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饭运动
一碗饭运动指1938年6月26日,美国《旧金山纪事报》刊登了一则中国新闻,报道用一个版的篇幅反映了1938年6月17日在旧金山唐人街举行的一场街头活动,活动的主题是,为正处于抗战阶段的中国筹集善款,赈济灾民。这场街头运动,就是著名的“一碗饭运动”。
运动背景
“一碗饭运动”,这场支援中国抗日战争的运动最初由美国医药援华会和旅美华侨团体于1938年在美国发起,运动不仅吸引了将近一半旧金山市民,而且还在全美多地产生联动效应,掀起支援中国抗日的浪潮。“一碗饭”的呼声后来还传至哈瓦那、伦敦、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衍生出各式各样的支援抗战形式,构成一条主战场外的抗战国际阵线。
每一个人的一碗饭
之所以取名为“一碗饭运动”,是因为受到典故“漂母与韩信”的启发。组织方决定,用发售餐券的形式作为募捐赈济的形式,每一名认购者可以拿着餐券到指定餐厅吃炒饭一碗,而除炒饭成本以外的饭钱则用于赈济中国灾民、支援抗战。美国医药援华会解释说,“一碗饭运动”表明“美国民众助华,既非如市侩之流,专以利益交换为前提;亦无炫示富贵之心理,而使受者有耿耿不安之感焉”。
运动目的
“一碗饭运动”目的是在美国民众和华侨中募集捐款,购买医药和医疗设备,支援中国抗日战争。组织方通过在美国多地进行展览、演说等形式的宣传,反映侵华日军的残暴、中国战区的难民惨状以及中国抗战的战绩,鼓励各族裔声援、支援中国抗战。
运动经过
但事实是,运动发起后,各种自发捐赠形式悄然兴起,认购餐券最终变成了一种标志,“一碗饭”成为了一种凝聚力。除“一碗饭”外,认购纪念章、登台义演、上街义演、时装表演等各种劝募形式兴起。在纽约,一些华人团体后来还自发建起救国血库,呼吁民众献血,救助中国战争难民。
1938年6月17日,“一饭碗运动”正式在美国大中小城市同步启动,参加者估计超过百万。在纽约,大约3万人聚集在唐人街,华人社团组织武术表演、醒狮表演等,不少华人餐馆、杂货店、食品店、百货店举行义卖。在旧金山,活动者举行反日大示威,用飞机散发传单,美国前总统赫伯特·胡佛、旧金山市长等也参加了一碗饭节食活动以示表率。还有侨胞扮成难民,执空碗一个,喊着“多买一碗饭、多救一条命”的口号。
《旧金山纪事报》报道:“这一天前往(旧金山)唐人街的参加者,不下20万人,各处通,人山人海,拥挤不堪,各项车辆均无法通行,警察亦束手无策,多数出口轮船,亦因之临时延期驶出。一日之中,共募得4.4万美元。”
而在全美,这一天的“一碗饭运动”共募得善款大约100万美元。
一个艺人的一碗饭
在《旧金山纪事报》1938年6月26日的整版图片报道的中央位置,有一张义演活动的照片。画面中,一个男子用扁担挑着孩子,用舞台语言描述着中国难民躲过日军屠杀、逃离战火的生活困境。
扮演主角者,艺名“关德兴”,即著名演员关德兴。
关德兴出生广州市,少年习得少林功夫,后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从艺,曾出演百余部黄飞鸿系列影片。1932年,他在旧金山主演电影《歌女情潮》,创作了由中国导演和中国演员在美国拍摄的第一部有声影片。1937年后,关德兴在香港掀起艺人抗日浪潮,他捐出自己的轿车用于抗日救国宣传,并在香港、九龙进行巡回义演,所筹捐款共购买7架飞机用于抗战。
1938年,关德兴前往旧金山募集抗战资金,他与旧金山侨领共同组建“三藩市救国总会”,专门负责抗日宣传,唤起美国民众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关注。除在“一碗饭运动”中义演外,关德兴还利用自己的武术才能延续“一碗饭”精神,在美国大中城市巡回义演,以“神鞭灭烛火”、“飞刀绝技”等进行募捐,共募得救护车7辆、寒衣节32箱以及药品若干。
同年底,关德兴因手头拮据而无法回国,但却决意不挪用一分善款。后由当地侨领支援,才买得船票。途经檀香山,他又进行抗战宣传,所募捐款可购买战机一架。回到香港特别行政区后,他把善款和赈济物资悉数交给中国妇女救国会,时任会长何香凝后来赠予关德兴折扇一把,扇面上写有“爱国艺人,涓滴归公”。
关德兴在旧金山所募捐款交付国内后,时任广东省主席李汉魂发电致谢,美国《世界日报》则刊登电报内容,以示关德兴的“涓滴归公”。
1996年,关德兴垂暮之际在病榻上告诉友人:“我一生做人处事,但求问心无愧,应该做的,就尽力而为。自问我一生之中,最有意义的事是抗日救亡,身为炎黄子孙,绝不可以看到自己国家的灭亡。生命多姿多彩,自问不枉此生。”
漂洋过海的一碗饭
西方人以面包为主食。“一碗饭运动”以独特的角度,唤起一些西方人的好奇和关注,进而对中国的难民产生同情,对中国的抗战进行声援和支援。这场运动,不仅为中国抗日募得资金,更发挥了相当可观的国际统战作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意义。
“一碗饭运动”在美国兴起后,南下南美洲,在古巴等地的华人中接力,后来又传到英国伦敦。1941年,宋庆龄在香港特别行政区重新演绎“一碗饭”精神,号召香港各界资助抗战,救济同胞,一时间,香港民众纷纷认购饭券,吃“爱国饭”、“救国饭”。
当时,宋庆龄任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业合作协会1938年在汉口成立,孔祥熙任理事长。协会的宗旨是把后方的人力、物力动员组织起来,发展工业生产,支持长期抗战。1939年,宋庆龄在香港成立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国际委员会,负责为“工合”运动筹集资金。
1941年8月1日,计划进行3天的香港特别行政区“一碗饭运动”正式拉开帷幕。宋庆龄为整个运动亲笔题词:“日寇所至,骨肉流离,凡我同胞,其速互助!”
史料记载,“一碗饭运动”发起当天,一只特制的大碗模型出现在街头,把活动引向了高潮。一大群人簇拥着这只“大碗”喊着“多买一碗饭,多救一个难民”的口号,穿过中环、西环、湾仔等闹市区,给本来就已是家喻户晓的“一碗饭运动”增添了气势;“爱国之门”、“光荣之门”、“欢迎来吃爱国饭”、“欢迎来吃救灾饭”等标语出现在香港特别行政区酒家、餐厅,香港民众纷纷上街购买餐券,不少家庭举家出动去吃“爱国饭”、“救灾饭”,更有不少餐厅将活动持续到了当年的8月30日。
对于“一碗饭运动”的意义,宋庆龄作了深入阐述:“‘一碗饭运动’是同情于我们抗战建国而发扬民主精神的表示。最初由华侨和美国的同情者发起,已经在美国普遍地举行了三次,伦敦方面也曾经举行过。今晚在香港首次举行,并承各友邦保险同情的友人们都来参加,这是何等有意义!”
社会反应
一个黑人的一碗饭
在“一碗饭运动”的发起地旧金山,旅美华人招思虹收集和整理有关“一碗饭”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已有十年光景。她说,2006年,在旧金山,关德兴的女儿关汉英向她展示了一张关德兴当年在参加“一碗饭运动”时义演的剧照,剧照一下子拉近了时光和时空,再现当年轰轰烈烈支援抗战的场景,也一下子开启了她对寻找那段历史的极大兴趣。
在后来的十年时间内,招思虹陆陆续续在美国民间收集到有关“一碗饭运动”的史料照片和文献。2015年2月,她又发现《旧金山纪事报》1938年6月26日的整版报道,至此,旧金山“一碗饭运动”算是得到了较为全面的还原和呈现。《旧金山纪事报》的这个版面是招思虹从一位名叫雷金纳德·林厄姆的黑人朋友那里得到的。
招思虹回忆到:“我之前跟他讲过那段历史以及我收集那段史料文献的用意,他后来竟然真的帮我找到了这张报纸。他了解了那段历史后,自己也担负起寻找历史的使命,他认为寻找‘一碗饭’历史本身就是‘一碗饭’精神的延续。他还说,铭记历史,维护世界和平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
参考资料
旧金山华侨发起“一碗饭运动” 掀抗日浪潮.新华网.2015-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