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冷杉
川滇冷杉(学名:Abies forrestii Coltm.-Rog.)是松科冷杉属的植物,为中国特有树种。
形态特征
川滇冷杉为乔木,高达20来;树皮暗灰色,裂成块片状;一年生枝红褐色或褐色,仅凹槽内有疏生短毛或无毛,二、三年生枝呈暗褐色或暗灰色;冬芽圆球形或倒卵圆形,有没药树。叶在枝条下面列成两列,上面之叶斜上伸展,条形,直或微弯,长1.5-4(常为2-3)厘米,宽2-2.5毫米,先端有凹缺,稀钝或尖,边缘微向下反卷,上面光绿色,下面沿中脉两侧各有一条白色气孔带;横切面有2个边生树脂道,上面皮下层细胞一层,连续或不连续排列,稀有不连续排列的内层,两端边缘一至二层,下面中部一层。球果卵状圆柱形或矩圆形,基部较宽,长7-12厘米,径3.5-6厘米,无梗,熟时深褐紫色或黑褐色;中部种鳞扇状四边形,长1.3-2厘米,宽1.3-2.3厘米,上部宽厚,边缘内曲,中部两侧楔状,下部耳形,基部窄成短柄;苞鳞外露,上部宽圆或稍较下部为宽,先端有急尖的尖头,尖头长4-7毫米,直伸或向后反曲;种子长约1厘米,种翅宽大楔形,淡褐色或褐红色,包裹种子外侧的翅先端有三角状突起。花期5月,球果10-11月成熟。
分布范围
川滇冷杉为中国特有树种,分布于云南省西北部、四川省西南部及西藏自治区东部海拔2500-3400米地带。在四川,分布于九龙瓦灰山以南、黄茅埂以西的高山地带,云南西北部则多见混生于其他冷杉林中,或与上述种群形成混交林。模式标本采自云南丽江。
生长环境
海拔
垂直生长于海拔2500-3400米地带,常与苍山冷杉属、怒江冷杉、长苞冷杉及急尖长苞冷杉等针叶树种混生成林,或组成纯林。川滇冷杉林的垂直分布受山体大小和气候差异的影响,其海拔上、下限在各地有所差别,九龙林区垂直分布为海拔3600-4200米,冕宁牦牛山、西昌螺吉山为海拔3500-3900米,昭觉县、布拖县为海拔3000-3800米。木里康坞与丁冬、稻城贡岭为海拔2500-3800米,常低于长苞冷杉和急尖长苞冷杉。
气候
川滇冷杉分布区受西风环流的南支急流和西南季风的交替影响和控制,其气候的基本特点如下:
由此可见,川滇冷杉林区气温较同平均海拔的峨眉冷杉林区气温略高,但干湿季明显,冬春尤为干燥,云雾较少而湿度也较低。
土壤
川滇冷杉林下土壤主要发育为山地淋溶棕色针叶林土和山地漂灰土。前者分布较广。
生长习性
生长规律
川滇冷杉生长发育阶段不同,对光照的需要有较大差异。在不同林窗面积中,幼树的树高、胸径有显著的差别。10年生以前的幼树在面积为75平方米的林窗下,比在面积为150平方米林窗生长要快,而20年后则相反,这表明川滇冷杉幼树在10年前耐荫,特别是侧方荫蔽,20年后对光照的需求明显增加。
川滇冷杉林木生长过程表现为:树高生长在70-90年最快,连年生长量最高可达0.26米。连年生长与平均生长交于120年左右。相交后,连年生长急骤下降,而平均生长下降缓慢,180年前仍保持在0.15米以上。胸径生长在100-120年生长特别快,连年生长最高峰突出,为0.37厘米。连年生长与平均生长交于140-150年,比树高略迟。相交后平均生长未变,而连年生长在160年后有回升的趋势。林木的材积生长,180年前连年生长一直大于平均生长未相交,表明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
林下更新
据四川九龙林区调查材料,川滇冷杉林下更新,更新树种简单,仍以川滇冷杉为主,占更新幼树的81%。其次为高山栎,占18%。桦树幼树很少。川滇冷杉若以较稳定的11-20年幼树为100%,21-30年则为27%,31年以上的为5%,更新进程顺利。平均每公顷幼树共计3786株,更新状况因林型而异更新等级为合格。不同的林型、坡向和林窗具有不同的更新特点。
演替规律
川滇冷杉林受人为或自然灾害等外因的影响很大,特别是采伐与火灾,能引起森林的变化,导致群落发生次生演替。其演替的途径、阶段和进程因破坏程度不同而异。
轻度破坏的演替是指川滇冷杉林遭受破坏,但林木的郁闭度仍保持0.2-0.4,林下的生境发生一定程度变化。首先光照条件改变,灌木草本植物迅速增多,甚至南烛、尖叶长柄山蚂蟥之类耐旱喜光性灌木侵入,但由于仍有一定数量的保留木,对林木生境起荫蔽作用和可提供充足的种源,而有利更新及森林群落的恢复。每公顷幼树高达11050株,除一定数量的冷、云杉外,红桦、高山栎占较大的比重。其中针叶树占49%,阔叶树占91%,发展趋势为冷、云杉、红桦混交林。此种林分不稳定,随着时间的延续,川滇冷杉逐渐增多,而最终恢复为原来的川滇冷杉林类型。
川滇冷杉林遭严重破坏后,由于在阴坡或半阴坡,迹地较为湿润,常易为红桦所侵入而形成次生红桦林。红桦树冠较大,又为落叶性,使林下夏季荫蔽,冬季阳光可透入林下,而有利川滇冷杉幼树的发生和生长。据调查,林下每公顷幼树有8121株,其中川滇冷杉占49%,云杉占29%,红桦占17%和少量华山松和北美红杉。在分布上川滇冷杉出现率高达84%,云杉、红桦仅为33%。川滇冷杉各龄组均有分布,更新进程顺利。红桦大多数为萌生幼树,年龄均在20年以下,更新进程差。在局部半阳坡,原混生有高山栎,而又较干燥迹地上亦见有高山栎的侵入形成次生的7栎3冷或8栎2冷+红杉——川滇云杉的混交林或高山栎纯林。林下川滇冷杉幼树占总株数(3995株/公顷)的70%,云杉占2%,高山栎占28%,虽川滇冷杉和高山栎各龄组均有发生,但前者高龄组幼树比后者为多,表明川滇冷杉更新进程较高山栎更顺利。从上述两种次生林林下的更新可见,川滇冷杉幼树在数量和分布上均占优势,幼树的发生是连续的,并较红桦、高山栎更新进程顺利,生长也较快。表明两种林分不稳定,在发展中将逐渐改变林分树种组成和林层结构,最终将为川滇冷杉所替代。
次生红桦林与次生高山栎林被川滇冷杉所更替的进程因下述原因而不同。红桦林林内较阴湿,川滇冷杉幼树每公顷高达3775株,树高、直径的生长较快,而高山栎林下生境较干燥,落叶层厚并不易分解,又因常绿的林冠层覆盖,影响川滇冷杉幼树的发生和生长,每公顷川滇冷杉幼树比前者少961株,树高、直径生长慢,尤其是20年后树高生长显著减慢,并有枯死现象。所以次生红桦林恢复为川滇冷杉林速度较快,而次生高山栎林需时较长。
繁殖方法
种子采集和贮藏。球果采集后,曝晒脱粒,收集种子,风选后装入袋中,放在通风干燥处贮藏。堆放种子的地方、墙壁和麻袋用药剂消毒处理。圃地选择庇阴凉爽、士层深厚、排水良好的酸性士壤。播前细致整地,施足基肥,春季当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7%以上时进行播种,播前1个月用温水浸种6h,采用条播或撤播,播后覆土,并搭塑料拱棚保湿、保湿。幼苗出士后,应及时搭盖透光度50%的荫棚,以防日灼。
栽培技术
在幼苗生长期进行适量追肥,浓度宜稀,有机肥不超过10%,尿素不超过5%。网地过湿时应注意排水,以利扎根。幼苗木质化期不施氮肥,可追施磷、钾肥,促进木质化。苗木封顶休眠期,应搭盖塑料棚,防寒保温,利于安全越冬。冷杉幼苗主根长,侧根、须根少,为了促使根系发达,培育壮苗,应将2~3年生的原床苗换床移植,行距15~20cm,株距2.5~3cm。冷杉在小苗期间生长缓慢,移栽时要多带原生土,移栽后要加强抚育管理,在全光下培育2年,经过移床培育的苗木生长粗壮、根系发达,可提高造林成活率。幼苗移床应在芽萌动前进行,起苗后应摆正、压紧,并浇水,使表土保持湿润。
主要价值
川滇冷杉木材材质轻软,均匀细致,易干燥,易切削,且切面光滑,钉着力弱,油漆和胶粘性中等,适用于建筑等用材。树皮可提取胶,也可作为分布区的森林更新树种。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0年 ver 3.1——无危(LC)。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川滇冷杉.iucnredlist.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