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
朱正,计算机技术专家。航天计算机技术的开拓者之一。曾从事教学工作前后达12年,教书育人为培养科技人才作出了贡献。
介绍
1956年投身航天事业,负责组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计算技术研究室,主持开展了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和模拟计算机的研制,建成我国最早的模拟机房;还参加了早期地空导弹制导系统的总体设计。为中国航天事业特别是航天计算机事业的创建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70年代重返航天系统,仍致力于计算机技术、卫星照片数字处理、导弹实时数字仿真、军用系列微机的研制与推广等技术工作,成绩显著。
简历
1922年6月5日 生于上海市,祖籍浙江杭州。
1941~1945年 重庆交通大学电机系电信专业学习,毕业,获工学士。
1945~1949年 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电信专业,任助教。
1949~1950年 沈阳东北电器工业局第一厂,任研究室主任。
1950~1952年 南京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任副研究员。
1952~1956年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任副教授。
1956~1960年 北京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任研究室副主任。
1960~1974年 北京总参谋部测绘学院,任副教授。
1975~1978年 西安总参谋部测绘研究所,任副研究员。
1978~1981年 北京八机部,任副总工程师。
1981~1989年 北京七机部(1982年 改为航天部)测控公司,任总工程师。
1989年10月 退休。
生平
朱正,1922年6月5日生于上海市,他亲身经历了“九一八事变”、“八一三”、“一二·八”等事件,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国弱受人欺的道理,他逐步树立并形成了“科学救国、强国”的信念。1941年,他高中毕业,激愤地离开了被日本侵略军蹂躏的上海,奔向重庆市,考取重庆交通大学电机系电信专业。
1945年,他从重庆交大毕业后,正值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交通大学回迁上海,他留校任助教。在当时反饥饿、反内战、反独裁的学生运动的影响下,他深深地认识到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腐败,只有中原地区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下决心奔赴已经解放的东北工业基地工作,以实现科技救国的理想。上海一解放,他即告别故土,赴沈阳东北电器工业管理局第一厂,任研究室主任。该厂是我军接收日本侵占的通信工厂,当时绝大部分员工仍是日本人,他作为一名中国科技人员和主人,感到扬眉吐气。他们承担了上级下达的15瓦军用无线电收发报话机的设计和试制工作,他具体负责发报机的调制电路设计和整个发报机的测试,伴随着祖国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喜讯,他们干劲倍增,夜以继日地奋战,不久设计与试制工作就取得了成功。他们还研制出一些相应的专用测试仪器,如测试中频放大器特性曲线的扫频产生器、灵敏度测试仪等,这些都是国内首创。
1950年,他被调到南京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任副研究员,从事无线电遥控技术工作。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根据解放东南沿海岛屿作战的需要,他们接受了研制能够破坏敌滩头阵地,减少我军登陆时伤亡的新型战斗武器任务。朱正参加了该项研制工作,就是将美军水陆两用登陆艇改装为收音机遥控的无人驾驶的登陆炸弹,他负责整个无线电遥控部分的设计、试制和试验工作,用美军的调频收发报机进行改装,增加双T滤波器、多路开关控制器、抗干扰电路等遥控系统,并研制了电子启爆电路,整个工程研制工作进展顺利,在长江上完成试验,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实弹试验,被批准小批量生产,后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该无人驾驶的登陆炸弹停止了生产。该登陆炸弹具有实战价值,且属国内首次研制,后随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合并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这一登陆炸弹也运到哈军工陈列。
1952年,他随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整建制划归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被任命为空军工程系副教授,执掌教鞭,从事四年教学工作。1956年,他调赴北京,参加筹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工作。亲自参加了1956年10月8日召开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成立大会,聆听了聂荣臻副总理的激人奋进的指示。不久,被任命为国防部五院计算技术研究室副主任,主持这个研究室的工作。自此,他竭尽全力投身于航天计算机技术的创建与发展,并为之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尔后,虽多次调动工作单位,他都愉快地听从组织的安排,且牢记为国防现代化献身的宗旨,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做出了突出的成绩。1960年至1974年,在北京总参谋部测绘学院任副教授,既教书育人,又积极地开展测绘科学技术的研究。1975年至1978年,他被调到西安总参测绘研究所任副研究员,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他凭借自己的雄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在计算机技术方面的造诣,靠其勤奋和钻研,在数字化影像数据处理和数字化航空摄影测量方法等方面颇有建树,大大地促进了国内航测、卫星照片处理技术的创新。
1978年,随着中国第二个科学春天的到来,朱正重返航天系统,任八机部副总工程师。1981年,七、八机部合并后,他被任命为七机部(后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部、航天工业总公司)测控公司总工程师,继续致力于计算机技术与仿真技术的发展。
教书育人
1945年大学毕业后留校,在复校后的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任助教,饱尝流亡之苦的朱正,以其饱满的热情教书育人,旨在为振兴中华培育人才。在前后近四年的时间里,先后为张俊、朱物华等教授讲授的交流电路、无线电原理、交流电机、直流电机、电信电路等做辅导教师,他一方面认真听取教授的讲课,巩固和增加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以诲人不倦的精神耐心地给学生们辅导。与此同时,他还受学校的指派,参加电信实验室的筹建,他们从美国军队的剩余物资中搜集了200多箱电信器材设备,还得到了联合国救济总署拨给的一些试验设备,对这些器材设备进行了整理,利用这些器材设备进行设计、安装、调试,建设电信实验室,这个实验室是当时国内比较先进的,他还编写了相应的实验讲义。这些对当时的教学工作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朱正的第二段教师生涯是1952年至1956年,他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任副教授,为新中国培养国防科技人才,他有使不完的劲。年富力强的他,亲自讲授无线电接收设备等课程,编写和翻译了《无线电接收设备》、《超高频雷达接收设备》、《无线电接收设备讲义》等。他还领导并参加了超高频接收设备的实验装置和电磁波隔离室的建设,为学员们理论联系实际创造了条件,他在哈军工创建和教学工作中的贡献,功不可没。
成就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当时仅有从全国各部门、各地调入的科技专家30多人,朱正是其中之一,还有分配来的应届大学毕业生100 多人。在这些最早的航天创业者中,仅有钱学森教授在国外从事过导弹研制工作,其他人员对导弹研制工作都是陌生的,有的连“导弹”这个名词也未接触过,他们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始创业和起步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成立后,即组织科技人员学习导弹的专业知识,采用能者为师、互教互学的办法,钱学森亲自讲授《导弹概论》,其他科技专家根据各自的专业特长,分别讲授《航空概论》、《发动机》、《空气动力学》等,朱正领受任务,讲授《制导概论》,他拿到了钱学森教授从美国带回来的1955年刚出版的导弹设计原理丛书第一册《制导》(Guidance),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翻译和消化此书,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写出了讲义,他克服了诸多的困难,特别是对一些国内尚无先例的专用名词术语的翻译难度就更大,他冥思苦想,进行了创造性的劳动,他所翻译的名词术语大多数都已被我国航天界所接受,他讲授的《制导概论》博得听课者的好评。
尔后,国防部五院成立了10个研究室,他被任命为计算技术研究室副主任(无主任,由他主持工作)。从世界和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历程看,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1946年美国为适应导弹技术的发展而研制成功的。1956年,中国也只是从国外传进了一些关于计算机的名词术语,在这一技术领域还是空白,各高等院校还没有设立计算机专业。这个计算技术研究室既是我国航天的第一个计算机研究机构,在中国也是第一个。
主要论著
1 朱正。收音机接收设备讲义。哈尔滨市:军事工程学院,1952
2 朱正。制导概论。北京: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956
3 朱正。数字化影像数据处理和数字化摄影测量方法。西安市:总参测绘研究所,1978
4 朱正。地空导弹研制过程中使用仿真技术。北京:八机部,1979
5 朱正。计算机的引进、消化、仿制、创新。北京:航天部科技委,1982
6 朱正.STRATUS容错计算机的技术特点。抗恶劣环境计算机,19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