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学校消亡论

学校消亡论

学校消亡论是20世纪20年代后期在苏联兴起的一种关于学校教育未来发展的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舒里金和克鲁佩尼娜。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随着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国家将逐渐消失,随之而来的将是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学校的终结。在这种新的社会形态下,年轻人的教育和培养将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得以实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都将被视为一种教育过程。

基本观点

- 学校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将在共产主义社会中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失。青年一代的教育和培养将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外活动来完成,参与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将成为受教育的过程。

- 强调“自发教育”的重要性,反对系统地学习科学基础知识,提议废除教学大纲、教科书和班级授课制,按照设计教学法的要求组织学习,强调学生应该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学习。

- 贬低教师的作用,倡导学生向工人、农民以及各类专家学习。

理论背景

学校消亡论是苏联1918年提出的“学校公社”理念、1923年的《单元教学大纲》以及1927年之后的《单元设计教学大纲》在理论上的一次发展,同时也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苏联传播的结果。

批判与发展

在学校消亡论被联共(布)中央在1931至1933年间对学校工作的决议中进行了批判的同时,西方也出现了类似的理论。20世纪50至6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了“非学校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伊利奇的观点。他认为,现代社会对于消费的无止境追求导致了现代文明面临的危机,而现有的学校体系由于助长了消费社会的发展,加剧了这种非人性化的趋势。因此,他主张建立学习资源设施和设备网络、技能人员交流网络、选择学习伙伴的网络以及教育专家网络,以此取代当前的学校体制。伊利奇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通过劳动和实际需求相结合的方式,自主地进行学习。

参考资料

如何评价“学校消亡论”?.知乎.2024-11-21

“学校消亡论”评析.豆丁网.2024-11-21

“学校消亡论”评析.道客巴巴.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