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丰民
郭丰民,男,出生于1930年5月广东潮阳人。同济大学肄业。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驻瑞士大使馆随员、外交部西欧司副科长、国际问题研究所三室副主任、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外交部西欧司司长、驻德国大使。
简介
郭丰民,祖籍广东省潮阳县。1930年5月生于上海市,出身于一个败落的商人家庭。出生后不久即随父母到原籍--潮阳铜钵盂居住。
人生经历
四五岁时离开潮阳区,再次来到上海。
1942年在上海光华大学附属小学毕业,曾先后在圣芳济中学、上海市大同中学念书,后进入了德国人在上海创办的华德中学。
1945年抗战胜利后,华德中学被同济大学接收,作为其附属中学。郭在同济附中毕业后,进入了同济大学法学院。
抗日战争胜利后,郭丰民在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参加了地下党领导的助学救济工作,以后又参加"反饥饿、反内战"运动觉悟逐步提高,终于在1948年2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1948年底,郭的组织关系从基督教青年会转到了同济大学。
1950年被调进外交部,并随即被派去我国驻瑞士使馆工作。从1950年到1960年底,他在瑞士工作了十年。
1960年他被调回国,并被下放到涿州市农村劳动了一年。
1962年,郭被分配到外交部西欧司工作。1966年春被派去江苏声南通参加"四清"。年底回外交部后,继续在西欧司工作,但不久就靠边站了。1969年被送去湖南省"五七"干校。他在"五七"干校劳动了大约四年。如果把他参加革命后,历次下放和去农村劳动的时间累积计算,他总共在农村度过了六年多的时光。他常说这也有好处。在湖南"五七"干校期间,他把《反杜林论》反复阅读了好几遍,还读了列宁关于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逻辑学的笔记等著作,得益匪浅。尼克松第一次访问北京市后,外交部决定重建在"文化大革命"中停办了的国际问题研究所。
1973年郭被调回北京,接着在研究所工作达十年之久。曾先后担任西欧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79年评定学术职称时,被评为研究员。
1981年郭被任命为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两年后,1983年,外交部决定调他回本部工作,任西欧司司长。1985年又被任命为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使。
1988年,郭回国任外交部港澳办公室主任。于1990年3月被派往香港特别行政区,出任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中方首席代表,和联络小组中方成员在一起,为促进香港的繁荣稳定和政权的顺利交接做了大量工作。
1994年10月24日,郭在香港中华总商会为他举行的饯别宴会上发表了演讲,回顾了他在联合联络小组的工作。他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态度阐明了中国政府遵守协议、增进香港繁荣稳定、保证政权顺利交接、维护香港居民长期利益的原则立场。这一演讲在香港各界引起了广泛好评。不同政治倾向的报纸都详细报道这一演讲,不少报刊还予以全文刊登。
郭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工作了四年多。他的外交风度和才能,获得香港不少人士欣赏。他于1994年11月离香港回北京市后退休,但没有完全脱离香港事务。他继续担任外交部港澳事务办公室顾问,并且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他出席了午夜在香港举行的政权交接仪式。他说,能够亲身参与洗雪百年民族耻辱的世纪盛典,这对一名中国外交官来说,是最大不过的荣幸。
参考资料
郭丰民 简历 - 名人简历.名人简历.2020-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