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钵仔糕

钵仔糕

钵仔糕,是中国广东地区的特色传统糕点之一。其主料主要有米浆、黄糖、木薯淀粉等,该糕点也流行于中国的深圳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等地。

钵仔糕的历史渊源有多种说法,根据清代咸丰间(公元1851—1861年)成书的《台山县志》记载,该糕点首创于台山市,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又根据民间传说说法,在清朝年间,有个叫阿来的年轻人到香港谋生时卖起了钵仔糕,因为其口感较好,外形晶莹剔透,所以广受好评,随即流传下来。还有一种说法是,钵仔糕是旧时流行于新安(今深港地区)县邑农家的四时小食。在清朝康熙,因“迁界”流落异地而返回家园复耕的村民,为解决田间劳动饥饿问题,无意中发明了这种钵仔糕。

钵仔糕可分为老式钵仔糕和水晶钌仔糕两大类。老式钵仔糕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较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开拓,之后多见的是水晶钵仔糕。水晶钵仔糕呈不透明状态,有红糖味、椰汁味、桂花味等多种选择。

命名由来

深圳市当地人将陶土烧成的比碗口阔大、比菜碟底深一点的器皿称之为“钵”,如“饭钵”“汤钵”“菜钵”;用这种陶钵来盛蒸的猪肉汤叫“钵仔汤”,蒸的饭叫“钵仔饭”,蒸的饭叫“钵仔饭”,蒸的糕点被叫作“钵仔糕”。

历史渊源

起源一说

钵仔糕的历史渊源有多种说法,其一是首创于台山市,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清代咸丰间(公元1851—1861年)成书的《台山县志》载:“钵仔糕,前明士大夫每不远百里,泊船就之。”

起源二说

钵仔糕的第二种起源说法是清朝年间,有个叫阿来的年轻人到香港谋生时卖起了钵仔糕,因为其口感较好,外形晶莹剔透,所以广受好评,之后还因此结识了后来的妻子,所以,自此之后,钵仔糕便流传了下来。

起源三说

又有传说钵仔糕是旧时流行于新安(今深港地区)县邑农家的四时小食。据传,清朝康熙,因“迁界”流落异地而返回家园复耕的村民,在开山劈岭、垦荒种地之时,有位农妇为解决田间劳动饥饿问题,无意中发明了这种钵仔糕。那天,丈夫在离家比较远的大帽山拳坑田里劳作,农妇觉得带饭菜去不方便,带粉团没茶水又难下咽,于是她用瓦钵盛上米浆洒上蔗糖蒸熟带去,其丈夫吃后觉得十分好吃,又抵饿耐饱。次日,农妇又做了这些糕仔给丈夫和帮工送去,大家吃了,觉得这款用钵仔蒸的米糕,既好吃,又携带方便,很适合长时间出门做工吃食。因而一传十,十传百,“钵仔糕”便在深圳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方圆百里流传开来。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特别是在“夏收夏种”的30多天里最为辛苦,劳动强度大,到了中午时分,往往农家送一些钵仔糕或者番薯粥过来,给田间劳动者吃,缓解疲劳,补充体力。

制作工艺

制作准备

原材原料

钵仔糕的制作原料包括:粘米粉,澄面,红豆,压片糖、水。

制作工具

钵仔糕的制作工具包括:蒸汽炉、电磁炉、高精度电子计重称、50g重钵仔碗。

原料配方

钵仔糕的制作原料的配方有:粘米粉6两,澄面3两,红豆6两,片糖8两,水4杯。

制作过程

老式钵仔糕

食材准备:米浆、黄糖(白砂糖或冰片糖)。

水晶钵仔糕

食材准备:粘米粉、少量糯米粉、澄面粉、白砂糖、红豆或绿豆。

种类

钵仔糕流行于深圳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等地。钵仔糕所用原料不同,便有不同的品种,不同的风味。这种时尚小食,植入现代、健康、口味多变的理念。外观方面,把传统的圆形“钵仔”变成心形、方形、菱形、椭圆形等形状;食材方面,把传统的米浆(上款的糯米粉、澄面粉、玉米粉掺糖),加入水果浆(草、苹果、菠萝、哈密瓜等打成的汁)调成糊状,放在蒸笼中蒸熟,取出,在糕面上再加进切成块(粒)的水果,待摊凉后,再放进冰箱里冷冻这就成为晶莹剔透、爽滑可口的草莓钵仔糕、苹果钵仔糕、椰丝钵仔糕、菠萝钵仔糕、哈密瓜钵仔糕、水蜜桃钵仔糕、葡萄千钵仔糕、香芋钵仔糕、玉米钵仔糕等十几种口味。

仅展示部分内容

文化影响

钵仔糕以款式多样、口感“烟韧”而著名,和大多数美食一样都有其独特的意义。“烟韧”这个粤语词除了形容食物有韧性、不易断,还有一层意思,那便是用来形容情侣的恩爱、亲密。所以钵仔糕也成了情侣“拍拖”时常吃的小吃。

评价

钵仔糕是很多广东人心中的童年符号,盛在小碗里面的钵仔糕,用竹签子一串,晶莹透亮,QQ弹弹,香甜软糯,咬一口,甜洌而清香,似是把夏天的暑气统统赶跑了。(坏球网评)

“钵仔糕”的口味越来越丰富,红豆、桂花、椰丝、巧克力、水果等都可以加到“钵仔糕”里面。“钵仔糕”爽滑弹牙、清甜可口。(新华网评

参考资料

2岁男童吃这东西被噎,差点没命!很多广东人都爱吃.广州日报.2024-08-22

广东话百科:你吃过“钵仔糕”吗?.新华网.2024-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