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山镇
龙头山镇古称朱提山,境内八宝村乐马厂历史上为产银盛地,早在汉代即为朱提银的主产地,名驰海内。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31公里,东与火德红镇、大水井乡、文屏街道相连,南与巧家县包谷乡隔牛栏江相望,西与乐红镇相连,北与小寨镇、水磨镇接壤。
地理环境
龙头山镇是乐红乡至县城必经之地。最高海拔2860米,最低海拔910米,代表海拔1542米;立体气候显著,属典型干热河谷区,年平均气温14.9度,无霜期约290天以上,年降雨量700-1100毫米;全镇辖11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246个村民小组,全镇有11708户51214人(其中贫困人口6910人,绝对贫困人口2650人,低收入人口4260人),居住着汉、回、彝、苗等7种民族,总面积228.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1511亩,人均耕地1.26亩。有林地5381亩,森林覆盖率达20.72﹪,粮食作物种植以玉米、马铃薯为主。全镇电话普及率85%,移动电话网络覆盖全镇;中学1所,小学18所,中学在校生2266人,小学在校生8195人,适龄儿童98.2%以上;全镇有2所中心卫生院,11个村卫生室,有医务人员共96人,病床65张。
自然灾害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余震1335次。
截至2014年8月8日15时,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鲁甸县526人、巧家县78人、昭阳区1人、会泽县12人);112人失踪,3143人受伤,22.9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
受灾范围108.84万人受灾;8.09万间房屋倒塌,中央财政下拨救灾资金22亿元;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近万兵力抗震救灾。
自然资源
镇内主要有丰富的银、铅锌、铜等矿产资源。
龙头山镇水能资源十分丰富,镇内有龙泉河、沙坝河流经,有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电站、龙桥电站、红石岩电站和即将投产的天花板电站。主要生产烤烟、辣椒、核桃、花椒、花生、大蒜、蔬菜等经济作物,辣椒、核桃、大蒜是龙头山的特色经济作物。每年向外地销售辣椒约130吨;核桃仁约200吨;花椒约150吨;大蒜台约200吨;大蒜头约150吨。
经济
畜牧业养殖以猪、羊、牛、马为主;2007年,人均纯收入1350元。
工业经济
难以实现的梦想。龙头山镇先后被评为全国村镇建设文明村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云南省小康示范镇等。
龙头山镇成功地走出了农村工业化致富的路子。1979年以6万元集体积累创建的第一家镇办企业萧山区漂染厂,到1982年利润突破百万元,航民成为当时萧山第一个“百万富翁镇”。此后采用母鸡下蛋的办法,大厂带小厂,老厂带新厂,走出去,请进来,成功地办起一个又一个企业。随着印染规模的扩大,
染料供应日趋紧张,镇里下自己办了一个染料厂。染料问题解决了,纺织化纤原料又非常紧缺,又上马了一家纺丝厂。依托印染主业带动,前后延伸,配套发展,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以印染为主,纺织、染料、热电相配套的大型企业集团。在工业化的基础上,龙头山镇逐步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适应镇级工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从原来的承包到户,家家有地,人人种田,过渡到土地归总、规模经营,专门成立了农场和畜禽养殖场。全镇23个农业工人,依靠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耕作着700多亩土地,管理着120亩鱼塘,还饲养禽畜、非洲鸵鸟,种梨、种桃等。农业工人人均生产粮食4万斤,人均农业产值4万元。全镇村民享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老年镇民享有退休金、养老金。全镇液化石油气、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宽带网普及,户户住上庭园式楼房和别墅。
农业经济
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发展。随着镇民转变身份务工经商的人日渐增多,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已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1987年,镇里主动要求镇里收回承包责任地,镇里顺应民意,发挥集体经济力量大的优势,建设起机械化农场和养殖场,仅用23人,就对700亩耕地进行了集约化粮食生产经营;仅用20人,就对养殖场进行了科学化生产管理,全部由镇里发工资,其所生产出来的粮食、蔬菜、禽蛋和水产品,全部交集体,镇里再按各户人口以内部价供应给,剩余的则投向市场。龙头山镇就这样一手抓工业、一手抓农业,奔上了既富又稳的共同致富发展大道。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步子,如今,龙头的镇容镇貌建设已达到现代城镇化水平,文化、教育、卫生和其它福利事业日趋
完善。全镇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费用都由集体经费支付;统一推行了村民养老金和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村民、职工人人享有医疗保健条件;电话、有线电视、宽带网早已进村入户。在分配体制上,龙头山镇既坚持了共同富裕的方向,又不搞平均主义,营造出一个“充分就业+按劳、按股分配+社会福利”的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实现了“全镇没有困难户,家家都是富裕户”的发展目标。龙头山镇先后被省和中央授予“全面建设小康示范镇”、“村镇建设文明镇”等称号,镇和公司党委数度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坚持巩固发展集体经济,是龙头山镇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村庄小康建设全面推进的根本保证。龙头山镇之所以能够在经济发展、村庄建设、村民社会福利保障、科教文化、生活环境、综合治理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效,小康建设全面推进,根源在于巩固和发展了集体经济。现实使干部群众认识到,如果不壮大集体经济,龙头山镇就不会有如今的面貌,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不可能家家都是富裕户。
1999年在坚持集体资产控股地位和保值增值的前提下,构建村民、职工、经营者与企业发展的利益共同体。根据村民意愿,提出了集体控股、量化股权的产权改革方案。把全镇的股权进一步明晰,由镇集体控股56%,量化44%给村民、职工和管理技术人员。每年按资分红,把原来集体资产看似“天上的月亮”,天天看得见,就是摸不着,转化为照亮每家每户的“温暖阳光”。“充分就业+按劳按资分配+社会福利”,让村民觉得搞集体经济有出息,有奔头,也让人感到依靠集体有前途、有保障。
集体经济
龙头集团控股的已经于2004年8月份上市发行。航民股份积极寻找和培育新的增长点,非织造布项目生产效益快速增长,电解铜产销两旺,中外合资的黄金饰品加工企业产品畅销国内外。
在昭通市城里人们谈论的拉闸限电问题,在这里不存在。他们为自己生产配套的热电公司年发电1.7亿度,成为杭州重点骨干企业,云南省行业最大规模工业企业,云南省行业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
龙头的主业纺织印染业的装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产品质量与国际主流市场接轨,1/4的产品销往国外,日生产能力达到1500公里,可以铺到北京天安门,号称“龙头印染,一日千里”,成为国内最大规模的印染企业。由于印染以及与其配套的热电等项目都是有污染的,龙头山镇为此大力实施可
持续发展战略,特别重视环境治理,热电厂实行集中供热,拆除分散在各厂的小锅炉,关停水泥厂立窑,净化大气环境;建造日处理能力6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是同行业规模最大的。云南省第一个镇级大型污水处理厂已经竣工投产,这个工厂是龙头山镇出资6000万元建成的,日处理污水能力达6万吨。一个镇拿出如此巨资建环保项目,这在中国农村实属罕见。历史上龙头山镇靠印染起家,迄今已经成为全国最大规模的印染基地,年印染布匹的总量达到4.2亿米。在经过20多年的大建厂房、大搞基建之后,龙头山镇又开始了另一番特殊的建设,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兴项目在龙头山镇出现,如非织造布、印染科研中心等。污水处理厂建成不久,村民们发现,所有的印染污水经过处理之后,臭味没有了,流出的水变清了。
企业风采
龙头山镇水都银业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鲁甸县银业公司,属国营企业,2005年4月由国营企业变为股份制企业,更名为龙头山镇水都银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位于龙头山镇镇政府的西南边—乐马厂原址,交通便利,距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占地5.32平方公里。
到2007年9月,公司固定资产超过5000万元,总投资1.245亿元,05至07年完成生产总值1050万元,公司如今正加大投资力度,扩大生产规模,选矿突破千吨。预计到08年6月总投资超过两亿元,09年度成为上市公司,打造朱提文化,重现朱提银都的风采。
正在建设的天花板电站、即将投产的红石岩电站和投产使用的龙桥电站,呈三角型,各具特色,相信企业的发展必将促进龙头山镇经济的腾飞,为打造品牌龙头山,构建和谐龙头山贡献力量。
主要措施
龙头山镇是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辖下的一个镇。多年来,龙头山镇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不断创新发展集体经济的新思路新举措,有效地推动全镇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建设富裕和谐新农村的成功路子。2007年,全镇实现销售产值45.63亿元,利润2.16亿元,上交国家税收达1.75亿元,村民人均收入2万元。先后荣获了云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示范镇”、“首届魅力新农村”和全国“村镇建设文明镇”、“十大特色镇”、“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创建文明工作先进镇”等光荣称号。
始终坚持发展要务,不断增强经济实力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龙头山镇的立镇之本。多年来,龙头山镇与时俱进,把握机遇,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一是大力发展特色工业。龙头山镇一直把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镇里的重点企业航民股份已发展成为拥有全资、控股、参股工商企业21家,总资产达3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集团控股的云南航民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成功在国内A股市场实现上市,如今已发展成为市值21亿元的国内纺织印染龙头企业,公司2007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17.3亿元。在航民集团的龙头带动下,如今的龙头山镇已成为以印染为主,纺织、染料、热电相配套的现代印染生产项目集聚区,生产技术和设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四分之一的产品销往国外市场,每天印染各种布匹达150余万米,印染成品从镇里往北可以铺到北京,被誉为“航民印染,一日千里”,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纺织品印染基地之一。二是坚持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龙头山镇提出“强工、兴商、稳农”的发展策略,在坚持工业主体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引导经济转型。龙头山镇先后投入上千万元进行标准农田改造,分片建立了3个农场,以机械化大生产来解放农业劳动力,如今只需用30个管理人员就将全镇耕地、200亩山林和120亩鱼塘全部管了起来。龙头山镇还充分发挥地处杭州市市郊的地缘优势,大力发展商场、星级宾馆、房地产,以及银行、物流、仓储等生活和生产性服务业,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镇的经济结构逐渐由工业“一轮驱动”,向二、三产业“两轮驱动转变”。
始终坚持改善民生,不断推进社会和谐
实现全体村民的共同富裕是龙头山镇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龙头山镇通过大力实施“三个提高”,让村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一是提高村民收入。通过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龙头山镇将集体资产按一定的比例量化到村民、职工和管理技术人员,使农民从单纯的劳动者转变为既是劳动者又是资产所有者,创造出一个“按劳分配+按股分红+社会福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分配模式。如今每个村民家庭单是享受股份分红平均每年都有三、四万元。二是提高福利水平。龙头山镇统一推行了村民养老金和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村民和职工人人都享有一份医疗保险,村民愿意在本镇就业的100%安排就业。航民股份还投入过亿元,补贴村民建成了拥有300多套整齐划一的别墅新村。镇还投资1800万元建设了600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免费对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外来员工开放,建造了职工公寓2.7万平方米,使外来员工安居乐业。三是提高村民素质。龙头山镇积极推进12年义务教育,村民的子女从幼儿到高中教育全部实行免费。对考上大学的学生一次性给予1万元奖学金,并每年给予报销学费8000元,每月给予200元生活补助。村还成立教育基金会和开办职工业余学校,并与云南丝绸工学院、东华大学进行合作,通过请进来、派出去的方式鼓励村民深造学习,让他们更好地完成“农民一产业工人”的角色转换。如今的龙头山镇,真正实现了少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群众生活安然,整个村没有发生一例上访事件,村民人人都有一种幸福感,呈现出一派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
始终坚持执政为民,不断完善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民主科学决策机制是龙头山镇的成事之基,谋事之道。龙头山镇着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航民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一是坚持选好配强两委领导班子。龙头山镇每一届村级领导班子都实行民主选举,基层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二是搭建科学合理的治理架构。党委主要负责政治上的领导和引导;委会负责管理村的公共事务和社会各项事业;航民股份在村党委的领导下负责处理经济事务,三者相对独立又互相配合,形成了齐心合力、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三是建立干净干事的工作制度。凡涉及股权量化、福利保障、股金分红等重大事项的研究,一律由村民集体讨论决定。镇所有领导班子成员要求做到“三个不准”。即不准接受群众的吃请;不准在经营中拿回扣;不准过问家属的工作安排。航民集团成立规范的董事会、监事会,规定董事会主要由党员及外部专业人士出任,对航民股份等20多家企业进行统一管理,监事会主要由委、村民代表出任,以监督企业的经营。近30年来龙头山镇没有一个干部因村民不满而下台,为龙头山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文化
龙头山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锦远深厚。龙头山古称朱提山,是朱提文化的发源地,境内八宝乐马厂历史上为产银胜地,清乾隆五年至爱新觉罗·颙琰五年是乐马厂办银、铜矿的鼎盛时期,当时办矿者来
自全国各省,达十余万人,各地商人均分籍贯结伙,组织同乡会。建起了各具特色的湖北禹王庙、观音庙、建主庙、黑神庙、财神庙、西王庙、万寿宫、楚圣宫、寿福寺。与寺庙配套建设的有“三步两孔桥”、“三架楼梯望月亮”、月牙台、号台山、二台山、五台山、利台、望乡台等。加上大佛山、老君山以及照壁山的齐俊风姿,形成了一派楼阁林立、石阶碗蜒、钟鼓四起、奇峰巍峨、壮丽恢弘的繁华景观。在银矿鼎盛时期种植的两棵桂花,如今已成为乐马古桂,树高8米,树干须3人合围拢,枝繁叶茂呈蘑菇状,总覆盖面积约50平方米
。每年的6月和8月古桂开花,淡淡的幽香随风飘散数里。树前有一方鲁甸县政府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标志牌,书刻“乐马厂古银矿遗址”。如今,这里居住着彝、苗、壮、回、仲等十余个少数民族,交通便利,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安居乐业。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借西部大开发的优势,真抓实干,在农业结构调整、畜牧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方面闯出了一条具有龙头山特色的新路。如今正在加紧建设中的仿古镇集工农贸、文化产业于一体,尽展白银古镇风采。仿古镇的建设将为鲁甸旅游增添新景观,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吸引外来投资等方面都将发挥积极作用。更为构建和谐龙头山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政治
党务政务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强化管理,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全体党员民主教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狠抓党的作风建设:一是抓住核心,搞好党群、干群关系,全身心服务于人民;二是抓住重点,切实解决干部的作风问题;三是领导带头、身先士卒。
加强党的建设,一是狠抓党委政府人大纪委班子成员和乡村干部的思想、纪律、作风建设;二是狠抓党员干部的学习,制定学习制度,以提高班子领导的政治、业务及政策水平;;三是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规范党委的工作,坚持集体议事制度;四是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严肃党的纪律;五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六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七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认真搞好村级换届工作,努力实现村干部交叉任职和支书主任“一肩挑”。
全镇有11个村党总支,有党员1043名,少数民族党员65人,男性党员947人,女性党员96人。设团委1个,团总支12个,团员2586人。
社会
基础设施
一、优越的水利资源:龙头山镇辖区内有着丰富的水资源,东南面有条沙坝河和龙泉河,北面有龙井河,常年四季都有水流,确保了沿河一带的居民的饮水和农田灌溉问题。
二、交通方便,辖区内有穿境而过的通县专区油路,十一个行政村全部通公路,60﹪以上的村民小组已通公路,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三、电力通讯等设施逐步完善。镇内已成立了供电所,70﹪以上的住户已拥有电视,11个行政村已基本通电,其中龙井村已完成了电网改造。
四、水利设施日益加强。到2006年底,完成了2000个左右大小水窖的建设;硬化了沙坝到翠屏的公路;修建了17公里的乡村公路,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龙头山镇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卫生事业
全镇有一个中心卫生院,在职员工20人。其中,卫生专业人员18人,行政后勤2人;配有B超、X光机、无影手术灯、心电监护仪、全自动血生化分析仪等设备。辖11个乡村卫生所,有乡村医生37人,可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断治疗。全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38630人,参合率达80%以上。
龙头山镇现有小学14所,有教职员工315名,160个教学班,在校生7311名,占地76080平方米,校舍面积17441平方米,图书38454册。中学1所,有教师95人,22个教学班,在校生2266名,校园占地面积14313.82平方米,校舍面积8816平方米,有图书2000册。
教育事业
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中小学硬件设施不断完善;通过全镇师声员工及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2006年小学入学率达98.50%,小升初达90﹪以上。
龙头山镇教育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发展学生为主体,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工作,同时加强党风廉正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龙头山教育党总支辖18个教育党支部,有中共党员215名。全镇两免一补工作落到实处,2006年小学享受免费教科书学生4965人次。龙头山教育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热情关心下,中小学教师精诚团结,求真务实,通过全镇教师的积极探索,不懈努力,使龙头山镇教育不断向前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人口民族
全镇总人口共有52114人,其中常住人口51788,流动人口326人;严格控制
人口增长率在16‰以下,以提高人口素质。针对本镇实际,主要开展如下计划生育工作:一、全镇分为11个片区,划分到各组,落实到人。二、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奖惩制度。三、建立健全和完善全镇人口台帐,做到不漏一户一人。四、定时到各村进行“三查”,严把计划外生育关。五、建立健全和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台帐。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七、充分发挥本镇服务所作用,加大一胎放环力度,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参考资料
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镇地名介绍.龙头山镇.2021-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