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哨
这种民间泥哨,实际上是一种很古老的吹奏器的孑遗。乡村中的“七音哨”就是根据古代的陶埙发展而产生的玩具。万荣古城发掘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陶埙,同七音哨极为相似。由于时代变迁,陶埙从乐坛中退伍,但它柔和的音色,构造简便的形制,仍受到人们的宠爱,进入玩具领域,成为孩子们的宠物。这种七音哨在动物造型的头部有一吹孔,在园鼓似的哨体上有六个小孔,吹时变换不同的指法,便可吹出各种悦耳动听的音阶声响,可以说它是泥哨中的精品。
基本信息
黄平县在黔中丘原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丘陵的过渡地带上,粘土丰富,苗族艺人们就地取材,通过对艺术的想象捏制出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品——黄平苗族泥哨。
苗族泥哨是黄平县旧州镇寨勇村苗族老艺人吴国清(苗名贵乜)在苗族传统陶哨的基础上,根据苗族传统艺术创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泥捏儿童玩具。二十世纪20年代普遍受人喜爱,30年代形成规模,80年代得到丰富和发展。这里地势由西北向东、东南逐渐降低,海拔高度在600--1200米,北部为武陵山余脉,多为中低山;南部为苗岭山脉余系,为中低山丘陵,中部为河谷坝子和丘陵地带。清水江和舞阳河从境内穿流而过。
详细介绍
苗族泥哨的制作,是用当地特有的粘土经手工捏成大体形态后,抹上生菜油定型,然后用竹签、竹筒等简易工具压出眼、口、鼻等细部,再用硬模按上所需的小装饰纹样,阴干后用木屑或谷壳锻烧为低陶后,再施以彩绘,罩以清漆而成。其造型多取材于动物:有孔雀、翠鸟、山鹰、环颈雉、喜鹊、画眉、锦鸡属等鸟纲;有狮、象、虎、豹、熊猫、猕猴、穿山甲、大灵猫等走曾;还有鱼、龙、龟、蟹、蛇、虫、蛙、蝶、家禽、家畜等各类动物。不仅取材的动物种类繁多,而且同一种动物还可以做成不同情态的多种造型。目前,黄平苗族泥哨的品种多达400余种,十分丰富。这些泥哨,既可以单个玩赏,又可组成《斗鸡趴》、《斗牛》、《十二生肖》、《四灵》、《八骏》等一定内容的组群,还可以根据观赏者的喜爱,自由组合成有趣陈设。
无论是造型或者设色、绘制,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野猪》的造型,将头部夸大占了整个躯体的四分之三。并突出野猪的小眯眼,长嘴筒和尖獠牙,着重刻画了野猪的特征和神态,而猪身却简化成一只后腿;《十二生肖》中的“龙”,几乎只是用口衔宝珠的龙头来体现,而龙的整体形象,全赖观赏者去联想。这种虚中求实的处理手法,产生出不准确的和谐美。《斗鸡》与《斗牛》,则着力表现其出斗前瞬间的勇敢、机警的情态。公鸡加大了头部和散开的颈毛,突出逼视对手的眼睛和作为战斗武器的尖嘴,以及显示雄性威武的鸡冠花,表现出公鸡打斗时的特征。鸡身虽然被缩小简化,但前倾的身子与其他部分作了有机的配合,构成了出击的功势,十分生动。牛头塑于两条前腿之间,牛角被夸张得粗大有力,高耸的肩峰体现了力量的凝聚,双腿合一的后腿,展示俯冲出斗的姿态,具有强烈的动感。《小羊羔》、《上马驹》、《小狗》、《小兔》等等,都刻画出它们天真烂漫、幼稚活泼的神态,令人有生机盎然之感。在设色、绘制方面,黄平苗族泥哨用对比强烈的颜色重彩浓绘,以传统的民族刺绣、挑花、蜡染图案装饰。
在造型上,艺人们善于捕捉动物的情态,抓住其主要特征,不拘泥原形的机理结构,综合概括,加工提炼,发挥丰富的想象,大胆使用夸张变形的手法,重神减形,使作品质朴简练,生动传神,童趣盎然,具有无穷的韵味。在绘彩上,黄平苗族泥哨用对比强烈的颜色重彩浓绘,一般以黑色衬底,用红、黄、绿、蓝等色绘制纹样,色彩鲜明艳丽,装饰别致,近似当地苗族服饰花块,具有深郁的民族特色,在苗岭山乡独树一帜。装饰上,以传统的民族刺绣、挑花、蜡染图案装饰。同当地苗族群众的审美情趣紧密相关,形成独具苗族特色的工艺品。苗族泥哨却更加大胆,更具传统性和民族性。艺人们在处理作品上大有国画大师惜墨如金的风格,只突出动物面部最有特色的表情,对于身躯忽略不管,仅用三只脚代表,有很强的写意韵味。黄平苗族泥哨深深扎根于传统的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
泥哨吸取了民族文化的养料,除了它简练生动的造型和鲜艳的色彩适应儿童的心理外,是具有美学内涵和文化内涵的艺术品。苗族泥哨受到国内众多的艺术单位和文博单位的重视,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群众艺术馆、贵州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及黄平县文物管理所等,都予以成套收藏。
1982年,苗族老艺人吴国清的200余件泥哨作品入选贵州省民间美术工艺展览京展出,专家李寸松看后称赞说“吴国清的动物泥哨很有民族特色,他的风格是独一无二的”。他还被邀请到中央美术学院作泥哨制作表演和介绍创作经验。1983年,法国从事世界民间美术研究的吉莱姆先生慕名前来黄平吴国清家拜访,见了他的泥哨十分赞赏,随即征购了400余件赴巴黎展出。同年圣诞节,吉莱姆在寄给他的贺年片上写道:“您的作品在巴黎展出后,观众称是绝妙之作!”1988年北京市《丙寅民间虎展》,吴国清参展的几十件不同情态的泥虎,观众赞不绝口。在1991年举办的《首届中国民间艺术佳品展》他参展的泥哨作品荣获二等奖。1990年在北京举办的《第十一届亚运会少儿造型艺术展览》,黄平县有22名少儿作者的320件泥哨入选参展,这些充满童趣的作品,深受中外观从的喜爱,展览结束,便被抢购一空。到1992年,黄平苗族泥哨已被列为贵州省50个乡镇企业名优产品之一。2006年黄平苗族泥哨在“开磷杯”多彩贵州省旅游商品两赛一会荣获全省第三名,苗族泥哨传承人王登书获“贵州名匠”称号。
1986、1987、1988三年黄平县文化局举办3期培训班,培训出本县农村泥哨作者60多名。现在,黄平县己拥有男女老少泥哨作者100多人。1993年省文化厅把黄平县命名为“泥哨艺术之乡”。
泥哨艺术
每当春暖花开,不少村庄里便可听到“咕咕叽叽”的泥哨声,这种泥哨颇受孩子们的喜欢。
山西泥哨的题材广泛,花样颇多。造形有动物、人物,往往同一题材就有多种不同的动态和不同的神态造型。其中常见的有鸡、鸽子、鹰、燕子、猪、狗、猴、鱼、龟、青蛙等,还有男童女孩造型的泥哨。有的偏重于写实,如新绛县的鸟类、龟、青蛙形泥哨;有的偏重于写意,极为概括简练,如稷山县的鸽子、八仙造型的泥哨;有的于写意写实之间,如忻州市的鸡,猴形泥哨。但无论写实还是写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善于挖掘各种动物潜在的美,使小小的泥哨富有吸引力。
山西省民间泥哨的制作用泥很讲究,先把土晒干磨碎,用箩筛成细粉,掺水(土水比例为8:3),泡制一天左右后,再掺入麻纸,用木棒锤打,直到用铁丝绷子切泥时,无渣无气眼为合适,叫熟泥。捏时不粘手,翻时不硬擞,干后不裂缝,做出的泥哨皮薄且坚硬,声音脆亮悦耳。
制泥工艺
制做泥哨的工具较简单,几根圆、扁竹签,几个大小不等的竹筒和用来按印纹样的陶模。先用手捏成大体形状后,用竹签压出眼、口、鼻等细部,再用硬模按上花纹,最后在头部和背上用竹筒扎出吹孔。腔的大小,泥的薄厚,吹孔的位置、方向都会影响哨音的优劣。阴干后,一层麦秸,一层泥哨,用微火烧十二小时取出,撒上松香末,来回搅动,松香末受热化于表皮,乌黑发亮美观坚韧。
山西省民间泥哨的造型,概括洗练。艺人们善于塑造各种动物的外轮廓,化繁为简,注重整体效果,使外形让人一目了然。如鱼形哨,两条交叉的弧线舒展优美,做成的鱼优美欢快。一条S线条把啼鸟的外形简练到不能再简的程度。这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小玩具,是凭借对孩子们强烈的爱和熟练的技艺完成的。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