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梁壶
提梁壶,紫砂壶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因其壶肩部附有提梁而得名。提梁壶小口、细流、鼓腹、平底、有盖,为了提拿方便,在肩部两端连以半月形提梁。提梁壶的种类很多,有吴经提梁壶、东坡提梁壶、旭茂提梁壶、大彬提梁壶等。根据提梁本身的构造,提梁壶可分成硬提梁和软提梁两类。
提梁壶始于北宋,流行于明清。相传提梁壶是苏轼从书童手中的灯笼和古屋的梁柱中受到启发,制作出方便提拿的壶。1966年出土的吴经提梁壶是中原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有实物可考的紫砂壶。清中期以后,提梁壶多由单提梁改为双提梁,既增加了壶的稳定性,又体现出壶形的美观。
在紫砂壶成型的难度分类中有“一提、二方、三圆”之说,提梁壶成型难度很高。
概况
在宜兴窑场丁蜀地区,在民间流传最广、最深、最普遍的故事,莫过于「东坡提梁壶」。
传说
传说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晚年不得志,弃官来到蜀山,闲居在蜀山脚下的凤凰村上,他喜欢吃茶,对吃茶也很讲究。此地既产素负盛名的「唐贡茶」,又有玉女潭,金沙泉好水,还有「海内争求」的紫砂壶。有了这三样东西,苏轼吃吃茶、吟吟诗,倒也觉得比在京城做官惬意,但这三者之中苏东坡还感到有一样东西美中不足。什么呢?就是紫砂茶壶都太小,怎么办呢?苏东坡想:我何不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一把大茶壶?对,自己做茶壶自己用!他叫书僮买来上好的天青泥和几样必要的工具,开始动手了。谁知看似容易做却难,苏东坡一做做了几个月,还是一筹莫展。
一天夜里,小书僮提着灯笼送来夜点心,苏东坡手捧点心,眼睛却朝灯笼直转,心想:哎!我何不照灯笼的样子做一把茶壶?吃过点心,说做就做,一做就做到鸡叫天亮。等到粗壳子做好,毛病就出来了:因为泥坯是烂的,茶壶肩部老往下塌。苏轼想了个土办法,劈了几根竹丬丬,撑在灯笼壶肚里头,等泥坯变硬一些,再把竹丬拿掉。
灯笼壶做好,又大又光滑,不好拿,一定要做个壶把。苏东坡思量:我这把茶壶是要用来煮茶的,如果像别的茶壶那样把壶把装在侧面肚皮上,火一烧,壶把就烧的乌漆墨黑,而且烫手。怎么办?他想了又想,抬头见屋顶的大梁从这一头搭到那一头,两头都有木柱撑牢,灵机一动说:「有了!」赶紧动手照屋梁的样子来做茶壶。经过几个月的细作精修,茶壶作成了,苏轼非常满意,就起了个名字叫「提梁壶」。
因为这种茶壶别具一格,后来就有一些艺人仿造,并把这种式样的茶壶叫做「东坡提梁壶」,或简称「提苏」。
嘉靖
器皿形态
明嘉靖提梁壶是1965年在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中出土的,从同时出土的砖刻墓志上得知,吴经下葬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说明此壶制于前,正是供春时代的作品。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明嘉靖提梁壶高17.7厘米,口径7厘米。砂质,肝红色,质地较粗,壶面有缸坛飞釉,球腹,腹下部稍敛,平底,弯流,流与腹衔接处贴塑四瓣柿蒂形纹饰;圆角四棱的提梁近似桥形,转折处为倭角,后部有一拴绳子小系;壶盖是扁平的,有葫芦形的盖钮;盖内不是常见的子母口,而是凸起一个“十”。整个壶造型严谨,做工规整。
器皿特色
明嘉靖提梁壶,因为出于供春年代,特别被业内看重,是我国目前唯一有绝对纪年可考的嘉靖早年紫砂茶器。业界看重提梁壶,还有一个原因,即此壶带有一定的神秘。砖刻墓志上没有写此紫砂壶的制作者,紫砂壶上也没刻此壶的制作者。有考古者认为,此壶应是供春初期作品,因为作为下葬品,一般都会选取当时的名人名品。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砖刻墓志与壶上都没有写明此壶制作者,仅从此壶出于供春年代,说供春作品没有确凿证据……但有一点大家是认可的,即此壶系宜兴市产品。
粉彩
器皿形态
该壶产自于民国初年,为当时名噪一时的粉彩名家孙永茂所作。壶高13厘米,直径14厘米。虽然讲述的也是牛郎织女的故事,却是另外一般味道。按照图中所作,牛郎金榜题名归来,和织女在天际相会,而素娥和青女护送着织女,眼里只有羡慕的份儿,心中却有说不出的愁怨,牛郎的自豪与织女的欢乐相映成趣。古人说人生有四大乐趣,“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牛郎此时此刻既有金榜题名,又要抱得美人归,人生的幸福际遇莫过于此。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竟然出现了如此俗气的结局,这般喜气洋洋的情形已经扭曲了牛郎织女传说的基本内涵,令人啼笑皆非。不过,当时这把提梁壶,只是一种生活用具,制作者寻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也无可厚非。
图中的素娥和青女的设计也颇具玩味之处。后面题诗可以佐证,“七夕佳期长生乐,素娥青女共徘徊,葵丑年夏日于珠山西轩客次———孙永茂作”。由此可知,该壶作于葵丑年,即1913年(民国二年)。“素娥”,即嫦娥,“青女”,即我国神话传说中的霜雪女神。唐朝的李商隐有《霜月》诗曰:“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共婵娟。”李商隐又有《嫦娥》诗:“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以此来表达嫦娥在飞升成仙之后的寂寞。而孙永茂显然知道这个典故,所以图画中,嫦娥看到别人的团聚,脸上是惆怅的,心中是苦楚的,“碧海青天,漫漫长夜,一丝一丝的寂寞,宛如生了根,长了叶,开始在她心中枝繁叶茂,这样的痛苦无以言表。“只羡鸳鸯不羡仙”,嫦娥自然深谙其中三昧。
制作名家
在底部,有“孙永茂记”的方章题款。孙永茂生活于晚清民国年间,是当时十分有名的一个制瓷名家,尤其以粉彩见长。孙永茂善于从民间题材入手,将民俗画融入粉彩之中,从而使得其粉彩瓷既有简洁洗练的写意,又有欢乐明快的生活趣味。
参考资料
百艺轩:专注制作提梁壶.阳泉新闻网.2024-08-14
钟鼓楼壶爷.新浪微博.2024-08-14
史上第二把牛壶(出乎意料)!.百家号.2024-08-14
大唐西市博物馆志愿者 西市文物鉴赏小课堂.新浪微博.2024-08-14
【宜兴窑紫砂提梁壶】.故宫博物院.2024-04-07
“七夕”粉彩提梁壶.宁波日报网.2015-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