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里·普特南
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1926年7月31日-2016年3月13日),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新实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希拉里·普特南于1926年7月31日在芝加哥出生。他在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后任哈佛大学哲学教授和W.B.卡尔·皮尔逊讲座现代数学与数理逻辑教授。2016年3月13日,在马萨诸塞州阿灵顿的家中因间皮瘤去世,享年89岁。
1981年,希拉里·普特南曾在《理性、真理与历史》一书中,阐述“缸中之脑”的假想。其代表作还有《词与生活》《重建哲学》《无本体论的伦理学》等。他是近30年来对英美哲学界颇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在心灵哲学、语言哲学、科学哲学、逻辑学等诸多领域均有重大影响,被誉为“当代惟一具有“综观全局”能力的哲学家”。
人物经历
希拉里·普特南于1926年7月31日在芝加哥出生。他的父亲塞缪尔·普特南是一位浪漫语言学者、专栏作家和翻译家,曾为出版物《每日工人》撰写文章。普特南在世俗环境中长大,尽管他的母亲丽娃是犹太人。1927年初,希拉里出生六个月后,一家人搬到了法国,塞缪尔在那里负责翻译弗朗西斯·拉伯雷的遗存作品。在2015年的一篇自传性文章中,普特南说他对法国的生活有着童年时的最初记忆,他的第一门语言是法语。普特南在法国完成了前两年的初等教育,然后他和父母于1933年返回美国,定居在费城。在那里,他就读于中央高中,结识了诺姆·乔姆斯基,后者比他小一岁。他们两人一直是朋友,也经常在普特南的一生中成为知识上的对手。
普特南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哲学,获得文学学士,并成为菲洛马修斯学会的成员,这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文学社团。他在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哲学系攻读研究生课程,后来在1951年凭借他的论文《概率概念在有限序列中的应用的意义》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普特南的导师汉斯·赖兴巴赫是当时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人物,普特南最一贯的立场之一就是他拒绝逻辑实证主义是自我失败的。获得博士学位后,普特南在西北大学(1951-1952年)、普林斯顿大学(1953-1961年)和麻省理工学院(1961-1965年)任教。在他的职业生涯的其余时间里,普特南在哈佛大学哲学系任教,成为科根大学教授。
1976年应聘在牛津大学作J.洛克演讲,1979年还应聘作H.斯宾塞演讲。普特南于1972年永久地与进步劳工党断绝关系。1976年,普特南当选为美国哲学协会主席。次年,他被选为沃尔特·贝弗利·皮尔逊数学逻辑教授,以表彰他对逻辑和数学哲学的贡献。普特南是英国学院的通讯院士,并于1999年当选为美国哲学学会会士。他于2000年6月从教学工作中退休,成为科根大学名誉教授,但截至2009年仍几乎每年在台拉维夫大学举办研讨会。他还于2001年在阿姆斯特丹大学担任巴鲁赫·斯宾诺莎哲学讲座。
普特南于2016年3月13日在马萨诸塞州阿灵顿的家中去世,享年89岁。在他去世时,普特南是哈佛大学科根大学名誉教授。
主要著作
希拉里·普特南的主要著作包括:《逻辑哲学》(1971)、《数学、物质和方法》(1975)、《心语言和实在》(1975)、《意义和道德科学》(1978)、《理性、真理和历史》(1981)等。他的作品还包括五卷汇编作品、七本书和200多篇文章。普特南对犹太教的新兴兴趣激发了他出版了几本关于这一主题的书籍和文章。他与妻子合著了几篇关于19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运动的文章和一本书。由于他在哲学和逻辑方面的贡献,普特南于2011年获得了罗尔夫·肖克奖,2015年获得了尼古拉斯·雷施勒系统哲学奖。
人物思想
希拉里·普特南侧重研究实在论、指称、真理和科学合理性等问题。他提出科学实在论应坚持3个原则:①成熟科学的名词是有指称的;②成熟科学的理论定律是近似于真的;③前后相继的科学理论有共同的指称,亦称“科学知识的会聚”。他认为这3个原则是互相联系的,否认其一就会导致否认其他。普特南在阐述这些原则时,批评了各种唯心主义,认为使一个科学陈述真或假的是外物,而不是我们的实际的或可能的感觉资料、我们的心的结构或我们的语言等等。这就是他所谓的真理符合说。他指出,实证主义者由于不同意符合说,因而他们不能坚持科学知识的会聚;有些科学哲学中的历史主义者由于怀疑或否认知识的会聚,由此也怀疑指称和真理。普特南批评P.K.费耶尔阿本德关于理论描述和科学名词是同义的观点。按照他的指称理论,科学名词和所用的摹状词并非同义,决定指称的不是人们关于对象的信念或知识,而是研究者和对象之间的社会的、历史的因果联系链条。他举例说,世界上并无任何东西确切地符合NhD.奥格·玻尔关于电子的描述,但他所描述的“电子”有许多方面和我们现在叫做“电子”的东西相似,并且由于社会的、历史的传递链条把不同研究者和对象联系起来,使我们认为玻尔所指称的就是叫做电子的东西。这样,尽管玻尔和我们关于电子的理论描述不同,但指称却是相同的。普特南认为真理概念和合理性概念之间有密切关系,合理的可接受性能够成为真理的标准。但这是两个不同概念间的关系。按照他的看法,在一个时候可以合理地接受的一个陈述,可以不是真的。他不相信合理性是由一类不变的“标准”或“原则”定义的,认为方法论规则同我们关于世界的看法相联系,并且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因此,他赞同历史主义者关于没有给“合理的”下定义的固定的、非历史的“标准”的主张。但由于他看到了理性观念发生历史的演变这一事实。因此,他不象费耶尔阿本德那样,作出理性能够演变为任何东西的结论,也不象某些法国哲学家那样陷于文化相对主义。他既反对主张合理性标准永恒不变的逻辑主义,又反对那种认为一切决定于时代或文化的相对主义。
他所主张的理性观有两个特点:①合理性并不限于实验科学,而且实验科学中的合理性和道德领域中的合理性没有根本差别;②合理性概念本质上只是我们关于人类繁荣的看法,是我们关于善的观念的一部分。人类的繁荣也象合理性一样,并不一劳永逸地取决于一类不变的“道德原则”,但它也不是单纯视文化而定的和相对的。在心灵哲学领域,普特南基于他对心理多重实现的假设,反对心理和物理状态的类型一致性,并提出了功能主义的概念,这是关于心灵-身体问题的一种有影响力的理论。在语言哲学领域,他与索尔·克里普克等人共同发展了引用的因果理论,并提出了一种关于意义的原创理论,引入了基于“双生地球”思想实验的语义外部主义概念。在数学哲学领域,普特南和W·V·奎因共同发展了奎因-普特南不可或缺性论证,这是对数学实体存在的论证,后来他提出了数学不纯粹是逻辑的观点,而是“准经验的”。在认识论方面,普特南批评了“瓶中之脑”思想实验,这个实验似乎为认识论怀疑主义提供了有力的论据,挑战了其连贯性。在晚年的工作中,普特南对美国实用主义、犹太哲学和伦理学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涉足更广泛的哲学传统。他还对元哲学表现出兴趣,试图从他所认定的狭隘和夸大的关注中“更新哲学”。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希拉里・普特南 Hilary Putnam.豆瓣读书.2024-03-06
提出“缸中之脑”的美国哲学家普特南病逝 享年89岁.搜狐网.2024-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