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梳篦
梳篦,又称栉,中原地区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是江苏省常州市传统手工艺品。古代妇女当作发饰。
制作梳篦的主要材料为孟宗竹、木材、兽骨等。
制篦业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始祖是陈七子,常州篦梳其制作技艺形成于魏晋,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篦箕和木梳从原料到成品,分别需经过72道半和28道工序方可完成。传承单位为常州梳篦厂。
2008年6月7日,常州梳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梳篦是两种器物,即木梳和篦箕。常州梳篦制作技艺形成于东晋时期,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常州梳篦制作工艺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制作规模也超过历代。清乾隆的《常州赋》载:“削竹成篦,朝京门内比户皆为。”当时,常州西门、南门一带有几万人从事梳篦制作,因而西门有“篦箕巷”,南门有“木梳街”作为地名。清光绪年间始,苏州织造府官员每年都到常州定制一批精品梳篦,作为御用品,送进京城宫廷,故常州梳篦一直享有“宫梳名篦”之誉。近现代,常州梳篦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会和博览会,荣获10余项金、银质奖章,如1915年获巴拿马共和国国际和平博览会银奖,1926年获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金奖,1981年获国家银质奖,1991年、2004年获中国旅游商品博览会金奖。在对外交往中,常州梳篦常作为国礼。
宫梳名篦,情同伉俪;汉延陵特产,花开并蒂。常州最早叫延陵,这首常州地区传统民俗音乐所唱的就是常州有名的特产木梳、篦箕。
梳篦是中原地区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栉在我国古代,与簪、钗、绳、步摇、金钿、铢花、勒子并称为八大发饰。篦箕系栉的一种,古代妇女常把精美的箕插在发髻上当作发饰。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有云:栉,梳篦之总名也。古人兴蓄长发,梳篦为每日梳理头发的必备之物。梳子齿距疏松一些,用于头发的梳理;篦子的齿距的密,用来去发间的污垢,保持头发清洁,不长寄生昆虫,使人焕发容光。梳篦还可以刺激头皮神经,促进新陈代谢,延年益寿,并能插于发间作首饰。常州篦梳自魏晋南北朝流行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制篦业的祖师当是陈七子。春秋时期,陈七子为吏,因罪入狱。因狱中生活条件极差,陈七子头上生满虱子,奇痒无比。一次,陈七子被狱卒用毛竹板痛揍后,发现毛竹板裂成了一条条篦片。陈七子将其整理扎压后,用其清除头上的灰垢和虮子。这就是最初的篦箕。常州木梳业与篦箕业所奉祖师不同,木梳业奉赫连、皇甫姓为祖师,篦箕业奉陈七子为祖师。赫连𪻺和皇甫是传说中黄帝时代的巧匠。赫连有时又被写作赫廉、黑连。据说,后来每年农历2月18日和9月28日,梳篦业都要举行仪式,祭祀祖师,以祈求自己生意兴隆。隋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从常州穿城而过,当时运河两岸的整街满巷都是篦梳作坊,故有木梳街、篦箕巷之称。站在文亨桥上,头顶皓月,你眼垂花市街、篦箕巷,月光、灯光、波光交映,水声、步声、橹声、劈竹声相汇成乐。古人吟曰:文亨穿月,篦梁灯火,时为常州西郊八景之首。
名气
江南有谚云: “扬州市胭脂苏州市花,常州梳篦第一家”。常州梳篦始自晋代(公元265-420年),迄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常州市东郊东晋古墓出土的文物中,有半圆形木梳,已有 1500 多年历史。常州卜恒顺梳篦店开设于明代天启年间(1622),世代相传,有“雕花、描花、刻花、烫花、嵌花”五种工艺。
明末清初,常州梳篦已驰名南北,西门和南门一带有几万人从事梳篦生产,世代相传。城内有篦箕巷、木梳街,均以梳篦集散地而得名,有卜恒顺、王大昌等千年老店。《常州赋》有“削竹成篦,朝京门内比户皆为”的记述,“文亨穿月,篦梁灯火”是明朝末年的常州西郊八景之一,历史上常州梳篦生产盛况由此可见。
清时,苏州织造府官员为了谄媚皇上,每年旧历七月,总要到常州定制一批高级梳篦进贡皇宫。李莲英为慈禧梳头用的常州产象牙梳至今留存在北京故宫。常州梳篦因此享有“宫梳名篦”之称。
常州梳篦声名之盛,在于选材讲究严格,工艺独特,制作精良。常州梳篦精工细作。齿尖润滑、下水不脱。如木梳,选用上百年的黄杨、石楠木、枣木,经28道工序精制而成。这既是大宗商品,又是工艺品。清末民初,随着生漆胶合技术的发明和产品出口,其知名度更是远播海外。
精美的常州梳篦集实用性与装饰性于一身,千余年来一直受到民众的喜爱。今天,传统梳篦已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其巨大的文化艺术价值仍不容忽视。2008年6月,常州梳篦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千年历史
我国最早的栉 当为1959年宁阳县大汶口出土的距今约六千年的象牙梳。从已出土和一些民间传世的梳篦看,汉、唐、宋各代各有不同。汉代的呈较长马蹄形,纹饰一般以云气纹为主,间有入羽鸟兽等;唐朝的呈马蹄形,下部略宽;宋代的为月牙形。古代的梳篦多为木制或竹制以及名贵物料制作,如金、银、象牙、犀牛角、水晶、玳瑁、锡、嵌玉镶珠等材质。
从文献记载来看,唐代妇女不仅喜欢插梳,同时还喜欢插篦。盛唐时,当地梳篦花色繁多,不胜枚举,大的竟有二尺多长。北宋以来,质地日趋贵重,金银栉具相当流行。宋代妇女崇尚插梳,不次于唐代,而且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大文豪苏轼曾有“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低”的诗句。元代,常州梳篦从运河经长江出海,随着水上丝绸之路传到海外。元朝以后插梳之习,渐趋式微到明清时,差不多已被遗忘。
明清时代
文献中关于常州梳篦的记载渐多。明代关于常州西郊八景之一文亨穿月,篦梁灯火的记载,把左运河畔篦箕巷的夜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清代
到清代乾隆时期,常州城中已是削竹成篦、比户皆为的景象。光绪年间,苏州织造府官员每年农历7月总要到常州定制60把黄杨木梳、60把梅木脊梁象牙的高级梳篦,并在10月间连同6套龙袍、600朵宫花送到紫禁城,作为贡品进献皇帝,这就是宫梳名篦的由来。据说,慈禧对常州的梳篦尤为钟爱。
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后,梳篦的需求量因人们剪辫而激增。当时还流行着一种刘海篦箕的小型篦子,许多人身上挂个小口袋,袋里装一把刘海篦箕,引为时髦。后来,常州的梳篦逐渐传入海内外,1915年常州老王大昌和老卜恒顺梳篦在巴拿马共和国世界博览会上获得银质奖,1926年老卜恒顺梳篦在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近代和当代妇女虽不普遍以梳篦插髻妆饰发式,但有些妇女,尤其是少数民族子女仍沿袭着用精美梳篦来作发饰。
解放后
常州梳篦生产走上了集体化和半机械化的道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雕、描、刻、烫”技艺的同时,揉合大宗商品、工艺品、装饰品种种特点,不断推陈出新,使梳篦成为富有民族传统风格和艺术魅力的日用工艺品。1981年以来,常州梳篦在更新换代中,两年连升三级∶第一代是单纯日用品,第二代是日用品和工艺品结合,第三代是艺术欣赏品、小礼品。其中有融艺术欣赏保健功能于一体的“长寿梳”,有“四大美女”、“红楼十二钗”等造型欣赏梳,有凤蝶总科、龙凤、脸谱、民族娃等旅游纪念梳,以及如琮似玉玲珑剔透的各式篦箕。
截止2005年10月,常州从事梳篦制造的专业技术人员近千人,辅助生产人员一万余人。篦箕年产量达130余万把,木梳年产量达200万把,每年常州有几百万把梳篦出口到世界各地。
从第一代的日用梳篦,发展至第二代的日用工艺梳篦,至第三代的艺术欣赏梳篦和旅游梳篦后,常州梳篦厂又创造了第四代的发饰梳篦和胸饰梳篦。这些梳篦造型逼真、色彩绚丽,融实用、观赏、装饰、收藏于一体。
常州梳篦,这种昔日为宫廷御用的宫梳名篦,已成为百姓家中每日梳头洁发的必需品和收藏品。
分布区域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20年8月25日,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0个国家的20名留学生前往常州梳篦厂、常州市梳篦博物馆、青果巷常州梳篦省级传承人邢粮工作室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调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梳篦。
文化特征
常州梳篦主要以选材精良、精工细作、齿尖润滑、下水不脱、花式多样、价廉物美而著称。如木梳,一般要选用生长几百年的黄杨、石楠和枣木等原料,经长期自然干燥精制而成。篦箕,采用生长在阴山背后的壮竹,以及上等胶漆、高档骨料等精制而成。常州梳篦已从原来的日用圆背梳,发展到日用造型梳、欣赏梳、装饰梳,花色品种有三百三十八种。
常州梳蓖能去污顺发,刺激头皮神经,促进新陈代谢。常州蓖箕的制作还具有雕描刻烫的精湛技艺,在只有一公分宽的篦梁上,以流利的线条,绚丽的色彩,新颖的构图,描绘着各种有声有色的图案。常州篦箕品种繁多,以制作篦梁的材料而言,就分孟宗竹、骨头、红木、象牙诸种。以其用途而论,既有纯发去垢的发篦,又有理须整容的胡篦,还有为香蕉树、榕树等树木除虫灭害的虫篦。常州篦箕的梁和齿是用天然生漆胶合而成的,具有耐热耐烫的优良特点,即便放进八十度的热水里浸泡三小时,胶仍不脱落,齿不变形。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常州梳篦的制作工艺之精、水平之高,在中国历史上是可以考证的。梳格遵守遵守天然材料,手工制作”之特色,以选料精细、工艺考究著称。
常州梳篦不仅广泛销售于国内各大城市,而且畅销美、英、法等二十多个国家的地区。在国外,有人把常州的梳篦挂在胸前,以示夸耀。
传承状况
受大环境影响,常州梳篦发展困难,处境堪忧,关键的制作技艺濒临失传,急需抢救保护。
传承人物
金松群,男,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编号:03-1290,江苏省常州市申报。
保护措施
2018年9月10日,为弘扬常州民族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常州大学艺术学院团委组织下,该校新媒体中心“龙城一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实践团发起“以梳簪发,青丝成雪”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常州梳篦厂有限公司获得“常州梳篦”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艺术特征
常州梳篦是集雕刻、彩绘、烫制、画面于一体的艺术品。同时,它又是具有保健功能的生活实用品。常州梳篦的制篦原料主要是孟宗竹、牛骨和生漆等,毛竹要选用生长四年以上的“阴滑竹”,即背着阳光的一面山上长出的竹子。制作木梳的材料则以黄杨、枣木、石楠为主。制作黄杨精品工艺梳,须选用300 年以上树龄的小叶黄杨。制作名贵木梳,则选用象牙、檀香、牛角、羊角作原料。常州梳篦的制作过程极为复杂。篦箕制作有72道工序,木梳制作有28道工序。制篦工具有大刀、刀、拗刀、线管筒、绞漆架、化漆钵、胶板、胶棒、通齿齐口、齐板、剪刀、板、马形锉、棕刷、斩刀、锯凳、大碰、小碰、钢锉、锯桩、直碰板、齐碰板、圆碰板、槽口碰板等30多种。制梳工具有特制夹具、刨具、撞具、三角马、剔齿、插根、竹刷、方根、长锯、括刀、两头锉、马形锉、榔头、铜刀、侧板锯、蟹壳刨、斧子、小三角锉、钩刀、刀等30多种。后道工艺所用工具及材料有狼毫笔、油画笔、特制电笔及各种颜料。制作精品工艺梳和精品篦箕,须在梳背和篦梁上进行五种工艺的精工细作。这五种工艺是:雕花、描花、刻花、烫花、嵌花。常州梳篦共有实用梳系列、工艺观赏梳系列、相拼梳系列与实用梳系列重合三大系列600多个品种。常州梳篦富有中国特色和艺术韵味。
传承谱系
常州梳篦在千年传承中形成分散而众多的行业传承体系。在常州梳篦业近代的发展中,以卜恒顺、老王大昌、王大昌、汪义大四家梳篦坊店最负盛名,其中尤以卜恒顺制作的梳篦美誉度最高。卜 恒顺梳篦店开设于明代天启年间(1622),世代相传,传至1953年有八代之久,300余年历史,但卜家技艺传承现已断代;老王大昌、王大昌、汪义大三家祖传技艺亦已失传。新中国成立后,常州城乡有1200多户上万名人员从事梳篦业制作。常州梳篦厂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师徒传承。常州梳篦制作艺术含量较高的是“雕花、描花、刻花、烫花、嵌花”五种工艺,一人如要掌握其中的二至三门技艺,需有多个师傅传授。常州梳篦的传承人有金松群、汤庚和、郑留声、戚正康、孙玉秀、李文华、邢粮等。常州梳篦当今代表性人物是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金松群。
主要价值
常州梳篦在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和形成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常州名景、名街、名店,还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和复杂精湛的手绘工艺,这些民俗事象和手绘工艺,已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近代江南风情和社会时尚演化变迁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常州精品篦箕古朴典雅,美观精致,赏心悦目,生动体现了江南人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和艺术智慧,具有较高的审美品位和审美价值。当今,常州梳篦不仅风靡东南亚,而且深受欧美国家及港澳地区民众的喜爱,在文化交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关荣誉
公元1915年美利坚合众国。在旧金山纪念巴拿马运河开航。召开巴拿马共和国和平展览会,常州梳篦展品,经国际评奖委员会 颁给中国常州梳篦银质奖 公元1926年纪念美利坚合众国独立一百五十周年,在费城召开世界博览会,颁给中国常州梳篦金质奖
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南洋大臣物产会,颁给常州梳篦金质奖章
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南洋劝业会,农工商部颁发给常州梳篦金质奖章
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常州工业奖进会颁给常州梳篦金质奖章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农商部国货展览会,颁给常州梳篦金质奖章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上海总商会商品陈列所第一次展览会,颁给常州梳篦金质奖章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江苏省第二次物产展览会和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江苏第三次物产展览会,颁给常州梳篦银质奖章
1934年江苏全省物品展览会,颁给常州梳篦产品奖牌一枚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颁给常州梳篦优质产品证书
1979年常州梳篦厂白象牌梳篦荣获江苏省著名商标证书
1981年全国旅游产品内销工艺品交流会,工艺造型梳“西厢记”荣获优秀作品奖
1981年“白象牌”篦箕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银质奖章
1983年“白象牌”梳篦荣获江苏省轻工科技成果四新奖
1983年“长寿梳、人物梳、童娃梳”等荣获江苏省优秀新产品奖
1988年常州梳篦厂篦箕、木梳荣获全国轻工业出口展览会银质奖
1991年常州梳篦厂旅游镶拼梳项目荣获江苏省第二届优秀专利实施项目“佳利 奖”
1991年“白象食品”商标被评为常州名牌知名商标
1995年“白象牌”梳篦荣获第三届全国城市运动会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
1995年常州梳篦厂“宫廷梳篦”作品入选参加`95常州民俗风情旅游节民间艺 术精品展览获精品奖
1997年常州“白象牌”梳篦荣获常州知名商标
1997年荣获江苏省市场旅游购物消费者首选工艺品
2002年获中国(芜湖市)旅游商品博览会特别推荐的旅游用品
2002年“首届中国旅游纪念设计大赛”活动中“造型工艺梳篦”作品荣获金奖,“梳篦钥匙圈”作品获银奖
2002年12月,常州的楠木月牙竹节梳,被上海申博组委会选中,成为申博礼物,赠送给与会的国际友人。
2003年“首届中华龙城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活动中“黄杨工艺梳”作品荣获特等奖。
2005年“京剧脸谱”梳荣获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最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
2006 年“婴戏图”年年有余荣获江苏省旅游产品博览会金奖
2002年,常州梳篦作为上海市申办世博会的专用礼品,赠予与会官员、贵宾和记者,称其为“最富有中国特色和艺术韵味的工艺品。” 2004年7月,常州手绘梳篦被江苏省文化厅、省财政厅确定为省级试点项目。
制作工序
常州篦箕在北方叫篦子,它的制作工艺异常严细。从孟宗竹劈成竹篾开始,要经过胶、锉、镶、抨、雕、描、刻、烫等七十二道工序。以做篦齿的竹篾而言,要精心选择竹皮与竹肉之间一层很薄的“篾青”,要求厚薄宽窄如一,而且用沸水煮熟。这样制作而成的蓖箕又叫“熟篦”,其特点坚而不裂,韧而不弯。编结坯篦,不仅要求每根篦齿符合质量要求,而且必须保持齿之间隙,疏密适当,似一模所出。
梳篦制作是精湛的民族技艺,用料精良,制作过程颇为讲究。制作梳篦的主要材料为毛竹、木材、兽骨等,梳篦选材严格,工艺独特。制作梳篦的木材,都要选用上百年的黄杨、石楠木、枣木,经28道工序精制而成,光这些还不够,更复杂的工艺还在后头呢!篦箕则选用阴山山脉背后壮竹和上等胶漆、骨料,经72道工序精制而成。
用黄杨制作的梳篦,因其木质细腻、纹案清晰,并具治头痛、去痒等功能,尤为珍贵和流行。从开料到成品,一把木梳需经过28道工序,而一把篦箕则有72道半工序之多,其中极为讲究的雕、描、烫、刻、磨等工序需经传统工艺制作方法方能完成。在制作过程中,它不仅采用了雕、描、刻、烫、镶嵌等传统技法,有的还加上了常州的独有工艺:掐丝珐琅和留青刻竹,具有独特的风格。相传制篦祖师爷陈七子是七十三岁死的。俗话说:七十三,鬼来缠,人们认为这个数字不吉利,所以改称篦箕为七十二道工序。
1、制作篦箕。有锯竹筒、开竹片、劈竹黄、开蔑丝工序;
2、制作篦梁坯。分为锯竹筒、开梁坯、倒梁角等工序;
3、制骨档。有断骨料、煮料、开骨条、斩坯、矾骨档等工序;
4、制漆。
5、漆篦梁。有染色、印花、着色、漆篦梁等工序;
6、制楂。有煮篦、拉蔑、铡蔑、吊黄、拗齿、绕线盒掐楂子等工序;
7、胶工。有调漆、齐口、断梁、腰梁等工艺;
8、打磨。有抽线、剪档、拉磨圆头、刮齿等工艺;
9、挫草。哟挫齿、打草、换破齿等工艺;
10、襄头。分为剪磨骨条、锯头、镶头、嵌头等工艺;
11、拨工。
12、抨括:整修圆头、抨括、上蜡着光。
传承意义
为了保护常州梳篦,常州市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常州梳篦开展了全面、深入、细致的普查工作,取得了丰富的普查成果;建立了常州梳篦网站,向海内外全面介绍常州梳篦和发展情况;全面收集、购买散失在民间的明清、民国及20世纪50年代著名老艺人制作的常州梳篦精品;编著并出版图文并茂的《常州梳篦》一书;建立代表性传承人资料库;创办“常州梳篦工艺技艺传授班”,培养新一代传承人;建立集资料汇总、精品陈列、工艺演示、理论研究于一体的常州梳篦博物馆;在常州梳篦厂建立了活态传承基地。
参考资料
“白象”老字号 梳篦新面貌.常州市互联网新闻中心.2013-10-03
图文:精美的工艺梳篦.新浪.2013-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