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红颊长吻松鼠

红颊长吻松鼠

红颊长吻松鼠(学名:Dremomys rufigenis),是松鼠科长吻松鼠属的动物。红颊长吻松鼠体形较大,尾较短,体背包括额顶及腿上部暗橄榄绿色,腹部淡黄白色。红颊长吻松鼠营半树栖生活,善于高攀、跳跃,喜群居,多居树洞或石隙,杂食性,主要食物为各种植物种子,冬末春初交配,每胎多产2仔,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森林中,分布于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及柬埔寨。红颊长吻松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

形态特征

红颊长吻松鼠体形较大,头体长平均207毫米,颅全长58.15毫米。尾143毫米,显然的短,仅占头体长的67.45%。体背包括额顶及腿上部暗橄榄绿色,中脊偏黑而体侧偏棕黄。背部刺毛柔软,毛基砖灰,继是黑与淡橄榄色相间成两淡色环,毛尖黑色。腹色淡黄白,砖灰的毛基很长,淡黄毛尖所构成的表层不能将底层遮盖。两颊棕褐色,斑块色淡而范围不大,不像指名亚种鲜棕红色,从吻端直过耳基,其范围可到前肩。耳后斑亦很小,只是耳基后仅能分辨的一小撮淡黄色毛丛。尾背颜色似体背而末后渐黑褐,尾毛逐渐增长并有3个淡黄色毛环相间,末有较长一节白色或更加上很小的黑褐尖;尾梢毛的淡色环渐消失而成黑褐色尾尖。整个尾轴的深浅横带不甚明显,尾腹中线暗棕红色,而两侧黑褐色毛带和淡色的嵌边不明显,尾基腹面和肛门周围呈暗棕红色斑,股外侧有全身最明亮的锈红小斑块但不延到小腿。红颊长吻松鼠颅骨大。有特长的吻部,鼻骨前伸,长20.4毫米,是长吻松鼠属中最长者,达颅全长的35.07%;眶鼻长(自眼眶前缘到同侧鼻骨最前端)28.9毫米,达49.70%,其值远超越后头宽而接近颧宽是长吻松鼠属最长的种类。眶长15.6毫米,26.84%,小于珀氏长吻松鼠。眶间宽和颧宽均大,分别为17.6毫米,占30.31%和31.2毫米,占53.68%。眶后突虽尖细亦可达20°锐角,珀氏长吻松鼠为尖刺状,均弯向腹面。颅骨的整体看来是吻伸长而颧粗壮,呈长锥形。听泡小,其长占颅全长的16.67%。

栖息环境

红颊长吻松鼠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森林中,喜选择中、低等海拔的杂木林作为栖息位点。

生活习性

红颊长吻松鼠营半树栖生活,善于高攀、跳跃,喜群居。晨昏较活跃,主要在灌丛和森林边缘活动,活动时有一定的路线,常在倒木及乱草堆寻食,在峭壁悬崖上也能穿行。

红颊长吻松鼠多居树洞或石隙,利用树干腐洞和鸟类弃巢改建为鼠窝的,少在树上筑巢,在山崖石糙和山区农村屋檐下也有它的窝巢。冬季出洞活动较少。杂食性,主要食物为各种植物种子,亦以浆果、嫩芽、昆虫等为食。1年换毛2次,5月上旬和中旬还见到开始换夏毛的个体。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柬埔寨。在中国分布于云南省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湖北、四川省贵州省等地。

变种

生长繁殖

红颊长吻松鼠冬末春初交配,每胎多产2仔。在中国贵州绥阳发现5月5日的个体仍睾丸下位,可见这时还能发情交配。

保护级别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分布不零散。暂无该种种群数量信息,种群发展趋于稳定。在东南亚,红颊长吻松鼠无面临的主要威胁,而在印度东北部觅食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2023年)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告 - 规范性文件 - 宁乡市政府门户网站.宁乡市人民政府.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