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
《吸血鬼》是一部由约翰·威廉·波里杜利于1819年创作的散文式短篇小说,被认为是浪漫主义奇幻先驱。这部作品是在波里杜利、玛丽·雪莱、乔治·拜伦和珀西·雪莱之间的一个比赛中创作的,同样的比赛还产生了小说《弗兰肯斯坦》。主角吸血鬼是依据拜伦勋爵为原型创作的。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奇幻小说中浪漫吸血鬼流派的先驱,被描述为“第一部成功融合了诸多元素而使其臻于一个成熟文学流派”的短篇小说。
取材来源
“吸血鬼”一词首次出现是在1732年。当年三月的《伦敦日报》刊载了一件发生在匈牙利的怪事:一位名叫阿诺德·保罗(Arnold Paul)的雇佣兵死后变成吸血鬼害人,当人们从墓中掘出他的尸体后,发现尸体仍很新鲜,完全没有腐烂的迹象,他的七窍中却流出纯净鲜红的血液,与传说中的吸血鬼一样。
1745年,三位英国绅士在报刊发表了一篇欧洲游记,把德国民间的吸血鬼传闻介绍给英国读者。游记写道,“这些吸血鬼被认为是死人的尸体,在晚上走出坟墓,吸许多活人的血,以至于把他们杀死“。
出版历史
《吸血鬼》于1819年4月1日由亨利·科尔本在《新月刊》上首次发表,作者被错误地归属为“乔治·拜伦的故事”。作品的主角“鲁思文勋爵”的名字加剧了这种假设,因为这个名字最初是在卡罗琳·兰姆的小说《格伦阿文》(同一出版商)中使用的,其中一个类似拜伦的人物被命名为克拉伦斯·德·鲁思文,格伦阿文伯爵。尽管拜伦和波利多里多次否认,但作者身份经常不明确。
在随后的1819年5月1日的一期中,波利多里写了一封给编辑的信,解释说“尽管基础显然是拜伦勋爵的,但它的发展是我的”。
内容情节
《吸血鬼》所讲述的故事始于19世纪初,一位名为鲁思文的举止怪异的英国贵族活跃于伦敦上流社会。青年奥布雷对鲁思文产生了浓重的好奇心,和他一起外出旅游。二人在罗马因为兴趣不合而分手,奥布雷一个人去了雅典,在那里结识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后者却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死于吸血鬼的袭击,奥布雷也因此一病不起。随后鲁思文勋爵来到雅典照顾奥布雷,待病好后二人再次结伴同行。二人途中遭遇强盗,鲁思文身受重伤,临死前让奥布雷立誓隐瞒自己的死讯。随后奥布雷返回伦敦,得知妹妹已有了婚约,而她的未婚夫正是那已死的鲁斯文勋爵。然而吸血鬼的故事逐渐被人淡忘,直到19世纪初才卷土重来。
角色介绍
鲁思文勋爵:一个温文尔雅的英国贵族,吸血鬼。
奥布雷:一个富有的年轻绅士,孤儿。
伊安西:奥布雷在与鲁思文勋爵旅行时遇到的美丽的希腊女人。
奥布雷的妹妹:与马斯登伯爵订婚。
马斯登伯爵:也是鲁思文勋爵。
作者简介
约翰・威廉・波利多里生于1795年,是一位英国作家兼外科医生,被誉为吸血鬼类虚构小说的开山鼻祖。波利多里当过乔治·拜伦的私人医生,耳濡目染,文学修养自然不俗。他于1819年发表短篇小说《吸血鬼》,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他笔下的吸血鬼和玛丽・珀西·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并称英国哥特小说的两大标志性鬼怪。
作品影响
作品评价
“无论波利多里是否出于对拜伦的怨恨而写了《吸血鬼》,无论他是否有一定程度的剽窃行为,或者他是否甚至打算出版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激发了吸血鬼小说传统的一系列形象,现在已经有两个多世纪的历史。不管是神秘的场合还是未披露的动机或意图,波利多里的《吸血鬼》必须根据它对吸血鬼小说的塑造来评判,它给了吸血鬼小说一个真正的开始,它捕捉了维多利亚时期,就像吸血鬼恐慌捕捉了启蒙时期一样,以及它在二十一世纪初期的早期几十年里仍然保持着兴趣。约翰·威廉·波利多里释放了吸血鬼的形象,以其贵族和特权、修辞强大和诱人、性欲强和腐败,以及无论如何都狡猾和难以捉摸的力量。”——扬·恰佩克
电影改编
大不列颠岛影业(Britannia Pictures)在2016年公布了将《吸血鬼》改编成电影的计划,于2018年开始制作,将会在英国、意大利和希腊为电影取景。电影已于2018年10月上映。
戏剧改编
1988年,美国剧作家蒂姆·凯利(Tim Kelly)创作了《吸血鬼》的客厅改编舞台剧,在社区剧院和高中戏剧俱乐部中很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