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是由原劳动经济系和人口经济研究所合并组建而成。劳动经济系的前身是由原国家劳动部部长李立三同志倡议,于1954年创立的中央劳动干部学校,1984年以前劳动经济系是为全国唯一劳动经济学科点。
办学历史
该系是我国最早建立劳动经济专业(1955年),人事管理专业(1984年),第一批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1993),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1998年)的单位,也是最早(1981年)获得劳动经济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96年被国际劳工组织认定为知名研究机构,2000年获得了“劳动经济”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7月,劳动经济系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经济研究所合并组建劳动经济学院;2002年成为北京市首批重点学科单位之一。2011年劳经学院和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联合申报的“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发展”博士点、硕士点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
1998年,建立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
2000年,获得了社会保障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3年,学院开设劳动关系专业方向。
2006年,成为劳动关系本科专业。
2008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获批为国家特色专业和北京市特色专业。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17年9月,学院设有4个本科专业。
本科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社会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分为人力资源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实验班三个方向)
学科建设
学院设有: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发展博士点;以及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发展、劳动与社会保障学、人口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5个硕士点。
国家重点学科:劳动经济学
师资力量
据2020年7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教师72人,其中专任教师61人(教授14人,副教授25人,讲师22人)。
全国优秀老师:纪韶(2014年)
国家级教学名师:杨河清(2011年)
国家优秀教学团队: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团队(2009年)
北京市教学名师:杨河清(2007年)、张琪(2011年)
教学建设
劳动经济学获批国家级重点学科,并入选教育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应用经济学、统计学获批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学校现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
劳动经济系创建至今,为国家培养了万余名大专以上毕业生,其中本科生3000余人;硕士生300余人。现在,毕业生中有1名正部级、7名副部级干部和100余名司局级干部,30余名教授、研究员,20余名博士。
北京市特色专业:人力资源管理(2009年)
学院部分实践基地
合作交流
劳动经济系进行了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密歇根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流通经济大学、日本千叶大学;英国约翰莫尔斯大学、北安浦顿大学、格拉斯特大学;多伦多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等国外、境外大学的相关系所建立了比较紧密的学术交流与协作关系。多次接待外国劳动经济、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与劳动法学等方面的知名专家,他们中的许多人曾来系做学术报告,其中还有7名专家被聘为客座教授。
1998年以来,劳动经济学院加强了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广泛挖掘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迄今,已聘请了40余名本学科领域中的社会贤达、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进一步加强了学科建设。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人口经济研究所(以下简称人口所)成立于1980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人口研究所之一。早在1973年,为配合国际人口活动,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前身北京经济学院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人口研究室,人口经济研究所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人口所是接收UNFPA(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援助的单位之一。在对外合作交流方面,人口所研究人员曾分别到美国、日本、英国、法国、俄罗斯等10余个国家学习、讲学。
2020年7月,《中国老龄协会关于公布第一批老龄科研基地遴选结果的通知》(中老协发〔2020〕21号)发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入选。
研究成果
劳动经济系在教学与科研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编写出版的专著和教材共几十种,论文上千篇。许多教材多次印刷,被全国许多兄弟院校的相关专业采用。劳动经济系首先引进和翻译了国外相关专业教材。该系还承担并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几十项,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少成果被有关部门决策时采纳,一些科研成果还获得了较高级别的奖项。
参考资料
中国老龄协会公布首批老龄科研基地名单,20家单位入选.界面.202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