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佛教史稿
《隋唐佛教史稿》是201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汤用彤。
内容简介
《隋唐佛教史稿》是汤用彤先生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授课讲义,70年代经汤一介先生整理后,由中华书局在80年代初出版,本次排印又经汤一介先生重新刊定。全书详细叙述了隋唐佛教势力之消长、佛经传译之情形、佛教义理之撰述、宗派之发展以及佛法之传布等。作者认为,“佛教人华,约在西汉末,势力始盛在东晋初……自晋以后,南北佛学风格,确有殊异,亦系在陈隋之际,始相综合,因而其后我国佛教势力乃达极度。隋唐佛教,因或可称为极盛时期也”。这一时期的发展反映了佛教由一种外来宗教转变为中国佛教的文化成果。
作者简介
汤用彤(1893—1964),字锡予,中国著名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著名学者。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会通中西、接通华梵、博古通今的国学大师之一。汤先生通晓梵语、巴利语等多种语言,熟悉中国哲学、印度哲学、西方哲学,毕生致力于中国佛教史、魏晋玄学和印度哲学的研究。生前出版的著作包括:《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汤用彤学术论文集》(包括“魏晋玄学论稿”、“往日杂稿”、“康复札记”)、《印度哲学史略》等。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隋唐佛教势力之消长
第一节 隋朝
第三节 唐三藏
第四节 永徽至元和间(650-806)
第六节 会昌法难
第七节 隋唐之僧伽
第二章 隋唐传译之情形
第一节 传译之人物
第二节 西行求法之运动
第三节 翻译之情形
第三章 隋唐佛教撰述
第一节 注疏
第二节 论著
第三节 集
第四节 史地编著
第五节 目录
第四章 隋唐之宗派
第一节 三论宗
第二节 天台宗
第三节 法相宗
第四节 华严宗
第五节 戒律
第六节 禅宗
第七节 净土宗
第八节 真言宗
第九节 三阶教
第十节 综论各宗
第五章 隋唐佛教之传布
附录一 隋唐佛教大事年表
附录二 五代十国宋元明佛教事略
第一节 本期佛教之势力
第二节 本期朝廷对于佛教之法令
附录三 隋唐佛学之特点——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讲演
《隋唐佛教史稿》整理说明
文摘
佛书翻译首称唐朝,其翻译之所以佳胜约有四因:一人才之优美;二原本之完备;三译场组织之精密;四翻译律例之进步。今略分述如下。
(一)所谓人才优于前代者,东晋道安,擅文辞,长理论,而译梵则须假手胡人;姚秦罗什,通胡梵,善教理,而译华则必取助钗、肇。隋朝以后,凡译经大师,类华梵俱精,义学佳妙,若彦琮,若玄奘,若义净,若不空,非听言揣义,故著笔时无牵就,不模糊,名词确立,遵为永式,文言晓畅,较可研读。夫隋唐译事,彦琮之开其先导,玄奘之广弘大乘,义净之专重律藏,不空之盛传密典,此四人者三为华人,一属外族,其文字教理之预备,均非前人所可企及也。
(二)所谓原本完备于前代者,如初二期翻译,每多口授,传者意有出入,所译自不精当。稍后有本,且出梵本,则多取自西域。隋阁那崛多谓金玉国东南有遮拘迦国,王宫藏大般若、大集、华严三部大经。其东南山中,复藏大集、宝积、楞伽、华严等十二部大经,各十万颂。国法防护甚严,惟许大乘学僧入境传习。①即此可知西域传大乘经本,偏于保守,历久相承,于经文鲜损益也。而在印度本土则不然,各家造论释经,各有相承之本。如龙树释《十地经》与世亲所释多不相同;又其释大品经(即《智度论》)亦与西域所传有异。鸠摩罗什大师翻之,尝依论本加以改订,可知此中之消息矣。经文既因传承派别有异,故前后学说改易,所传又有歧本,经本如此,论更可知。以是西域传本与梵本常不同,而印土传本前后又常互异也。隋唐中所译原本,多系华人自西方携来,既合印土之需要,又直接原本,如玄奘所出不仅丰备,而又不经西域之媒介致有失真,此唐译之所以可贵也。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