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叶纯之

叶纯之

叶纯之同志生于1926年1月17日,籍贯南雄市县。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上海音乐家协会理事、上海美学学会会员、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香港音乐专科学校校长、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离休干部。叶纯之同志于1997年9月14日逝世,终年72岁。

人物生平

1926年1月出生。从1935年9月起就在上海接受小学、中学教育。曾在南洋中学学习。

1943年春至1947年春在政治保卫学校学习。

从1949年8月开始又以其音乐特长在多家电影、唱片公司从事编辑、创作等方面的工作。

1954至1958年在上海有关部门学习。

1958至1974年先后被下放到上海七一人民公社和色织三厂等基层单位劳动。

1974年8月起任上海石化总厂研究院外文翻译。

1977年,重新开始音乐创作。为话剧《彼岸》《灰姑娘》《勿忘我》《贵人迷》等十余部话剧作曲。

1979年5月,调入上海音乐学院,创作了包括舞剧、协奏曲等几乎所有体裁的音乐作品,并为李翰祥执导的影片《垂帘听政》配乐。他参与创建上海音乐学院的音乐美学教研室,担任主任,并写了《音乐美学导论》,这是国内第一部音乐美学专著。

1981年7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87年,第二次来到香港特别行政区,担任香港音乐专科学校校长。

1991年2月离休。

1997年9月14日,因患胰脏癌医治无效,在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不幸逝世,终年72岁。

工作经历

作为一位作曲家,他的创作非常广泛,几乎涉及音乐所有体裁,据现有的乐谱及相关文献初步统计,包括交响乐(1 部)、歌剧(1 部)、室内乐(1 首)、各类型声乐(19 首,独唱、重唱、合唱)、民俗音乐及乐队(5 部)、舞剧(4 部)、话剧配乐(8 部)、戏曲音乐(1 部)、音乐剧专业(1 部)、电影音乐( 配乐、制作100 多部)、大型团体操音乐(1 部)、电视剧配乐及插曲等等。

作为音乐教育家叶纯之同志早就有在香港音乐院、中华圣乐院执教的经历和业绩。1979年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工作后参与创建了音乐美学教研室。同时他还包揽了作曲系、音乐学系研究生的和声、对位、配器、作曲等共同课。1991年往来沪港两地后曾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多所音乐、艺术院校任教。1992年叶纯之被推举并委任为香港音乐专科学校校长。同时香港演艺学院又聘他在该院作曲系担任教职。

作为音乐理论家,他写出了《“三论”对音乐的 启示》、《音乐美学二十讲》、《话剧音乐中的若干音乐美学问题》、《关于音乐及歌曲的评价》等一系列音乐论文。

个人作品

原创音乐有垂帘听政 (1983)、火烧圆明园 (1983)。

为海外寻夫 (1950)、大雷雨 (1954)配音。

为海外寻夫 (1950)、南海渔歌 (1950)、复活的玫瑰 (1957)、青春颂 (1953)、玫瑰玫瑰我爱你 (1954)、春回人间 (1954)、郑成功 (1954)作曲。

为断肠风月 (1956)作词。

为羊城恨史 (1951)、冬去春来 (1950)、淑女图 (1952)、近水楼台 (1952)、计

妇人心 (1952)、江湖儿女 (1952)、王魁与桂英 (1952)、南海渔歌 (1950)、一板之隔 (1952)、误佳期 (1951)、花姑娘 (1951)、父与子 (1954)、嫦娥(1954)、传统 (1955)、小星泪 (1954)、碧云天 (1953)、百宝图 (1953)、苦海明灯 (1953)、再生花 (1953)、青春颂 (1953)、翠翠 (1953)、危楼春晓 (1953)、荡妇情痴 (1953)、大地 (1954)、女儿心 (1954)、海角芳魂 (1954)、再春花 (1954)进行音乐设计。

叶纯之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多篇乐评。有:《刘庄与郭文景的新作》(《新晚报》1987.6.5) 、《现代音乐语言国际化?》(《新晚报》1 986.6.27) 、《交流与思考——中国现代音乐定将走向世界乐坛》 (《新晚报》1986.7.4) 、《刘庄与(黄河)钢琴协奏曲》(1986.6.1出处未知) 、《现代与非现代音乐之我见》(1 986.7.25出处未知) 、《曲目选择失当的商榷——“宏光国乐团”演出听后》 (1986.8.15出处未知) 、《“英宫恨”江桦与朱苔丽》(《华侨日报》1987.7.28) 、《王立平与(大海,我的故乡)》(1986.8.29) 、《第一届中国现代作曲家音乐节带给我们什么启示?》(《人民音乐》1986年第9期)。

著作《音乐美学导论》及译著《结构听觉——音乐中调性的贯串性》、《20世纪和 声研究》(上下册)、《20世纪作曲技术》。

参考资料

..2024-08-21

..2024-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