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簸箕粄

簸箕粄

簸箕板,又名“笼床粄”,是客家人的传统食品,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它发源于闽西客家地区的武平县长汀县上杭县一带。簸箕粄的名字来源于旧时将米浆均匀摊在簸箕中蒸熟后包馅的工艺。它存在于龙岩市、粤西和赣州市一带,尤其是闽西的西南一带特别流行。虽然簸箕粄的样子有些像广州肠粉或梅州捆粄,但其工艺和用料上并不相同。簸箕粄也被称为“笼床粄”,是客家人的传统食品。

制作工具

簸箕粄的制作工具经历了从旧时的磨盘、簸箕、大铁锅到现在的磨浆机、矩形铝盘和蒸笼的演变。

美食做法

簸箕粄制作过程包括将大米浸泡后磨成米浆,舀入直径约三十公分的圆形簸箕内,左右摇动使米浆均匀,再入锅用猛火蒸。约五分钟后将蒸熟的薄薄一层米浆揭下,把炒熟的碎肉、蔬菜、虾米、香菇等馅放入,卷成筒状。簸箕粄细嫩可口,多食不腻。

簸箕粄外形纤巧柔软,口感细滑爽口、醇香扑鼻、酥软筋道、肥而不腻,制作简捷迅速,食用方便快速。

食用指南

簸箕粄制作完成之后其实就可以享用了。但是一般食用之前,爱吃香的客家人还会在簸箕粄上淋上一层葱油——过了一遍油锅的葱末,这是其他菜品所没有的一种独特吃法。有人曾经用酱油代替之,结果大大降低了其美味程度。在每家卖簸箕粄的小店中,店家还会准备免费的萝卜骨头汤或者紫菜蛋花汤或者稀粥,还有有一些特色的汤点。早餐一盘簸箕粄外加一碗热腾腾的清汤,已成为当地大部分人的早餐首选。

地方特色

有游记记载:

“与粤赣两省接壤的闽西武平县,县城很小,才3万多人。在宁静古老的小街上发现这个城里,卖簸箕板的小吃店竟有100多家。如按人口计算,每300多武平城关人就拥有一家卖簸箕粄的小吃店。

在闽西连城县县,连城人把簸箕粄叫‘捆粄’,说是连城的名小吃;到上杭县县,上杭人把簸箕粄叫‘卷筒米’,也说是上杭的名小吃。但当我说要去武平吃簸箕,两地的朋友们便都不言语了,足见武平的簸箕粄是多么地受推崇。

同许多地方一样,武平的簸箕粄大多只开早市做早点供应,过了上午10点便收市了。正因为武平有那么多家卖簸箕粄的小店,营业时间又集中限时,于是,在清晨,人们便成群结队地赶去围住那热气腾腾的小店,或堂吃、或买回家去当早点。于是,便以小店为中心,组成了一道武平县特有的晨景,这大概是宁静的小城最为热闹的一刻,别具一种古朴的风情。”

在如今的武平人心中,簸箕粄的分量也许已远远重于闽西八大干——武平猪胆干了,在外的游子回到家乡后,下车第一件事便是买上簸箕粄一解心中之痒。

武平的客家人在逢年过节或粮食丰收抑或是有亲朋好友光临时都会做簸箕粄,表现出了客家人的感恩之情与好客之俗。

由来和意义

簸箕粄的由来与客家人的感恩之情与好客之俗有关。传说中,一位中年汉子离别家人外出学艺,三年多来杳无音信。中秋节的前一天,汉子突然回到家来,一家人欣喜若狂,邻里乡亲闻讯纷纷前来祝贺。晚上,妻子向丈夫叙说了三年多来多亏从乡亲的帮助,才得以维持生活的情形。汉子听了感动不已。为酬谢乡亲们,他和妻子商量,决定第二天中秋节两人同心合力制作一种食品报答大家。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汉子就起床,操起柴刀径直向屋后的山上走去,不一会儿找回一根碗口粗的孟宗竹,劈开后剖成一片片的竹篾,用竹篾编织了一个圆圆的竹匾――簸箕。妻子坐在旁边一边看一边琢磨:怎样用丈夫制作的工具制作食品呢?看到丈夫做成的这个形如满月的东西,她想出了好办法。于是,赶紧将自己亲手种出的白花花的大米放进石砵捣碎,然后将碎米粉稀释成米浆,接着用小勺把米浆均匀地舀到簸箕里,再放入锅中,蒸至锅中的水开后,揭盖取出簸箕,趁热将簸箕上的“米浆”剥下。已熟的米浆又白又薄又柔软,像一轮圆月,再包上煮熟的配料,卷起来如玉带一般,她就随口取名为“带子粄”。众乡亲吃着夫妻俩一起制作的新奇食品,个个喜笑颜开,赞不绝口,还有乡亲吃了簸箕粄后不久就生了儿子。乡亲们请他们介绍这种食品的制作方法,夫妻俩毫无保留地告诉了大家,全村的妇女很快学会了制作。后来人们觉得“带子粄”不够妥帖,经过商定就改为“簸箕粄”。从此以后,每年的中秋节,不论粮多粮少,村里人总要蒸制簸箕粄来尝尝。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今,吃这种簸箕粄的人越来越多,称赞簸箕粄声音也越传越广,从此成了客家有名的风味小吃。

参考资料

味在八闽 | 龙岩长汀:客家簸箕粄.搜狐.2024-03-09

客家特色小吃“簸箕粄”.搜狐网.2024-03-09

【闽山闽水物华新】在福建吃早餐,有多少种秘诀?.网易.2024-08-23

簸箕粄.梅州市人民政府.2024-08-23

进入投票阶段!武平参赛美食能排第几你说了算!快来打call~.网易.2024-08-23

簸箕粄.簸箕网.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