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新闻
《抗日新闻》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琼崖特委的机关报。1939年3月在特委驻地琼山区树德乡创办,为4开4版油印周报,也曾出5日刊、3日刊。创办初期,由当时的中共琼崖特委书记李明(即林李明)直接领导,特委领导人冯白驹、王白伦等也十分关心、支持报纸的出版。特委常委兼宣传部长黄魂是《抗日新闻》首任主编,特委宣传部长陈健、李雨枫,还有李英敏、陈说曾先后主持《抗日新闻》的编辑出版工作,符荣鼎曾担任短期的行政管理工作。
内容发行
《抗日新闻》高举团结抗日的旗帜,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全岛各阶层人民、海外侨胞投入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大造舆论,是响彻海南省的抗战号角。《抗日新闻》的出版深受琼岛军民的欢迎,各抗日根据地、游击区军民都把“抗新”当作中共琼崖特委的代称。
《抗日新闻》内容有社论或时评、国际国内时事、本岛新闻、副刊等。有关政策性的重要文章和评论,均由中共琼崖特委领导撰写或审定。国际、国内新闻通过电台接收新华社、国民党中央社的电讯,并从湛江市、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传进的报纸中摘编,本岛新闻由各级党组织、独立总队各部队和群众团体提供。
《抗日新闻》开始每期印500份左右,曾一度增加到2000份左右。报纸通过交通站免费发行至备抗日根据地、游击区的县、区、乡党组织、民主政权、群众团体和部队基层。
办报情况
1.击退反共逆流的宣传报道
1940年初,中共琼崖特委遵照党中央关于建立长期抗日根据地的指示,由琼山区三区向琼、澄、临三县交界的美合地区迁移,建立美合抗日根据地。《抗日新闻》随特委、总队部迁至美合出版。这一时期,《抗日新闻》主要是联系琼崖斗争实际,宣传党中央提出的“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基本方针;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报道独立总队在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抗击日军的胜利消息(如偷袭永兴据点、罗板铺伏击战、那大围攻战等);报道美合根据地的建设、琼崖抗日公学的创办;报道各游击区人民群众开展各种抗日活动,发展抗日群众组织,踊跃参军等。
1940年8月,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团长符克和琼山区参议员韦义光(中共党员),前往国民党琼崖守备司令部慰问部队、商讨抗日,竞遭守备副司令吴道南秘密杀害,造成骇人听闻的“符韦惨案”。《抗日新闻》对“符韦事件”作了揭露性报道,并发表评论,谴责中国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制造磨擦,破坏团结抗日的逆行,呼吁全琼军民、海外侨胞增强团结,一致抗日。
1940年11月16日,文昌市6000多群众,于宝芳乡排沟坡隆重集会,庆祝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共产党员詹当选县长。《抗日新闻》详尽报道大会盛况,祝贺全琼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的诞生,宣传中共关于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政策,推动全琼民主政权建设。
1940年12月15日,琼崖国民党反共顽固派、保安团长李春浓,率保安部队及各县反动游击队3000余人,进攻并占领美合抗日根据地。《抗日新闻》编辑部随特委机关于美合附近山林中与顽军周旋一个多月,报纸暂停出版。1941年1月,《抗日新闻》随特委重返琼文老根据地,恢复出版。
《抗日新闻》恢复出版后,立即公布“美合事变”真相,揭露国民党反共顽固派侵犯抗日根据地,抢掠戮杀根据地人民,企图挑起内战,破坏团结抗日的罪行,同时刊登特委、独立总队《致琼崖父老绅士书》、《告琼崖国民党官兵书》,申明坚持团结抗日的严正立场,号召全琼军民制止内战,打退反共逆流。
其时,李春浓一方面率领顽军配合日军进犯琼文根据地,一方面又声称要与中共谈判。特委遵照党中央指示,一方面对进犯根据地的顽军予以迎头打击,一方面派代表与李春浓谈判。李春浓提出要“中共退出琼山根据地”为谈判条件,被坚决拒绝,李春浓遂杀害中共谈判代表林跃族。《抗日新闻》根据特委指示,立即开展宣传攻势,配合反击反共逆流的斗争。1942年1月17日,独立总队于琼山区三江乡斗门村包围李春浓率领的保安第七、第六团部分顽军,李春浓被击毙。《抗日新闻》对这一振奋民心军心的消息,作了突出的报道,并连续报道独立总队在琼文地区英勇顽强地抗击日顽两面夹攻所取得的大小胜利,报道琼文根据地以外各游击区人民群众反对海南省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反共逆流的各项斗争,报道独立总队备部队在全琼各地积极开展敌后作战,支援琼文老区斗争。1942年1月下旬,独立总队集中优势兵力,于琼山县咸来乡大水村围困顽军900余人,经5昼夜激战,给顽军以沉重打击。此次战斗,引起中国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内部互相倾轧,一批反共头目被撤职或调离,琼崖反共高潮基本上被击退。《抗日新闻》对大水之战的胜利及其重要意义作了充分报道。
1941年11月10日,琼崖东北区抗日民主政府于琼山区树德乡成立,冯白驹当选政府主席。《抗日新闻》发表祝贺文章和大会报道。并陆续发表东北区民主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法令,如《施政纲领》、《暂行土地条例》、《婚姻条倒》、《基层组织条例》、《民主选举条例》、《救国公粮征收法》、《危害抗战紧急治罪法》等。《抗日新闻》这一时期还相继报道琼山、琼海市、澄迈县、临高县、乐会、万宁市、昌江黎族自治县等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的消息,以及这些县的各级青抗会、妇救会、儿童团积极发展组织,开展各种抗日活动的情况。
1941年6月,中国国民党顽军进犯特委、独立总队部驻地琼山区树德乡山田村,特委和总队部机关撤离时损失了联络电台(仅保存新闻电台抄收新闻)。从此,特委与党中央、上级党组织中断了电讯联络,这给琼崖抗战和办报造成巨大困难。
2.粉碎日军“蚕食”“扫荡”的宣传报道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侵琼日军加紧了对琼崖抗日根据地的“扫荡”,以配合其政治上向国民党反共顽固派的诱降。1942 年9月,中共琼崖特委召开第九次扩大会议(以下简称“九扩”),通过总结经验,分析形势,提出“一切为着反攻”的战斗号召,并通过《抗日新闻》发表了《中共琼崖特委第九次扩大会议宣言》、《告全体同志和独立总队将士书》、《致王毅、邱岳宋二先生及全体国民党同志书》,号召全琼军民、爱国人士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粉碎日军更加疯狂的“蚕食”、“扫荡”,度过琼崖抗战最艰苦的时期,争取抗战最后胜利。《抗日新闻》于1942年10月6日也发表了题为《一切为着反攻》的社论,贯彻特委“九扩”精神。
“九扩”之后不久,日本侵略者调集重兵,出动空军,再次向琼文抗日根据地发起疯狂的“扫荡”,并把树德、咸来、道崇、苏寻三、南阳、大昌等中心地区划为“无人区”,实行狂轰滥炸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肆意残杀根据地群众。《抗日新闻》根据“九扩”精神和特委多次反“蚕食”斗争指示精神,在宣传报道上突出如下重点:一是报道各抗日根据地、游击区人民响应特委号召,掀起参军参战热潮,报纸副刊连续刊登妻送夫、母送子、妹送兄参军的动人故事,“送郎送到后排坡”的山歌到处传唱;二是不断揭露日敌实行“三光”政策、摧残抗日根据地的滔天罪行和中国国民党反共顽固派配合日军“扫荡”,袭击抗日根据地的罪行;三是宣传独立总队、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贯彻“坚持内线斗争,挺出外线作战”方针,给日军的“蚕食”、“扫荡”以坚决回击的英雄事迹和大小战绩(如攻破日敌潭牛、锦山据点等);四是报道老区人民坚壁清野、递送情报、肃奸惩顽,配合部队坚持内线作战的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五是报道外线各县广大军民主动打击敌人,支持内线反“扫荡”的斗争等。
“九扩”之后,为了有利于反“蚕食”斗争,《抗日新闻\u003e 编辑部转移到文昌市昌洒一带,在群众掩护下坚持出报,而后又奉令随特委机关辗转于内洞山、六芹山等抗日根据地。这一时期,由于战斗频繁,行踪不定,交通不畅,信息不灵,特别是由于敌人的重重封锁,纸张、油墨供应遇到极大困难,故《抗日新闻》的出版无法定期,版面缩小,印数也大为减少。
至1944年初,无论是内线或外线,老区或新区,反“蚕食”、“扫荡”的斗争都不断取得胜利,抗日部队、游击区、根据地都有了很大发展,抗日民主政权、群众团体得到加强和壮大,《抗日新闻》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出报,不断地向全琼军民报道这种好形势,阐述琼崖特委战略决策的正确性,进一步鼓舞军民斗志,增强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信心。
1944年,延安整风文件传到海南省,《抗日新闻》配合琼崖党组织开展整风学习,着重介绍中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验(如董必武长征中坚持学习《共产党宣言》等);介绍国内各抗日根据地联系实际学习整风文件的经验等。
3.反攻和迎接抗日胜利的宣传报道
日军侵占海口市后,琼崖国民党军队一直盘据于五指山区白沙一带,对当地黎、苗族同胞施行摧残和压迫。1943年8月,白沙黎族人民奋起反抗,爆发“白沙起义”,中国国民党调兵镇压,起义失败。黎族首领王国兴派人来到六芹山根据地找共产党,诉说国民党的暴行。《抗日新闻》遵照特委指示,报道“白沙起义”,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压迫少数民族的罪行,满腔热情地宣传黎族人民的抗暴斗争;同时报道中共抗日部队挺进白沙,驱逐顽敌,建立白沙黎族自治县临时抗日民主政府(王国兴当县长),开辟白沙中心根据地等项工作取得的成就。
1945年初,《抗日新闻》编辑部随特委移驻白沙。此时,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反攻阶段,苏联红军直捣希特勒老巢,宣布对日宣战;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屡遭失败;在国内战场上,中共领导的抗日军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狠狠打击日伪军,各根据地捷报频传。《抗日新闻》抓住时机,大力宣传国际国内斗争的大好形势;同时,大力报道琼崖抗日根据地为准备反攻掀起的群众性“一弹献捐运动”,报道为迎接盟军登陆作战而发起的参军热潮,报道对中国国民党爱国官兵和地方开明绅士加强团结工作,报道对日敌营垒的策反、劝降、瓦解的宣传攻势,报道独立纵队和各县地方武装加强扩军,打击反民主势力,巩固民主政权,为夺取抗日最后胜利做好反攻准备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日新闻》随特委移驻儋县南丰。此时,《抗日新闻》着重宣传报道在我开展强大的宣传攻势下,侵琼日军纷纷撤离小据点,龟缩于大据点,独立纵队开展新的军事行动,解放、接管大批小墟镇和日伪据点,扩大解放区,以及各抗日根据地人民纷纷开祝捷大会,开展拥军慰劳活动等。
1945年10月,《抗日新闻》奉命改名为《新民主报》继续出版,踏上新的战斗历程。
4.敌后办报的艰苦生活
坚持敌后办报,环境极为险恶,办报人员历尽艰辛,用生命和血汗谱写琼崖办报史上光辉的一页。
在美合根据地,有的办报人员患上疟疾, “打摆子”时,身上披着一条毯子,带病坚持工作。“美合事变”后,编辑部随特委机关与顽军周旋于美合山林中,经常断粮,有时一天只能吃上一个小饭团。编辑朱旦就这样被久疟和饥饿夺去了生命。报社在反“扫荡”中移驻内洞山老根据地时,由于周围村庄经受敌人多次摧残,群众几乎逃光,不仅粮食接济困难,而且住无房屋。办报人员自己动手盖茅舍栖身,自盖的茅舍既窄小,又漏雨,大家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办报。1944年报社移驻白沙时,遇上民族山区无菜吃的困难,摇笔杆的办报人也拿起锄头,每人开垦一片园地,种瓜菜种红薯,靠自力更生改善生活条件。
办油印报,誊写、印刷人员都是无名英雄。他(她)们不仅要刻苦学习,熟练地掌握刻写蜡纸和油印技术,使印出的报纸像铅印一样清晰、美观,而且要千方百计克服由于敌人经济封锁而造成的重重困难。在反“蚕食”、反“扫荡”最艰难的时期,外援断绝,纸张、油墨的供应无法解决,印刷人员想办法用农村染衣用的青制作土油墨,发动群众采剥树皮造土纸,维持报纸的出版。在印报中,他们对每一张纸、每一滴油墨,都精打细算地使用。刻字员把钢板、钢笔、蜡纸随身携带,不分昼夜,经常通宵达旦地守着小煤油灯工作。遇上敌人袭击,大家都冒着生命危险,确保印刷物资的安全转移。
办报人员
《抗日新闻》创办初期只有朱旦、李雨枫两名编辑,在坚持6年多敌后办报中,队伍逐步扩大。历任主编(主持人) 黄魂、陈健、李雨枫、李英敏、陈说,先后参加办报工作编辑人员:朱旦、周岱、王昌盛、黄荔容、詹镛、陈克攻、大梁、周朝博、蔡白云、陈梧琴、钟淑珍(即钟建华)、陈平等;
誊写印刷人员:吴任江、吴炬、王廷俊、赵德星、杨英、陈秀英、王玉英等;
后勤(发行)管理人员:陈伯周;
电台负责人:符集庭。
参考资料
海南省志·报业志·第一章 海南解放前的报纸.海南史志网.201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