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草蜥
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又名中国草蜥,是蜥蜴科、草蜥属的著名爬行纲。北草蜥体瘦长,头体长62~70毫米;尾长180~245毫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3倍,头部具有大的对称形鳞片,没有上鼻鳞。额鼻鳞为1枚,前端钝圆,后端呈锐角。前额鳞为1对,左右相切。额鳞为长五边形,上眶鳞为4对,第1对极小,呈颗粒状。顶间鳞为小菱形,与后方更小的枕鳞相邻。枕部被粒鳞,后方的鳞片逐渐变大并起棱,颈部有排列不规则的棱鳞列。背部有6行大棱鳞列,中央2行逐渐变小,最后消失,有些个体达到荐部才消失。腹鳞为大八列,起强棱。体侧有2至3行较腹鳞明显小的棱鳞列,余部被粒鳞。四肢背面有棱鳞,腹面鳞片较光滑,肛前鳞为1枚,呈倒梯形,鼠蹊窝位于股基部。泄殖腔后方的鳞片变大起棱,尾鳞起强棱,环尾中部有14列鳞片。掌、面被大小较一致的大粒鳞。生活时,北草蜥的体色变化较大,体背草绿色、棕绿色或棕色,体腹黄绿色或灰白色。雄体的背侧有一纵纹,体侧有深色斑。浸泡标本时,绿色变为淡蓝色。北草蜥主要生活在山区和丘陵的荒地、农田、茶叶园、路边、乱石堆、灌木丛及草丛中。它以各种无脊椎动物为食,包括蝗虫、老鼠妇、蛾类幼虫等。北草蜥的生存海拔范围为313至1618米。
形态特征
北草蜥头部具大的对称形鳞片,无上鼻鳞。额鼻鳞1枚,前端钝圆,后端为一锐角。前额鳞1对,左右相切,其外边大于内边的2倍。额鳞长五边形,上眶鳞4对,第1对极小呈颗粒状,第2对最大,第2、第3对均呈三角形。额顶鳞1对,呈五边形,左右相切。顶间鳞小,菱形,以后尖与后方更小的枕鳞相连。顶鳞大,左右被顶间鳞和枕鳞隔开。鼻鳞2枚,前后排列,三角形,前鼻鳞与对侧的以内角相连。外鼻孔开口于两鼻鳞之间,有些个体第1上唇鳞也切入鼻孔。颊鳞4或5枚,分2列,斜相排列。前排2枚颊鳞等大或上枚较大,少数个体为1枚鳞片。后排3枚颊鳞,其上枚最大;中枚位于上枚的后下角处,较小;下枚位于中枚的后下部,其后端与第5上唇鳞相切。上睫鳞两排,内侧的呈颗粒状,排列于第2枚外侧上睫鳞之后的内缘;外侧上睫鳞大,4枚,呈条形,第1枚与上颊鳞相切,第2枚最长,第3枚最短,仅为第2枚的1/4长。眼周被大小不等的颗粒状鳞。部鳞片大小不等,均起棱,其中上睫鳞后方与顶鳞相切的1枚明显大,呈长条形。鼓膜内陷,外耳孔周围除前上沿具一枚弧形鳞片外,余部为粒鳞。吻鳞三角形,前端钝圆。上唇鳞7枚,第5枚最大,位于眼下方。第7枚最小,少数个体第4枚裂为前后2片。颏鳞宽大,前端钝圆,后端平直。下唇鳞5-6枚。颏片3对,第3对最大,几乎等于前两对与颏鳞的总和。第1对颏片左右相切,第2对仅前端相连,后端隔有粒鳞,少数个体完全分隔或完全相切。第3对完全分隔。枕部被粒鳞,向后鳞片逐渐变大并起棱,到颈部成排列不规则的棱鳞列,向后逐渐整齐化,至肩部呈6列具强棱的鳞片。各鳞几乎等大,少数个体在背脊处还有1-2行小的棱鳞列,但后行不远即消失。背部6行大棱鳞列的中央2行到体中部后逐渐变小,最后消失,有些个体达肩部才消失,其余的延伸为尾鳞列。腹鳞大,8列,起强棱。体侧有2-3行较腹鳞明显小的棱鳞列,其中外侧的较内侧的鳞片大,而且鳞列长。体侧余部被粒鳞。四肢背面被棱鳞,腹面鳞片较光滑,肱、股后缘被粒鳞。肛前鳞1枚,呈倒梯形,其表面有2条棱。前肢指下瓣数为Ⅰ:8-9;Ⅱ:12-14;Ⅲ:17-19;Ⅳ:21-24;Ⅴ:12-14。后肢的趾下瓣数为Ⅰ:8-11;Ⅱ:13-17;Ⅲ:17-22;Ⅳ:26-32;Ⅴ:14-22。雄体半阴茎较粗短,为双叶型,精沟宽,沟唇较突出,呈片状,其近端尤其突出,精沟达半阴茎分叉处成细而短的沟到分支中。半阴茎远端具半环形的横褶,其排列整齐,表面光滑。雄体尾基较雌体粗,颌角亦宽大,指趾下瓣数目较多。
染色体组型:北草蜥的染色体数目为2n=38,由18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组成。常染色体包括17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和1对点状染色体。Z染色体的近着丝粒区、臂间区和末端区各有一个深染暗带。W染色体的带型较模糊,仅少数能看出2个浅染暗带。
生活习性
北草蜥栖居于山区和丘陵的荒地、农田、茶园、路边、乱石堆、灌丛及草丛中。也见于农田、茶园、溪边、路边。行动迅速,捕食蚱蜢、螽斯科、拟蛾大灰蝶等昆虫及美国白灯蛾。卵生,每次产2~6枚,5~6月份多产3~4枚,7~8月份多产2枚。卵乳白色,卵径(65~70)毫米×(105~120)毫米。南草蜥眼斑亚种(学名:Takydromus sexlineatus ocellatus),Guerin-Meneville于1829年命名。分布于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省、湖南省、贵州省、云南省、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主要生活于海拔700-750米的山地草丛中。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700至1200米。以各种无脊椎动物为食,如蚱蜢、鼠妇、蛾类美国白灯蛾等。10月中下旬,当气温下降到13℃左右时,陆续进入冬眠。冬眠洞穴多匿藏在草根下、树根下及田埂边的土洞内,或路边乱石堆下及柴草堆下。第2年4月气温升至13℃以上时,陆续出眠。刚出眠时仅在中午活动,多见于阳光直射的草丛中,夏季自清晨至傍晚均在外活动觅食,但中午多见于阴凉处。大雨天不外出活动,小雨活动较少,雨后天晴活动较多。北草蜥行动十分敏捷,细长的指趾及尾都可以帮助其在灌木、草丛上攀援,遇到敌害和惊扰能迅速逃脱,不易捕捉。尾可断,能再生。
分布范围
北草蜥分布于吉林、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四川省、贵州省、湖北、安徽、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南省、福建省、台湾、广东省。
药用价值
药用部位:干燥全体
功效:破尿石症,利小便等。
保护等级
该物种已被入列中原地区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无危(LC)。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
参考资料
China Grass Lizard.iucnredlist.2024-08-03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24-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