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报德祠

报德祠

广州市增城区小楼镇腊布村,有座“报德祠”。祠旁一古井、一木棉。整个古祠分为报德祠、仓沮圣庙和景星楼三部分。报德祠是唯一一座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建筑,非常罕见。古祠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古塔有600多年历史,古祠有400多年历史。

祠堂历史

报德祠位于广东增城小楼镇腊布村,它是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当地村民奉皇帝圣旨建造的奉祀该村武将赖麒卿为国立功的祠堂。该祠堂和先前已在此修建的仓沮圣庙(元代修建)以及景星楼(洪武甲子年增建)整体呈横向排列且互为一体,形成了一座独特的以庙、塔、祠,佛、儒、道三教合一,和谐相处的小型古建筑群。报德祠建造时间较晚,但是由于它乃皇帝赐建,所以级别崇高,事实上,自建造该祠堂之后,这里一直都统称为报德祠。

进入报德祠,紧接着所见的是门扉敞开着的红色仪门(即中门),仪门上方竖悬挂着红底金字:“明洪武十八年 明皇恩报德 遗臣赖麒卿立”的牌匾。报德祠本是明皇帝为赖麒卿赐匾后腊布村民为世代奉祀赖麒卿而建的。这里红色的仪门和仪门高高的门槛以及上面红底金字的匾额均代表无上的皇权,由此足显此小祠的崇高和与众不同。

报德祠大门额匾的“报德祠”三大字乃时任两广参知的琼州文昌进士邢祚昌所题,匾下两旁楹联则由清代著名学者、诗人,金石家俞樾撰写,仪门上的“明皇恩报德”告诉我们此为皇帝封之物。祠庙内还有“武德阁”、“洪圣殿”、“颖川堂”等殿堂,摆放着多尊神像和佛像。祠庙内的灰雕、木雕、石雕、壁画以及屋檐上刻有各种图案和文字等,体现了它浓厚的多种宗教色彩。历代不少名人曾游览过报德祠,祠庙里保留的宋咸淳进士李肖龙的《帽峰夏云》,广州听雨轩“五才子”于元末书写的《浪湖春水》、《石潭渔钓》等诗句,增添了它源远流长的古韵人文。

神像座次报德祠是为赖麒卿而建的,按常理,赖麒卿本人应立为本祠的正座。然而,大大出乎意料的是,这里正座上供奉着的是一个被称之为“洪圣王”的神,而赖麒卿以及另外一个称之为“颖公”的神,只是立于“洪圣王”的左、右两侧,级别位置仅在其次!

原来,“洪圣王”又名“南海洪圣王”,也称“南海广利公”,他是南方多雨地区供奉的一个神通广大的“水神”,它即可保庶民平安,也可保庶民五谷丰登。唐朝、宋代皇帝都为他搞过多次的册封和奉祀活动。

腊布村很早以前就有过奉纪洪圣王的“洪圣宫”。据说,当年增城义兵响应明军时,赖麒卿就在军阵中就置放了洪圣王的神位以佑其军。报德祠要修建时,刚好当时腊布村的“洪圣宫”已遭毁坏,因此,众人才提议把洪圣王和沐浴皇恩的赖麒卿合祀到一处。又因报德祠位于河流交汇之处,立“洪圣王”为正座,以神明香烛祀奉,借助其之神力,可镇水、护河乃至泽民于万代矣。

匾额题字

报德祠匾额左边竖体小字:

明萬壬子科进士邢祚昌係海南瓊州府教授杨三畏學生邢两廣参政后三畏到府拜访他為

報德祠题匾今六修文廟?前匾以記其事

两廣参知政事 邢昌 書

共和国乙卯年仲冬 吉旦邢祚昌简介邢祚昌,字鼎如,号天泽,文昌何恭都(今新桥大昌仕头村)人。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举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进士。曾任太湖县知县、南京大理寺部事、刑部主事、安德知府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使分守苍梧道、布政司右参政、布政使等职。

邢祚昌之为政,据称于修路架桥,治盗抚绥上也略有建树。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由地方乡贤联名特奏当朝,经皇帝恩准赐旨后,在其故乡文昌仕头村建“进士坊”,以昭彰其著绩。

“进士坊”正面坊额的上款刻文是:“钦差总督两广军务兼理粮饷盐法巡抚广东省兵部左侍郎兼右都御使王业诰、钦差巡按广东兼管清军盐法监察御使梁天奇、广东承宣布政使徐绍源、广东提刑按察使右布政孙朝肃”。下款刻文是:“万历甲辰科兴同进士出身广西布政司右参政钦差整饬广州市柳州市庆速思恩等处兵部道邢祚昌崇祯四年岁次辛未季冬吉旦立”。

海南省邢氏始祖为南宋建炎(1127-1130)年间从大陆迁琼州文昌的邢肇周邢肇文兄弟俩,邢祚昌乃邢肇周的嫡传十五世。

邢祚昌直系在海南邢氏家族的历史传承上贡献很大,如其九世祖邢贵就是海南历史上第一次家谱修的主要负责人,而十五世的邢祚昌和其胞兄邢裔昌又是第二次家谱的主纂修者。从南宋初至明末共历500余年,祚昌直系家族的书香气,代代相传,几乎传承不绝,这在文化相对落后的海南,可说是比较罕见的。

参考资料

百度地图.百度地图.2023-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