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作三昧
《戏作三昧》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发表的短篇小说,故事以实有其人的马琴作为主人公,探讨了艺术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
《戏作三昧》是在大阪每日新闻连载的小说,时间是1917年10月20日至11月4日。
内容简介
《戏作三昧》的第一章,是从浴室里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即马琴开始写起的。从外貌上看,这位老人“鬃发枯黄,很难看。而且好像眼睛也有点不好。但瘦瘦的骨架很结实”。更重要的是下面一段关于老人内心世界的描写:此时“老人的心里笼罩着死的阴影。这种死就像曾威胁过他那样,对那些令人厌恶的东西一点也不加掩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死就像澡桶的上空那样,是一种静温而令人羡慕、无忧无虑的寂灭意识“。
接下来的第二章和第三章,马琴听到自封为马琴作品的爱读者近江屋平吉的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后,一股“轻蔑之念不由而起”,而且“突然间,自己的那孩子般的自尊心不由地感到了侮辱”。他在“对自己感到一种恼怒的同时,终于徐徐地站立起来,从这个老好人的爱读者面前退却了”。
在第四章和第五章里,则出现了一个对马琴的作品充满敌意的评论家,他对马琴的作品竭尽恶骂之能事。不论是充满敌意的评论家的恶骂,还是好心读者的那不着边际的赞美,都同样刺伤了马琴,让几十年饱尝创作艰辛的老艺术家感到悲愤之极。
这种“令人不快”延伸到作品的六、七、八章。此时登场的书肆则伤害了马琴的情感世界,这不仅仅是因为书肆的低劣人格和狡猾手段,而且主要是因为书肆与他在创作态度上的差异。当初一直“忍耐”的马琴终于同书肆决裂了。
在第九章里,马琴将上述种种“令人不快”的事概述为“生活在下等社会的人,其不幸则在于为这种下等而烦恼,从而导致自己也摆脱不了这种下等的言行”。这个“下等社会”,自然也有芥川龙之介生活的烙印。
第十章至第十二章写到了好友的来访,作者的用意在于给马琴以信心,从而唤醒马琴那己消沉的创作意志。然而志同道合的好友华山回去之后,马琴仍要面对《南总里见八犬传》创作这一现实问题,好友的来访并未能解决困扰马琴的那些问题。
十三至十五章描写了马琴与其家人。马琴与其家人分别生活于书斋和客厅这样两个世界里,除了孙子太郎之外,谁也不跨进马琴的书斋,马琴的孤独状况由此可见一斑。太郎从浅草寺回来后那几句对马琴的问候,竟“使得《八犬传》作者那布满皱纹的脸上,闪烁着犹如另外一个人似的喜悦”,并由此而点燃了马琴心底里的“一种严肃的东西”,甚至让老艺术家的眼里充满了泪水。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芥川在创作《戏作三昧》这篇小说的时候,日本正处在发生镇压进步势力的“大逆事件”,以及”大正民主”破灭时期之前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缺陷日渐显龙,阶级矛盾日趋激化。20世纪初,日本文坛上的各种文学思潮、流派纷纷出现,此起彼伏,此消彼长。芥川龙之介认为,以岛崎藤村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文学流派追求的“真”是丑陋的“真”,以永井荷风为中心的唯美主义派们沉迷的“美”是颓废的“美”,以武者小路实笃为代表的白桦派人道主义冀求的“善”是虚妄的“善”。他对这三者都不怎么赞同。他试图综合以往各流派的特色,将上述真善美三种理念揉合在一起,以一种更真实的姿态也即一种新现实主义的姿态来追求真、善、美,企图调和三者保持平衡,大力推行形式与内容在表现上的一致。他曾说过:“为艺术的艺术,一步走错就陷于艺术游戏论。为人生的艺术,一步走错就陷于艺术功利论”。追求艺术至上的思想让他十分重视技巧的锤炼,倾其毕生的精力去追求艺术上的理想境界。
然而,芥川先生成长、生活的时期是明治末期到大正时期,这个时期充满了激荡与平和、闭锁与明朗对立的气氛,生活在“时代的不安”之中,碰到过许许多多不合理的事情,因此对社会上的利己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现实感到不满,感觉理想与周围的现实都充满了一种不谐和的气氛。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悲观失望,但不是勇敢地站出来与资产阶级决裂,也不是大胆地加入资本主义社会掘墓人的行列,而是痛苦地把自己与腐朽的社会捆在一起,错误地认为不能超越时代,也不能超越自己的阶级。艺术与道德的矛盾,现实的丑恶、道德的缺乏、人类的自私和利己等等,由此引起芥川对人生的悲观。
个人背景
大正五年二月,芥川龙之介一举成为文坛新星而备受关注。但是,所受到的尖锐批判也颇多。比如,田山花袋对于芥川的作品《山药粥》(《新小说》、大正5年9月号)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从引起读者兴趣和幽默感方面来看实则有趣、值得一读,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可以寻味呢”。中村星湖也赋予过这样的评价:“恐怕都是些骗小孩子的小把戏……”。’
正如马琴一样,芥川也是借鉴古今中外的先驱作品,在此基础之上构建自己的艺术世界的。大正十一年(1922年)一月十九日,芥川龙之介给渡边库辅宛寄了一封信,信中曾写道:“我想我写马琴的目的就是想惜此表达我自己的内心吧……”。从少年时期就爱读《南总里见八犬传》的芥川,从始庭望村的《马琴日记抄》中取材,假托自己的艺术观。芥川反对自然主义那种受到人生束缚的作品创作,主张通过文学创作来获得真正的艺术的重生。
《戏作三昧》的人物不是虚构的,而是江户时代“戏作”(通俗小说)大作家曲亭马琴,描写他一天的日常生活,借马琴这个外形表达了芥川身为作家的思想、感情以及问题。他跟谷崎润一郎等是最强硬的反私小说派作家,但这个小说大有当时已成为文坛主流的私小说之趣,想来也是要谋求风格变化,以防止自我模仿,作为艺术家退步即濒死。
泷泽马琴是日本江户时代后期的小说家,他写了《南总里见八犬传》这部书,通过仁、义、礼、智、信、忠、孝、梯八德化身的八犬士的行动,鼓吹劝善惩恶思想。同泷泽马琴一样,芥川也是个小说家,自幼受到中日古典文学(包括《西游记》、《水浒传》和泷泽马琴、式事三马、十返舍一九等江户时代作家的小说)的熏陶,在写《罗生门》的时候,就表现出强烈的道德意识,揭示了人的利己思想在当时社会上的风行。
作品鉴赏
作家们面对自己,需要考虑的是声誉与生计,面对读者与外部世界,则要考虑艺术家的良心与道德。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可以认为,贯穿《戏作三昧》的主要矛盾,当属艺术与人生。在这二者之间,芥川并没有将它们等同对待。为了艺术的艺术,有可能坠落为艺术游戏说;为了人生的艺术,又有可能坠落为艺术功利说。显然,为了艺术的艺术和为了人生的艺术,这都不是芥川龙之介所期待的。作者通过《戏作三昧》所提出的真正的人生或许就是“为了艺术的人生”。“就是在这儿,“人生”将荡涤一切残渣,宛如新矿石一般,在作者的前面绚丽地闪烁”。作者深信这一“为了艺术的人生”就是真正的人生,这一思想在《戏作三昧》中贯穿始终。
以文艺创作为人生的职业,对中外作家来说,或许是一种痛苦的选择、艰难的炼狱。而对于一个强者来说,这一职业又具有超乎寻常的挑战性。坦诚地将这种苦闷公之于众,在读者与作家之间构建一座沟通的桥梁、期盼某种共鸣的愿望,流动在《戏作三昧》的字里行间。从这种意义上说,小说家芥川龙之介是真诚的。尽管他选择了解脱的方式告别人生,但他的作品已然向世人展示了他真诚的魂灵。
作品评价
日本作家菊池宽:“《戏作三昧》不是他的创作表白是什么?我认为,与他所想象的那种所谓表白小说相比,他无疑是进了一步,将马琴作为原型,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代言人,旨在塑造一个艺术家。”
日本文学教授蒲池文雄:把马琴作为主人公的原因在于,这样一来芥川龙之介“可以了解马琴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细节,以及伴随着这一切而出现的一些心灵上的变化,可以从中找出与自己心境的共同点,再将马琴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展开,并由此得到了能够表现自己的自信与线索。”
作者简介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小说家。生于东京,本姓新原,父经营牛奶业。生后9个月,母精神失常,乃送舅父芥川家为养子。芥川家为旧式封建家族。龙之介在中小学时代喜读江户城文学、《西游记》、《水浒传》等,也喜欢日本近代作家泉镜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森鸥外的作品。1913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学习期间与久米正雄、菊池宽等先后两次复刊《新思潮》,使文学新潮流进入文坛。其间,芥川发表短篇小说《罗生门》(1915)、《鼻》(1916)、《芋粥》(1916)、《手帕》(1916),确立起作家新星的地位。1916年大学毕业后,曾在横须贺海军机关学校任教,旋辞职。1919年在大阪每日新闻社任职,但并不上班。1921年以大阪每日新闻视察员身份来中国旅行,先后游览上海、杭州市、苏州市、南京市、芜湖市、汉口、洞庭湖、长沙市、郑州市、洛阳市、龙门、北京市等地,回国后发表《上海游记》(1921)和《江南游记》(1922)等。自1917年至1923年,龙之介所写短篇小说先后六次结集出版,分别以《罗生门》、《烟草与魔鬼》、《傀儡师》、《影灯笼》、《夜来花》和《春服》6个短篇为书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