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子野
杜子野,宜黄县中港人,北宋乡贤隐儒。自幼勤奋,以博学闻名,平生致力办学,创有鹿岗书院,又曰“拏云馆”,少年王安石受学於此,“荆国自临川负来游,朝夕与子野赏奇析疑”。熙宁六年(1073)年,被朝廷授予“特奏名”进士。
人物生平
天圣七年(1029),杜子野寄于鹿岗香林寺内(现为江西省宜黄县中港乡境内)读书,并着手兴办鹿岗书院,名曰“拏云馆”,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一生中,杜子野最为出息的学生就是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区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王安石之父王益,曾为临江军判官,安石少时一直随父生活。明道二年(1033),王安石祖父王用之在临川区去世,王安石随父至老家奔丧,守丧三年。其间,王安石少年好学,闻知宜黄有一书院,便挑着书箱行李,从家乡临川,来到宜黄鹿岗香林书院求学。
戏牒土地神
仁宗年间,王安石从宜城北读书堂拜别梦周先生,转崇贤乡鹿冈“拏云书院”读书。第二年,正逢大旱,鹿冈也受严重旱灾,正在抽穗的早禾已枯黄得弯下了腰。农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把一切办法都寄托在烧香拜佛求神上。
拏云书院始设在香林名寺内,另一边有间土地、社令神像专设的庙宇。相传当时这里的土地、社令很灵,有求必应,在这个节骨眼上特别热闹,天天香烟缭绕,爆竹震耳欲聋。可怜农民跪烂膝头,流干眼泪却求不到半片乌云。打搅书院读书学童不能安心读书。这下可苦恼了小安石,他心想,一定拿个什么方法整治这对只受人间香火不管禾的歪神。
一天中午,王安石趁杜先生有事离开书院时,伙同几个学童到寺庙后的大松树林中,拾了很多松针,做成一串串锁链状的松针圈,拿着做好的松针锁链一圈一圈地套在土地神的颈上,边套口中边念“锁你这个只骗人香火,不管禾的骗子神……”
当天晚上,杜先生在睡梦中,土地神显灵送梦诉说自己被其学童王安石用锁链锁得透不过气来,指责杜先生对学生管教不严……
第二天清早,杜先生急急忙忙走进土地神庙一看,果然土地神像颈上套了一圈又一圈的松针做成的滚子链,先生看在眼里,总觉得这是一个天大的谜?回来只责备了王安石几句,王安石迫于师命虽然把松针锁链拿下来,可心中更恨这土地神,心想:你会向先生告我状,我一不做,二不休,画张纸牒牒倒你这樽瘟神。小安石说到做到,拿纸写上:
土地公公土地神,受民香火不管民
锁链扣你不解恨,画张法牒牒到你
王安石拿着纸牒偷偷地放在土地神的座下。当晚,杜先生在睡梦中又梦见土地神,全身发抖,额头汗大如豆,狼狈不堪地站在床前,好言求情地说:“杜先生,今后再不能责骂王安石,只要先生把我座下的法牒拿去就无事”。杜先生问:“你是一方神仙,为何甘愿遭受黄毛学单的侮辱?”土地神说道:“先生你有所不知,王安石将后是宋朝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才,国家柱石,你我都惹不起。”说完土地神飘然而去。
杜先生惊醒后再也不能入睡,脑海中糊里糊涂,千思万想,万般不解其意,心想着趁着天未亮赶紧去土地庙看一看。因此就拿了个点着火的草纸煤向土地庙走去,把庙中的棉花灯点着后,果然发现神像下有一张写有字的纸。
杜先生拿出来看了一下,不觉哑然一笑,自言道:这是什么法牒,这是一张控诉土地神贪受民间香火不保佑民众的诉状罢了。看后,就把法牒烧了。杜先生还未来得及出门,只听卟通一声,这樽土地神从神座上倒了下来。这下杜先生吓得全身发抖,跌跌撞撞地逃回房中,躲进被窝中闭目装睡,此时只见土地神怒气冲冲直撞自己面前,指责杜子野:今天你把我全身烧毁,日后我定要报复!
据说,此后杜子野先生在当朝皇帝面前出现了说不出话的事情,正是土地神扼其喉咙报复杜先生令其说不出话来。
砚打顽童
王安石初进拏云书院读书,非常顽皮,杜先生说他顽而不化,经常用戒尺体罚他。
一天杜先生指定王安石背书,可安石没有背出来,这时杜先生想起王安石平时玩的“锁土地,牒土地”的顽迹,怒从心中起,随手拿起一个砚台向王安石打去。可怜这砚台正好打在王安石的脑上,顿时鲜血直流。这下可把杜先生也吓了一跳,心想这书是无法教下去了,还是走人吧!于是回房郑起被褥出了书院。
话说王安石之父王益,从临川区来看儿子,走到中何坊路亭前,正想进亭歇息片刻。此时迎面正好碰见杜先生背着被褥急急走来。王益看在眼里,不知发生什么事,于是迎上前去,问道:“杜先生,你这是何意?”杜先生看见王益,顿觉惭愧,叹了一口气,对王益说:“唉!王先生,我对不起你呀,实情告诉你吧,你儿子不好好读书,顽皮贪玩,今天我一怒之下,用砚台打破了你儿子的头,鲜血直流啦!”
王益听后,不但没有怪罪,反而感激杜先生对小儿的严肃管教,拉着杜先生的双手,笑着说:“杜先生,你严加管教学童没有错!我不会怪先生。你不能走,再说还有其他的学童需要你教呀。”王益说后,就拉着杜先生一同走回书院。王安石一眼看见父亲拉着先生回来了,卟通一声跪在杜先生脚下,向杜先生认错。
自王安石被砚台打破脑袋以后,一改贪玩的坏习惯,读书非常用功,人也天天变得聪明起来,渐渐练就了读书过目不忘的本领,终成大器。
寻求生花笔
王安石来到宜黄县鹿冈“拏云书院”求学。在名师杜子野先生教导下他勤奋苦读,每至深夜。
一日,王安石翻阅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得知李白梦见自己所用的笔头上长了一朵美丽的花,因此,才思横溢,后来名闻天下。于是他拿着书问杜子野先生:
“先生,人世间难道真会有生花笔吗?”
杜子野正色道:“当然有啊!事实上有的笔头会长花,有的笔头不会长,只是我们的肉眼难以分辨罢了。”
王安石见杜子野先生如此认真,便道:“那么先生能给我一支生花笔吗?”
于是,杜子野拿来一大捆毛笔,对王安石说:“这里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其中有一枝是生花笔,究竟是哪一枝,连我也辨不清楚,还是你自己寻找吧。”
王安石躬身俯首道:“学生眼浅,请先生指教。”
杜子野摸着胡须,沉思片刻,严肃地说:“你只有用每枝笔去写文章,写秃一支再换一支,如此一直写下去,定能从中寻得生花笔。除此,没有别的办法了。”
从此,王安石按照杜子野先生的教导,每日苦读诗书,勤练文章,足足写秃了五百枝毛笔。可是这些笔写出来的文章仍然一般,也就是说还没有从中找到“生花笔”。他有些泄气,于是又去问杜子野先生:
“先生,我怎么还没有找到那枝生花的笔呢?”
杜子野没有说什么,饱蘸墨汁,挥笔写了“锲而不舍”四个大字送给他。
又过了好久,王安石把先生送给他的九百九十八枝毛笔都写秃了,仅剩一枝。一天深夜,他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写了一篇《策论》,突然,他觉得文思潮涌,行笔如云,一篇颇有见地的《策论》一挥而就。他高兴得直跳了起来,大声喊:“找到了,我找到了生花笔了!”
从此,王安石乡试、会试连连及第,写文章总能“妙笔生花”。
夜读与罚赋
王安石读书经常到深夜,一天晚上一直读到红日爬上山尖,一轮红光照到了窗前,几只喜鹊和往常一样在安石的窗前吱吱喳喳地叫着,好象在叫安石起床似的。
杜先生以为安石还在甜睡呢:安石起床了,今天你值日做饭呀,王安石从书中醒悟过来,开门说:“先生你早,学生就去厨房。”王安石拿了个草纸折,急急往寺院走去。这下杜先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早饭需吃了,可就晚了一个时辰,杜先生为了考验安石近日的学业如何,借这个机会试一试说:安石呀,你早上从哪儿点的火!安石道:“到寺庙呀。”杜先生反问道:“灯是不是火呀?”这下可把王安石问住了。杜先生又说:“你舍近求远,先生罚你做赋一首如何?”王安石想了一下,点点头说:
红日窗前照,夜读竞忘饥;
早知灯是火,饭熟几多时。
安石写完,杜先生笑了笑,觉得很满意,说:“好!好!好一首五绝呀,不过我给你改一个字如何?”安石说:“请先生指教。”杜先生把“照”字圈出,写上一个“叫”字。安石诵道:
红日窗前叫,夜读竞忘饥;
早知灯是火,饭熟几多时。
诵罢,王安石谦虚地说:多谢先生指点。
这以后,王安石勤奋夜读和罚赋的故事在民间久久流传。
欲教方仲永
王安石在书院求学期间,曾去过金溪舅家,在这里,王安石见到了神童方仲永,便叫其作诗,方仲永随口便答:“潮平抚河阔,风香藕花开。”王安石听罢,赞叹不已。
王安石随后把金溪遇方仲永一事告诉了老师杜子野。杜子野惜才,也到金溪找方仲永,见面后令作诗,方仲永也是随口而出:“一溪裙带出江湖,两山排纳春秋。”
杜子野听后十分惊奇,心想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气度,真是神童。但转而一想,或许他从哪里听得这两句诗,再念出来也有可能。为了验证,杜子野随口念道:“叶落飘秋意。”方仲永答:“花开贮春景。”杜子野十分惊讶,跟方仲永父母说:“可否让仲永跟我到书院读书?”
方父说:“你是?”
杜子野说:“鹿岗书院杜子野。”
方父听后说:“吾儿乃神童,不必求学。”
杜子野说:“我一定把仲永栽培成材。”
方父说:“吾儿现已成材,我还要每天带他轮流拜访县里的那些名流呢!”
杜子野长叹一声,走了。
后来,方仲永渐渐才思不济,久而久之,由于只一味凭着一点“天才”而没有后天的再学习,方仲永终至每况愈下。到十二三岁时,作的诗比以前大为逊色,前来与他谈诗的人感到很是失望。到了二十岁时,他的才华已全部消失,跟一般人并无什么不同,人们都遗憾地摇着头,可惜一个天资聪颖的少年终于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测有机南瓜,取象胆
衣锦荣归
熙宁年间,一天,倭使进贡巨型方瓜(南瓜)来京,当朝右谏议大夫司马光得报,便计上心来,伺机报复王安石的良机终于来到了。第二天,倭使赶上早朝,把巨型倭瓜向赵顼献上,口称:“宋皇皇帝,万万岁!我国进贡巨瓜,每闻宋室大国,人才济济,请贵国异人测知瓜中几多子,子在那个位?”倭使话音刚落,司马光向神宗皇帝奏曰:“吾皇万岁,我朝王安石天资聪慧,学问博赡,准能预测倭瓜!”神宗不知司马光之计,传旨王爱卿猜瓜。这下可苦了王安石,明知司马光又在报复,但皇上下旨,君命难违,表面不急,内心急得不得了。心想:如果拒绝、抗旨有罪助伤国体事大;如果乱猜,当众出丑又失我朝体面。正在左右为难之时,突然内宫太监奏明:“启奏皇帝:娘娘得急病,请万岁回宫。”赵顼下旨:“猜瓜之事明天继续,退朝吧。”
话说王安石教师杜了野,执教于临川郡鹿冈“拏云书院”,熙宁元年,神宗把王安石诏进京师,委任翰林学士和参知政事。高官不忘先师的王安石,把博学多识的杜先生从远离京师的江西省临川郡崇乡鹿冈,接入京师,一是报师恩,二是如有机会出任朝许,为国为民效力。
杜子野先生听完王安石“铜殿猜瓜”的原委后,笑道:“安石呀,你初进拏云书院时就学过[农桑经谚]曰:‘千斤重的瓜,只有一个子,个子落蒂下,此子可种可药。’这么多年了,可是忘记了呀?”安石听后,立即高兴地拉着先生双手说:“多谢先生启示,先生又救了学生一次,学生明天可以向皇上复旨啦。”
第二天,众臣和倭使早已上得朝来,此时宋朝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幸灾乐祸,窃窃私语。支持王安石的革新派为王安石担心忧虑,深思默默。赵顼皇帝金殿坐下说:“王爱卿,猜瓜子吧。”只见王安石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说:“启奏皇帝,瓜重千斤,只有个子,个子落蒂下”。神宗一声旨下:“剖瓜验子!”倭使亲自把瓜剖开一看,果然瓜独子一个,金光闪闪,坐落在蒂下。此时满朝文武和倭使直惊得目瞪口呆,个个伸出大拇指称王安石真是我朝奇才异人。王安石又奏道:“我皇洪福齐天,倭贡瓜王,象征大宋江山强盛而统一我主。”接着满朝文武众臣高呼“我皇万岁、万万岁!!”
神宗大喜,命倭使退去,称赞王安石的雄才大略,问:“王爱卿,你昨天为何有为难情绪?”王安石只有以实情奏上说:“我皇皇帝,不是臣有奇才,而是臣少年时深得老师杜子野先生倾力相授,所获其学。”赵顼问:“爱卿老师今何在?”王安石回答道:“臣师今在府上。”神宗于是传杜子野进见。神宗又说:“众受卿,昨天娘娘患一奇病,经太医院诊后,奇病要奇方,奇引非象胆不可,有哪位爱卿能知象胆在何部位?”此时满朝文武鸦雀无声,只是摇头摆手,在一片沉思之中,传旨太监报:“杜子野先生进见。”只见一个身着布衣彬彬有礼地跪在铜殿不声,神宗问曰:“先生何不言语?”杜先生只是摇头,王安石看在眼里。急奏:“吾皇万岁,我师是个乡下贤人,初登金殿可能是激动得说不出话。请皇帝体谅。”赵顼曰:“啊,原来是贤乡人也,赐坐吧。象胆之事有哪位爱卿知晓?”只见杜子野先生,知知嘟嘟,指手画脚,向王安石要了纸笔,写了二句话:若要取象胆,午时脚跟寻。
神宗皇帝将信将疑,命后宫在午时再杀象取胆。午时过后,后宫传来,已按杜子野先生指点杀象取到了象胆。这下,神宗皇帝大喜,宣旨称:杜子野先生果然博学多才,只不过……朕封你“特奏名”进士。退朝吧。
王安石挽着杜先生出了铜殿,杜先生突然唤出声,说:“安石呀,学生穿龙袍,先生尚布衣。人拗不过神,时也运也,皆是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