心弦的推理作品,也是一次对这个混种家庭的深度剖析。伍绮诗的这部处女作,张力十足,余味久久不散。

——《娱乐周刊

这不仅是一个关于爱和失去的故事,这还是一个美丽而让人难以忘怀的,讲述一位少女如何努力去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的故事。

——《书道》

性别、种族、父母未竟的野心压在子女的肩头,对以上这些,本书进行了深刻而细腻的反思……伍绮诗巧妙的、令人信服地揭示,某种程度上,有些误解,永远无法消弭。

——《旧金山记事报》

读完了还久久沉浸在故事里面。16岁少女的死亡让她的家人们开始怀疑——她究竟在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这部处女作让人想起了《可爱的骨头》。

——《嘉人marie claire

感人至深,大师手笔。伍绮诗没有给她笔下角色任何俗套而轻松的未来,也没有给她的读者任何虚假的希望。她给的是真实的希望。

——《安娜堡观察员》杂志

冷静,激烈……这个家庭逐步暴露了它深藏的秘密,你不由自主被这一家人深深吸引……

——《密苏里人》

伍绮诗极有技巧,她将这个悲剧的每个微小线头都捡拾了起来,顺着这些线头,牵出了很多秘密,诸多真相纷至沓来,酸楚而最终令人振奋。

——《娱乐周刊》编辑评论语

伍绮诗这部处女作的第一个章节有些阅读难度,一个家庭的大女儿死了,这个情节,对那些追逐快感的读者而言,可能是个挑战。但是,马上,随之而来的,就是密集而紧凑的各种转折——这个家庭的成员们,彼此都深藏着太多从未诉说的秘密。

——美国《大观》杂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