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兰
余秀兰,女,1969年5月生,教育学学士、硕士,法学(社会学)博士,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学。1991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系,同年免试直升进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并于1994年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94年起,在南京大学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现为教育科学与管理系)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其中,1999—2002 年在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学习,并获法学博士学位。著有《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一种文化再生产现象的分析》,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人物简介
余秀兰,女,1969年5月生,泾县人。教育学学士、硕士,法学(社会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一种文化再生产现象的分析》、《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主要成果
研究方向
余秀兰的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学。
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代表作品
代表性著作
《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一种文化再生产现象的分析》
代表性论文
文化再生产:我国教育的城乡差距探析
学术论文
18、2006,《文化再生产:我国教育的城乡差距探析》,《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第2期。
17、2005,《中小学教学内容的城市偏向分析——以语文教科书为例》,《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年第5期。
16、2005,《促进与区域经济的良好互动:教育的应为与难为》,《教育发展研究》第9期。
15、2005,《农村孩子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弱势》,《上海教育科研》第3期。
14、2005,《城乡二元结构的再生产——对1978年至1990年代末教育政策的分析》,《教育发展研究》第2(B)期。
13、2004,《教育的另种功能:再生产》,《高教研究与探索》第3期。
12、2004,《城乡孩子的语言差异:一种文化资本的传承》,《南京社会科学》第8期。
11、2004,《高考中的城市偏向——十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第1期。
10、2004,《分工与合作:促进长三角高等教育新发展》,《教育发展研究》第1期。
09、2002,《高教大众化要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教育发展研究》第1期。
07、2001,《大学创新精神的丢失》,《江苏高教》第5期。
06、2000,《教育改革的代价》,《教育发展研究》第10期。
05、2000,《略论教育消费》,《高等教育研究》第3期。
04、2000,《试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第3期。
03、2000,《走出高等教育扩张与毕业生就业难的困惑》,《高等师范教育研究》第3期。
02、1999,《要正确估计老百姓的教育投资能力》,《教育发展研究》第9期。
01、1999,《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机会均等问题》,《江苏高教》第1期。
(1999年以前略去)
学术专著
01、2004,《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一种文化再生产现象的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
科研项目
07、2005-,教育部重点项目:大学教授讲授本科教学的调查,参与人。
06、2005-2006,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农村大学生的城市适应问题,主持人。
05、2004-2005,教育部委托项目: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现代化前瞻,主要参与人。
04、2001-2003,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青年项目):文化再生产:素质教育中亟待关注的问题,主持人。
03、2001-2003.南京大学川优秀青年教育基金项目:文化资本与个人成就的关系,主持人。
02、1999-2000,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项目):社会变迁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主持人。
01、1996-1998,南京大学笹川优秀青年教育基金项目: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机会均等问题,主持人。
社会职务
余秀兰担任中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学术获奖
05、2005,南京大学第五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04、2005,江苏省高教学会第七届高等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
03、2001,江苏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02、2001,江苏省高教学会优秀成果奖。
01、1999,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参考资料
余秀兰.南京大学.2024-11-26
余秀兰.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