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青
杨立青,男,1942出生,渠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原院长。杨立青先后在沈阳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和德国汉诺威音乐学院攻读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任奥地利莫扎特音乐学院客座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驻校访问教授等。长期从事现代作曲技法、管弦乐配器技法的研究,撰写了《梅西安作曲技法初探》等重要著作;创作了声乐套曲《唐诗四首》、交响叙事曲《乌江恨》等作品。
2013年6月10日15时17分,杨立青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瑞金医院逝世,享年71岁。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1970年)、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硕士研究生,1980年)及德国汉诺威高等音乐学校(钢琴硕士、作曲博士研究生,1983年)。
社会活动
曾任职务
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1996年4月-2000年11月)
上海音乐学院院长(2000年11月-2009年2月)
奥地利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客座教授(1990年)
美国康奈尔大学驻校访问教授(1995年)
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暨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和对外联络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副会长、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现代音乐学会会长、上海市第3届学位委员会委员、上海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暨文化艺术分会会长、东亚细亚作曲家联会副主席、新加坡国立音乐学院顾问及新加坡华乐团艺术咨询团成员等。
担任评委
曾担任多届亚洲音乐节、上海国际广播音乐节、台湾沃尔夫冈·莫扎特钢琴协奏曲比赛(1999)、台湾文建会民族音乐创作比赛(2002)、首届及第二届上海国际青年钢琴比赛(2001及2003)、第四届彼得·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2002)、第二届国际-E-钢琴比赛(美国,2004)等重大赛事国际评委会委员。曾获国家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
主要论著
杨立青多年来从事音乐创作及现代作曲技法、管弦乐配器技法的研究。论著有《梅西安作曲技法初探》、《管弦乐配器风格的历史演变概述》、《管弦乐配器法教程》、《西方后现代主义音乐思潮简述》等。
音乐作品
有声乐套曲《唐诗四首》《洛尔迦诗三首》、交响叙事曲《乌江恨》、管弦乐《忆》《节日序曲》交响舞剧《无字碑》(与陆培合作)、二胡与乐队《悲歌》《荒漠暮色》、电影《红樱桃》音乐、五重奏《思》等,由包括中国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乐团,上海广播交响乐团,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队,中国音乐学院华夏乐团及德国汉诺威新音乐团,西南德广播交响乐团,(德国)匈牙利爱乐交响乐团,挪威斯特万格交响乐团、墨西哥国家交响乐团、名古屋市交响乐团,神奈川县爱乐交响乐团,新加坡国家交响乐团,韩国汉城爱乐交响乐团,香港中乐团在内的中外音乐表演团体多次公演于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及美,英,法,德,奥,挪威,墨西哥、日,韩,新加坡等国,入选汉诺威新音乐节(德国),里昂现代音乐节(法国),阿斯派克特现代音乐节(奥地利),亚洲艺术节(中国香港),亚洲现代音乐节(日本横滨)等重要国际音乐节,并获中国唱片奖作曲比赛交响乐第二名(1986年)、第二届山东艺术节作曲一等奖(1989年)、首届上海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1992年)、首届宝钢高雅艺术优秀成果奖(1994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电影音乐提名奖(1996年)、纪念孙中山先生诞生一百三十周年交响乐作品征集评奖第一名(1996年)、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研究奖金(1990年)、美国亚洲文化理事会(ACC)研究奖金及美国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CSCC)研究奖金(均为1995年)、文化部区永熙优秀教育奖(2002)、第十届全国音乐作品(交响音乐)比赛一等奖(2004),并入选“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2004)等荣誉。曾在德、奥、瑞士、澳大利亚、美国的二十余所大学及音乐学院举办学术讲座。
个人作品
人物传记
其传略已被收入《中华人物大典》、《中国高等教育专家名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新中国留学归国学人大辞典》及英国新版《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编辑的《世界名人录》、《二十世纪杰出人士》、《二十世纪杰出音乐家2000人》,《国际音乐名人录》及美国国际传记中心编辑的《国际杰出学者》等辞书。
人物观点
看待当代音乐民族化
用我今天的观点来看,民族风格的认识,倘若某部音乐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或“地方色彩”,固然是十分可喜,但不是我们必须刻意去追求的,也不是不可或缺的。相比之下,作品的个性,对于作曲家来说要更为重要。只有民族性,是远远不够的。我记得里盖蒂曾说过,“莫索尔斯基、莱奥什·亚纳切克、艾夫斯之所以伟大,并不仅因为他们是俄罗斯的、捷克的,或美国的作曲家,而首先因为他们是莫索尔斯基、亚纳切克和艾夫斯”。我觉得,任何“民族风格”都是历史地形成的,它受到政治、经济、社会、地理、语言、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都是处于变化之中,风格的确立是相对的,风格的游离倒是绝对的。比如说,我们总不能因为生活在今天高科技时代的上海市,生活风俗和语言习惯都远远不同于刚开埠时候的上海人,就去指责当代上海人丢失了他们的“传统”与“风格”。
作为一个现代作曲家,要真实地反映、表达他对自己身于其中的时代。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体验,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这种风格必然是属于他所生存的那个时代。但这并不妨碍他按照自己的方式去使用传统的技法。就像新古典主义者,新巴洛克主义者,他们高喊“回到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去”,其实他们从来没有按照纯粹的巴赫风格来写赋格曲。所以,没有人会把保罗·欣德米特的《调性游戏》听成巴赫的《巴赫十二平均律》,也不会有人把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凯的《大协奏曲》当成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曲子。
看待西方新音乐和国内新音乐的发展趋势
西方新音乐,也有叫“现代派”“先锋派”,主要在欧美国家出现,它的出现和个性解放有关系,新音乐寻求新的发音体和乐器,在音乐语言上力求新鲜感和个性化,这样新音乐驱使西方作曲家的技术手段和水平发展很快。追求个性当然是对的,但也容易走极端,往往会忽视思想内容,忽视情感表达,有的西方作曲家干脆说,音乐是不能表现任何除音乐本身之外的任何东西的,结果变成了一系列新奇音响的堆砌。这种观点,在中国大概很少有人能接受吧!
这些“新音乐”究竟是不是能在历史上站得住脚,只有等时间来验证了。当初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在1914年首演的时候,观众的反应是嘲骂、哗然大笑和哨声。但听到一次实况转播中,同一作品却得到了长达数分钟的掌声和欢呼,看来,人的听觉也是在“发展”的。在德国,年青人喜欢流行音乐,老年人听古典浪漫派,但斯特拉文斯基、贝拉·巴托克、保罗·欣德米特也还是有相当的市场。但对于当代新音乐,像施托克豪森、里盖蒂、克里斯托弗·潘德列茨基等等,绝大数人并不理解,更谈不上喜欢,但表现出一种耐心和谅解的态度,在音乐会上也已经能听到稀稀落落的掌声了。
在国内,当代新音乐的发展也不容乐观,这是必然的,我们的这种实验音乐会出现很多噪音,在我们看来那是结构上的需要,力度上的需要,也是音色多样性的考虑,但对于受众来说,大部分都是噪音,是挑战生理极限的,他们也许并没有耐心细致地听。首先他们就会抗拒。大部分人都是抱着娱乐的目的来听音乐的。但我们也是在不遗余力地实践、演出,像上海之春,北京国际现代音乐节,像这两年的当代音乐周,等等,都会上演大量的中国当代新音乐,还有讲座,大师课。
论文
第八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欢迎词(杨立青)
摘要: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来自全国各地出席会议的代表们: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在深秋季节迎来各位贵宾,尤其在迎接改革开放30周年和上海音乐学院建院81周年的喜庆日子里,我们在上海音乐学院共襄盛举,探讨音乐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问题。在此,我谨代表上海音乐学院对各位远道而来的与会代表和嘉宾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德国当代音乐鸟瞰(斯德凡·弗里克[德] 杨立青[译])
摘要:当代音乐的多样性与概况与世界各国相比,联邦德国当代音乐的基础条件就其多样性而言是独一无二的。仅拿德语中相关的术语来说,与近一百年来的“严肃”音乐及其演出、出版相关联的同义词的数量就特别巨大,它可以使人对当今德国在审美上的宽泛范围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比如说:当代音乐、20或21世纪音乐、现代音乐、我们这个时代的音乐、当今的音乐、热门话题音乐(topical or acute music)、新近的音乐或新音乐(有时也称最新的音乐)等。
2004上海市“音乐学学科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开幕式致词(杨立青)
摘要: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上海音乐学院,向所有参加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代表、向所有远道而来的音乐学专家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为《庆贺钱仁康教授九十华诞学术论文集》作序(杨立青,杨燕迪)
摘要:2004年4月14日是我国蜚声海内外的著名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钱仁康教授90华诞的大喜日子。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向这位德高望重的学界泰斗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和最由衷的祝福!
20世纪音乐的和声技法·序论(杨立青)
摘要:本书试图对1900年以来涉及到和声技法方面的不同倾向进行论述。19世纪末作曲法的历史清楚地表明:过于膨胀的和声思维抑制了对旋律和节奏的思考,从而使它在世纪转折点前后变成了作曲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本质要素。但是,这种无所不包的和声思维看起来却像是一个旋涡,它自身中就潜藏着与调性的极限相碰撞、甚至跨越这个极限的趋势。人们越来越相信,要用旋律、节奏以及音色的力量去摆脱过于膨胀的和声的束缚,为创作的可能性赢得空间,实际上,这种原先被看作是破坏性的行为,后来却变成了成功的尝试。众所周知,这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的。
音乐作品目录
理论著作目录
• “管弦乐配器风格的历史演变概述(一)”,《音乐艺术》,1986年02期。
• “管弦乐配器风格的历史演变概述(二)”,《音乐艺术》,1986年03期。
• “管弦乐配器风格的历史演变概述(三)”,《音乐艺术》,1986年04期。
• “管弦乐配器风格的历史演变概述(四)”,《音乐艺术》,1987年01期。
• “管弦乐配器风格的历史演变概述(五a)”,《音乐艺术》,1987年02期。
• “管弦乐配器风格的历史演变概述(五-六)”,《音乐艺术》,1987年03期。
• “历史悲剧的真实写照——朱践耳新作《马勒第一交响曲》评介” ,《人民音乐》,1986年第8期。
• “谈朱践耳《第一交响曲》创作技法”,《音乐研究》,1987年第1期。《当代欧洲音乐中的“新浪漫主义”与回归倾向》,《福建音乐》1987年第2、3、4期(总第76、77、78期)连载。
• “由‘补课’说开去” ,《人民音乐》, 1987年08期。
• “现代音乐记谱法的沿革及其分类问题”,《中国音乐学》,1988年03期。
• “信仰,直觉与理念高度统一的世界——谈梅西安的创作思想”,《人民音乐》,1988年第12期。
• “巨星在天际殒落——悼奥里维尔·奥利维埃·梅西安辞世“,《音乐爱好者》,1992年第5期
• “今日权威碟评”,《音乐爱好者》,1994年第1期。
• “今日权威碟评”,《音乐爱好者》,1994年第2期。
• “小泽征尔与波士顿百年合好的婚姻”,《音乐爱好者》,1994年第6期。
• 《音乐创作美学思想“答卷”》,《现代乐风》1994年第13、14期合刊。
• 阿伦·科辛著、杨立青译:“在多元的音乐世界中——坦格伍德当代音乐节散记”,《音乐爱好者》,1996年第3期。
• 《西方后现代主义音乐思潮简述》,《中国音乐年鉴·1994卷》,田青主编,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年8月济南第1版。
• “《朱践耳交响曲集》序”,《人民音乐》, 2002年第7期。
• “20世纪音乐的和声技法·序论”,《音乐艺术》,2004年第3期。
• “2004上海“音乐学学科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开幕式致词”,《音乐艺术》,2005年第1期。
• “喜迎上海音乐学院八十周年华诞——致上海音乐学院校友公开信”,《音乐艺术》,2007年第1期。
• “第八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欢迎词”,《音乐艺术》,2008年第4期。
• Lutz Dreyer、金梅、杨立青:“调性化的“无调性”——论威伯恩晚期作品中的和声”,《中国音乐学》,1988年04期。
• 斯德凡·弗里克;杨立青译:“德国当代音乐鸟瞰” 《音乐艺术》,2008年第1期。
• 黄荟、杨立青:“听朱践耳《第三交响曲》”《人民音乐 》, 1989年第3期。
• 杨立青、杨燕迪:“为《庆贺钱仁康教授九十华诞学术论文集》作序” ,《音乐艺术》,2004年第4期。
• 《梅西安作曲技法初探》,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 《乐思·乐风:杨立青音乐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 《二十世纪音乐的和声技法》(译著),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 《音乐学术的历史轨迹(上、下)》(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 《上海音乐学院学术文萃1927-2007》(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 《真诚 高雅 纯挚:梅西安的音乐语言》,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 《管弦乐配器教程(套装上中下册,附MP3光盘3张)》,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个人生活
健康状况
离世信息
著名音乐家、上海音乐学院前院长杨立青教授,因病医治无效,2013年6月10日下午在沪离世,享年71岁。杨立青在作曲、乐理、音乐教育、钢琴演奏等领域均有所长,尤其在引导和推动中国现代音乐创作发展、研究和介绍西方现代音乐动态、向国际音乐界传播中国现代音乐创作成果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杨立青在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的8年多时间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院发展的管理和建设之中,使这所中国历史最长的高等音乐学府人才辈出、成果纷涌。他担任各类音乐比赛、作品征集及上海市之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等音乐活动的评委会主席和艺委会成员,为音乐作品、人才的脱颖而出和上海的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还因出色完成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文艺晚会第二幕《江河情缘》的创作配乐,获得一致好评。
杨立青病逝的噩耗传出,音乐界人士纷纷表达悲伤沉痛之情。两年前曾由杨立青担任钢琴伴奏在上海大剧院举行中国现代歌曲独唱音乐会的青年歌唱家沈洋说:“这么博学多才、学贯中西的人走了,我们学一辈子都赶不上。”上音教授赵晓生说:“他的离去,是中国现代音乐不可弥补的损失,他的作品、他的理论、他的教学,将永远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2013年6月18日下午2时,杨立青教授的告别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
参考资料
杨立青 Liqing Yang.豆瓣.2024-03-19
音乐家杨立青癌症去世 享年71岁.新浪娱乐.202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