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市乡
小溪市乡隶属于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20公里,乡政府驻小溪市。有公路连接320国道,资江纵穿乡境。
小溪市乡辖梅洲、清水、田心、河沿、三田冲、三伏冲、川门坪、新园里、活水坑、小溪市、黄花坪、岩门、文昌市、大禾、跳石、龙井、扶田、桥头坳、光家、白茅塘20个行政村。小溪市乡乡镇企业有农机厂、煤矿。盛产茶油,特产有百合。境内梅洲村有西汉芙夷侯国故城遗址。1949年为永洪乡,1956年为小溪市乡,1958年属前进公社,1961年析置小溪市公社,1984年改乡。
历史沿革
隶属
沿革
1949年为永洪乡,1956年为小溪市乡,1958年属前进公社,1961年析置小溪市公社,1984年改乡。
行政区划
小溪市乡辖川门坪、梅洲、清水、田心、河沿、三田冲、三伏冲、新园里、活水坑、小溪市、黄花坪、岩门、文昌市、大禾、跳石、龙井、扶田、桥头坳、光家、白茅塘20个村委会。
地理环境
区域位置
小溪市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20公里,乡政府驻小溪市。
面积
90.91平方千米(2017年)
地貌
小溪市乡地处衡邵丘陵盆地西南边缘向山地过渡地带,地貌类型以丘陵为主,山地、平原、岗地兼有。
人口民族
人口35543人(2017年)
文化
宗教
道教;20世纪30-40年代,曾经成立过邵阳县道教协会。1949年,境内拥有道教宫观257处,道教徒1369人。50年代后,有的宫观被拆毁,有的被工厂、学校、企事业单位占用,有的变为居民用房。道教徒或在土改中回家分田务农,或进厂做工,或摆摊行商和从事其他职业,讲究修炼的道教徒相继去世。由于没有道教宫观,全真派道士也变为散居道士,流散社会,自传信徒,分散行教,为人办丧事做道场,维持生计。
花鼓戏
邵阳瑶族长鼓戏旧称瑶族长鼓和花鼓戏,兴起于旧时邵阳县境,20世纪50年代开始称为邵阳花鼓戏。
旅游
乡内资水环绕,有标志性山峰佛界岭,梅洲村有西汉芙夷侯国故城遗址。
经济
农业
盛产茶油,特产有百合、花生、柑橘。小溪市乡素有种植百合的传统,龙牙百合80年代就已在小溪市乡山田、川门村等地进行栽培,由于培植成本高,耕作细致,没能在集体推广发展。
特产
2000年来,小溪市乡党委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致力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把百合种植作为农民致富的特色产业来抓,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学发展规划,一方面成立百合种植协会,另一方面积极提供准确市场供求信息,百合又逐步得到恢复推广,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13年,小溪市乡百合种植面种达到1200亩,预计可帮助农民增收1000多万元。
工业
小溪市乡乡镇企业有农机厂、煤矿。
社会
中国人民大学换届
2012年11月13日,小溪市乡23个选区同时开展县乡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并取得圆满成功。选举当天,全乡投入200多名党员干部、村组干部,组成23个工作组分赴各选区,组织选民开展县乡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
交通
水陆交通发达。有公路连接320国道,资江纵穿乡境。
折叠教育
小溪市乡初中只有一个学校(小溪市乡中心学校),大田中学(初中)已经合并到小溪市乡中学。
1、乡基本情况
小溪市乡位于邵阳县西部,距县城20公里,是一个偏僻的丘陵山区,乡域经济欠发达,大部分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靠外出务工所得。全乡共90.91平方千米(2017年),辖20个行政村和一个居委会,358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35543人(2017年)。
2、教育基本情况
全乡现有中小学校11所,其中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10所,4个教学点,中心幼儿园1所,乡级农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村级农校17所。2013年春季在校学生2383人,其中小学生1736人,初中生647人。
(1)、普及程度
2012-2013学年小学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100%、辍学率为0%、巩固率为100%、毕业率为100%;初中阶段入学率97.22%、巩固率为90%、辍学率为1.72%,初三毕业生一次性全科合格率为76.7%;一年学前教育入班率为100%,三年学前教育率为71.5%;15周岁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8.3%,17周岁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8.3%。
(2)、师资水平
全乡共有教师148人,其中小学教师98人,初中教师50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小学为100%、初中为100%,校长接受岗位培训率为100%。
(3)、办学条件
全乡中小学校布局合理,学校办学条件日益改善,乡中学和文昌小学均已创建成省级农村合格学校。全乡中小学校校园面积86106㎡,生均校园面积小学为35.9㎡、初中为20.1㎡;校舍面积27140㎡,生均校舍面积小学为10.7㎡、初中为11.1㎡;D级危房已全部消除。图书75486册,生均图书小学为24.01册、初中为46册;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及食堂、厨房、宿舍等生活设施都能满足现有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乡中学建有多功能报告厅、计算机室、音体美教学室。
(4)、教育经费
三年来,上拨特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费169.7万元,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经费467万元,教师工资(含教师绩效工资)1851.1万元由县财政统一足额、及时发放到位,上拨项目资金和危房改造金537万元用于各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5)、职成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
全乡有一所县级示范成人文化技术学校,2个农民培训基地,三年来共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500人;普高入学率56.7%、职高入学率40.6%,均达到上级要求。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充分利用调整布局闲置的教学设施,办好学前教育,在原大田中学的校址上创办了乡中心幼儿园,严把幼师资格关,努力改善学前班的办学条件。重视特殊学生的教育,我乡残儿随班就读率达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