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衍达
李衍达,男,1936年10月12日出生于广东东莞,祖籍南海区,是中国著名的信号处理与智能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195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79年至1981年作为中国第一批赴美访问学者在麻省理工学院访问。李衍达长期从事信号处理理论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提出了仅用幅度谱重构最小相位信号的新算法,并在信号重构理论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成果。他曾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四次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等荣誉。2013年,李衍达因在信号处理和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研究和教育贡献,被选为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会士。2017年10月,他当选为首批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
人物介绍
李衍达,195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79年至1981年作为中国第一批赴美访问学者在麻省理工学院访问。曾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四次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等。
李衍达长期从事信号处理理论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他研究的仅用相位谱、幅度谱或附加部分时域采样点恢复有限长离散信号等问题,在信号重构理论及算法的研究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他将新的信号处理与模式识别方法用于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取得了开拓性成果。
人物经历
李衍达1936年生于东莞,并在东莞就读小学。中学毕业时,正逢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实业兴国的浪潮中,李衍达立志要去工业发达的北方上大学。
1954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大三时进入新组建的自动控制系学习。
1958年,李衍达成为电子学教研组助教,辅导同年级学生课程。并且参加了当时全国第一台数控机床的研发工作。
195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留校任助教。
1978年,李衍达被选为中国首批赴美访问学者,从1978年到1981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师从罗伯特·奥本海默教授学习数字信号处理,兼修微型计算机。
1981年,李衍达回清华大学任教,先在电子学组工作,后进入模式识别教研组。回国后,李衍达在IEEE Trans发表的论文成为清华大学1978年后评出的第一篇优秀学术论文。此后,一直致力于信号处理理论方法及这些方法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1991年,李衍达与常迵教授合著《信号重构理论及应用》,同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2年~1994年,担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主任。1994年,李衍达率先在清华大学建立网络信息研究组,并将智能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方法应用于网络控制和网络信息检索。
1996年,李衍达创建清华生物信息学研究所,任首任所长。2002年,研究所发展成为中国首家生物信息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4年部分并入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国家实验室生物信息学研究部。
2012年1月7日,李衍达向东莞档案馆捐献个人档案,副市长吴道闻出席捐赠仪式。
2013年6月9日,出席王守觉院士创新创业之路座谈研讨会暨六十四周年成就回顾活动。
2013年11月30日,出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大型数据发展战略研究”主题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
2015年9月10日,出席清华大学2015年教师节庆祝大会,并荣获2015年度“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李衍达发言表示:学校在教育与教学改革,体制与机制的革新,队伍建设以及学科发展战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规划,在这种形势下,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将课堂学习与研究相结合。
主要贡献
科学研究
李衍达主要从事信号处理理论和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在信号重构理论方面,提出了应用幅度谱和部分采样点重构信号的新定理,使所需的采样点由N/2减至N/6;提出了利用相位重构技术估计时延的新方法;提出了仅用幅度谱重构最小相位信号的新算法。与合作者在用不完全投影重建图像问题上,提出了新的投影关系定理;在将信号处理、模式识别技术应用于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方面,提出了利用测井资料提高地震剖面分辨率的新方法,以及高分辨率速度谱估计方法;与合作者提出了采用POCS图像复原技术恢复波阻抗剖面的方法;提出了基于零、极点估计的子波估计与反褶积方法;提出了用新的τ-S变换剔除多次波的方法,以及综合地质、测井、地震资料预测储层分布等。
李衍达在信号处理理论方法及应用的研究领域也有成就,如利用部分数据重构信号、小波分析、分形信号处理以及这些方法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的应用。此外,也从事智能信号处理的方法及系统的研究,如人工神经元网络、模糊系统、进化算法的理论模型及其在信息网络智能控制中的应用,研究了高速网络环境下数据的发掘、提取与多媒体数据的压缩和组织,以及工业生产过程及设备的智能控制。1997年以来,主要致力于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将复杂系统的信息处理和模式识别方法应用在分子生物学中;在基因组序列的信息结构研究,基因调控网络的建模和仿真等方面的研究中也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李衍达曾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四次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三次一等奖,一次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国家优秀科技图书奖、电子部优秀教材奖及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人才培养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1991年至2003年期间,李衍达共培养16名学生获得博士学位,基本情况如下:
主要作品
中文
李衍达。信息世界漫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罗发龙,李衍达. 神经网络信号处理 电子工业出版社,1993
李衍达, 常同. 信号重构理论及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李梢(博士后),王永炎,季梁,李衍达(导师). 复杂系统意义下的中医药学及其案例研究。系统仿真学报,2002, 14(11) :1429-03
邹红星(研究生),戴琼海,李衍达. FMlet变换的子空间. 中国科学,2001,31:5
邹红星(研究生),戴琼海,李衍达,卢旭光. 不含交叉项干扰且具有WVD聚集性的时频分布之不存在性. 中国科学,2001,31,4,348-354
刘宇新(研究生),李衍达(导师). 基于重叠正交变换的自适应图像水印. 电子学报,2001,10,1368-1372
李衍达. 信息与生命. 化学通报,2001,10,601-607
李衍达. 以信息系统的观点了解基因组 电子学报,2001)29:1731-1734
邹红星,王殿军,戴琼海,李衍达. 延拓矩阵的奇异值分解. 科学通报,45卷,14期,1560-1562
李衍达. 与信息科学的结合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开辟新的前景. 中国科学基金,第13卷,第5期,1999,9,pp,307-308
外文
Xiaowo Wang, Jing Zhang, Fei Li, Jin Gu, Tao He, Xuegong Zhang, and Yanda Li. MicroRNA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sequence and structure alignment. Bioinformatics,15 September 2005; Vol.21, No.18:3610-3614.
Ying Huang and Yanda Li. Prediction of protein subcellular locations using fuzzy k-NN method. . 生物信息学,Vol.20, No.1, 2004, pp.21-28, DOI:10.1093/bioinformatics/btg366
Qing Zhou and Yanda Li. Directed variation in evolution strategies. IEEE Tra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Vol.7, No.4, August 2003
Ji HK, Zhou Q, Wen F, Xia HY, Lu X, Li YD. . AsMamDB: an alternative splice database of mammals . Nucleic Acid Research,2001, 29: 260-263
H。Luo and Y.Li. The application of blind channel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s to prestack seismic deconvolution。(Invited Paper). Proceedings of the IEEE,Vol.86,No.10,Oct.1998
C-B Xiao,X-D Zhang and Y-D Li. A new method for AR order determination of an ARMA process. IEEE Trans.on SP,Vol.44,No.11,Nov.1996
X-D Zhang,Y.Song and Y-D Li. Adaptive identification of nonminimum phase ARMA models using higher order cumulants alone. IEEE Trans.on SP,Vol.44,No.5,帕塔查雅·平莎莫1285-1288,May 1996
Li Yanda. Information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ts impact on China. 计算机 Application on Petroleum Industry, Vol.2, 1994
X-D Zhang and Y-D Li. Harmonic retrieval in mixed Gaussian and non-Gaussian ARMA noises. IEEE Trans.on Signal Processing,Vol.42, No.12, Dec.1994
Luo Falong, Li Yanda. Real-时间 computation of the eigenvector corresponding to the smallest eigenvalue of a positive define matrix. IEEE Trans.on Circuit and Systems,Vol.41,No.6,1994
Yen Ta Li,A.L.Kurkjian. Arrival time determination using iterative signal reconstruction from the phase of the cross spectrum IEEE Trans. on ASSP, V奥林匹克里昂足球俱乐部ASSP-31,二氧化氮 April, 1983
Yanda Li. Improvement of maximum likelihood velocity spectrum estimation. ACTA GEOPHYSICA SINICA, Vol.26, No.2, March, 1983
李衍达共发表《信号重构理论及应用》、《神经网络信号处理》等多部著作及一百余篇论文。
获奖记录
(以上资料来源)
社会任职
(以上资料来源)
外界评价
李衍达指导研究生,不惮辛苦,常告弟子治学当如鹰抓走兔;承家学之渊源,高屋建瓴,常释弟子哲学与美学、直觉与逻辑之关系;喜水好思,宁静致远,常诲弟子治学当戒浮戒躁;治学每有创制,但开风气,不谋常居,常谓弟子治学当勇于开拓。李院士恭德慎行,淡泊自守,虚怀若谷,学高身正,堪为杏坛楷模。(新华网评)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