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泥镇
黄泥镇是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下辖的一个镇。位于潜山市南部,是潜山市的南大门,距潜山市市区约27公里。该镇面积32平方公里,总人口21554人,辖八个行政村和一个街道居民委员会。黄泥镇三面环水,一面傍山。黄泥属于圩地区,土地肥沃,沟渠纵横,水面充足,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黄泥因商贸而闻名,既有大型的现代化超市,也保留有古色古香的店铺茶馆。黄泥镇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镇区内供电、供水、电信、金融、广播电视等配套完善,经济发展环境优越,设有开发区,在潜山市综合经济开发区内开辟有黄泥工业园。
简介
黄泥镇是潜山市的南大门,地理位置优越;西南与太湖县相邻,东南与怀宁县接壤,是潜、怀、太县(市)交界之重镇,素有“一脚踏三县(市),一帆通四海”之称。黄泥镇三面环水,一面傍山,直到今天,黄泥老街市场依然兴盛繁荣,有着“三县(市)重镇,五县(市)市场”的美称。
评价
——边界重镇:是潜、怀、太县(市)交界之重镇,素有“一脚踏三县,一帆通四海”之称。
——商贸古镇:黄泥镇三面环水,一面傍山,依托长河通长江的水运优势,黄泥历史上一直是人来舟往的繁荣码头。建镇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一直以来都是周边地区的商贸中心,被誉为潜山的“小上海”:
——鱼米之乡:黄泥属于圩畈地区,土地肥沃,沟渠纵横,水面充足,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已形成以胜利、前进等村为主体的养猪基地,以工农、文昌市等村为主体的蔬菜基地,以龙坦、金墩等村为主体的养鱼基地。
——开放热土:黄泥因商贸而闻名,如今的黄泥镇既有大型的现代化超市,也保留有古色古香的店铺茶馆。黄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镇区内供电、供水、电信、金融、广播电视等配套完善,新区开发更是让古老集镇焕发青春。对所有投资者镇政府给予极大的优惠政策,采取全方位代理服务;黄泥有精明的经商队伍,长期以来,黄泥人“会经商、善交友”而远近闻名。全镇在外经商人员达6000多人,其中出国经商人员达300多人。
经济发展
黄泥镇建镇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一直以来都是周边地区的商贸中心,被誉为潜山的“小上海”:黄泥老街市场兴盛繁荣,有着“三县(市)重镇,五县(市)市场”的美称。黄泥因商贸而闻名,既有大型的现代化超市,也保留有古色古香的店铺茶馆。黄泥有优越的经济发展环境,黄泥镇设有开发区,在潜山市综合经济开发区内开辟有黄泥工业园。
招商引资
2008年以来,黄泥镇大手笔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确保了上半年招商引资工作实现良好开局。截止2008年6月中旬,投资400万元的大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已落户黄泥;投资200万元的金镶玉木塑项目也已成功落户黄铺工业园区;依托市经济开发区平台,总合同价值5.5亿元的投资意向正在积极洽谈中。
特色农业
黄泥镇以打造黄泥农业特色园为着眼点,结合黄泥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构建引领黄泥特色农业生产发展的“双培双带”示范基地,立足示范基地建设平台,强化“三培养”措施,大力拓展示范基地示范功能,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新农村建设效能,积极引导、鼓励、扶持发展能手进入一个产业、上一个项目、带一批群众、富一方
经济。力促通过黄泥农业特色生产示范园形成亮点牵动产应,引领黄泥农业特色园健康发展,为基层党组织依托党建工作载体构建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亮点,拓展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引领群众立足乡土创业和致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黄泥镇文昌村地处黄泥镇集镇区。2007年,文昌村党总支围绕镇党委、政府打造黄泥农业特色园总体规划,在充分调研基础上,适时引导、扶持发展能手李焰林利用原黄泥花炮厂闲置厂房和场地发展养鸡业,带动了一批群众积极参与,形成了黄泥特色农业生产示范园建设亮点。园内年养鸡可达40万只,年产值可达500万元。产品满足周边市场需求的同时,在村党总支的积极协调和帮助下,通过同南京雨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开展合作的形式,畅通了产品远销外地的渠道,有效拓展了黄泥养鸡业的规模,提升了黄泥养鸡业的效益,为黄泥传统养鸡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引导并激发了黄泥守土农民发展养鸡业的热情,形成了良好的亮点牵动效应。
食用菌产业
黄泥镇依托山林资源,坚持产业富民策略,大力发展以黑木耳为主导产品的食用菌产业,为农村发展、农民致富奠定了坚实了基础。黄泥河村有90%以上的家庭都在从事食用菌种殖,并有不少家庭因此脱贫致富。野生灵芝、香菇、金顶侧耳等食用菌产业也在黄泥镇得到迅速发展,食用菌产业规模和产量大约占到了安庆市的50%。2004年,黄泥河镇木耳发展到3000万段,年产干品1200吨,创收5700多万元;灵芝200万段,年产干品140吨,创收200多万元;其它菌类80万段,创收200多万元,该镇农民在食用菌发展项目上,实现年创收4800元。2005年,这个镇的木耳已发展到了6000万段,成为黄泥镇名副其实的第一大重点产业。
养殖业及第三产业
黄泥镇6000多名剩余劳动力中一部分在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在本地找到了创业门路。黄泥镇党委、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剩余劳力进行摸底排队,根据他们的自身条件和技术专长,做出了“发挥专长、分工就业、逐步致富”的规划。对适合从事农业、养殖业的,在技术、资金、良种、信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该镇先后开发商品粮、水产养殖及蔬菜等基地5000多亩,仅养殖业一项就吸引劳力1100多人。对有一定经营头脑的剩余劳力,鼓励他们发展第三产业。镇政府在充分发挥黄泥古镇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的同时,在交通便利的公路两旁建起许多商店和厂房,鼓励农民朋友经商办厂。2004年引进外资建起的“金桥商贸开发小区”,让100户农民成为商店业主。小区内的大棚市场摊位150多个,也让农家小摊小贩所占有,既能交易农副土产品挣钱,也为城乡居民改善物质生活。到目前为止,该镇已有工商户500多家,吸纳劳力近几年3000人。不少村、组还根据自身条件,扬长避短,创办了油料、食品、棉花、饲料加工和砖瓦窑等企业,个体运输队伍也在不断发展中壮大,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方便,也增加了经济收入。
走出去战略
中原地区改革开放后,黄泥镇农村富余劳力纷纷走出家门务工经商。1997年,这个镇文昌村的6名青年农民大胆萌生去老挝经商的想法。尽管在异国他乡人生地不熟,但凭着头脑灵活,生意越做越好。2000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他们带动下到东南亚经商办厂,走出国门创业。2008年是该市农民在老挝等东南亚国家经商的第九个年头,仅在老挝创业的就由当初的6人发展到480多人,经营业务范围也由当初的贩卖小商品发展到经销服装、建材、五金、交电等,有的还在国外办起旅行社和餐饮店。据老李介绍,中国小商品因价廉物美深受老挝等东南亚人的青睐,一些产品在老挝市场占很大份额;同时老挝等国奉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稳步上升,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社会治安良好,生意也越来越好做。
乡镇建设
黄泥镇胜利村 黄泥镇胜利村是养猪专业村,全村共有百头养猪大户百余户。2008年年初,该村大力推进农业特色园建设,科学构建兴牧养殖小区示范基地。一是坚持围绕胜利村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的思路,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将百姓闲置的庙山地改建成兴牧养殖小区示范基地。二是紧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思路,严格养殖户入区标准,引导养殖大户集中养殖,增强示范基地聚集效应。三是着眼吸纳能人入区发展的思路,强化示范基地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改良养殖品种,提高养殖技术,提升养殖效益,不断拓展示范基地示范功能。四是坚持提升组织服务效能的思路,硬化服务措施,对入区养殖户实行集中管理,统一防疫。五是围绕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推进“养殖—甲烷—绿化农村产品”的发展模式,延伸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推进兴牧养殖小区建设实现向生态养殖小区示范基地的蜕变。
政治文明
黄泥镇2.1万总人口中,有6600人常年外出务工经商,留守孩子总数达2500余人,其中中小学“留守学生”数达1300余人,占全镇学生总数的48%。着眼关爱“留守孩子”,推进构建和谐黄泥,黄泥镇党委通过完善四项长效机制,形成党员带头、群众跟上关爱“留守孩子”格局。一是党政推动机制。该镇党委和村支部一把手对关爱工作负总责,加强组织建设,健全关爱网络,以“一把手”工程推动关爱工作,带出千百万关爱“留守孩子”之手。二是村校联手机制,通过强化村校责任意识,党员争先意识,营造关爱氛围。三是以关工委为主体,为关爱“留守孩子”搭建好桥梁和纽带。四是各部门齐抓共管机制,不断优化“留守孩子”成长环境。
教育设施
黄泥中心小学教学综合楼由致公党中央捐资25万元兴建,于2005年4月破土动工,2006年8月交付使用。建筑面积五万多平方米,内设有阶梯教室、电脑室、资料室等,教学设备在全市小学中位居前列,被命名为致公楼。教学综合楼的建成,改善了该校700多名学生的学习条件,加快了黄泥镇网点调整、集中力学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