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角龙科
原角龙科(学名:Protoceratopsidae)是鸟臀目角龙亚目的一科恐龙,学名取自希腊文,意思为“第一种脸上有角的”。它们在外表上类似血缘关系极接近的角龙科,但通常体型较小、较为原始。到目前为止,原角龙科都在晚白垩纪的亚洲耐梅盖特组发现,地质年代相当于9960万到7060万年前。原角龙科是在1923年由沃特·格兰杰(Walter W. Granger)与威廉·葛莱谷瑞(William K. Gregory)建立。
形态特征
原角龙科的恐龙全长不到3米,头上还没有演化出角,只是在鼻骨上有个小小的突起。颈部的骨板已经变得很大,形成颈盾。嘴鼻部很像鹦鹉嘴龙,但要大一些。嘴的前部生有牙齿,用来采食植物的枝叶以及多汁的茎根。四肢短小,身躯肥胖。原角龙的脑袋和躯干都很大。它的喙长得像鸟的一样,嘴的前部没有牙,但在嘴里两侧长着牙。原角龙的头上长着个褶边一样的装饰,雄性的比雌性的大些。
生活习性
原角龙科的恐龙是群居生活的,它们把小恐龙生在自己的窝里。原角龙的脑袋中等大小,所以它们有点聪明。它们走路用四只脚,走得比较慢。人们曾发现过一个原角龙的墓地,里面有从成年到幼体的许多骨架化石,说明原角龙是一种以家族为群体生活的动物。
发现与研究
在民国11年到14年这段期间,纽约自然史博物馆组成了一支探险队到蒙古戈壁大沙漠调查,结果于1923年夏天,在火焰崖附近挖出大量化石,由于学者们认为这批化石应属于角龙属的祖先,所以后来便把它们命名为原角龙。这些化石包括有幼龙和成年的恐龙,而其中最令人兴奋和讶异的是还有恐龙的蛋,这是第一批被人类挖到的恐龙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