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腹黑啄木鸟
白腹黑啄木鸟(黑枕黄鹂普通亚种:Dryocopus javensis),又称大黑啄木鸟,是一种中型鸟类,属于啄木鸟科的黑啄木鸟属。
白腹黑啄木鸟体长约为43-46厘米,是亚洲啄木鸟中体型最大的之一,仅次于大斑啄木鸟和黑啄木鸟。头顶有一长长的红色羽冠,颚纹也是红色,其余部分的头、颈、胸和上体都是黑色,腰部和腹部为白色。在飞翔时,可以明显看到它的白色腋羽和翅下覆羽。雌鸟的头顶是黑色的,没有红色的颚纹。白腹黑啄木鸟主要栖息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以及常绿和落叶阔叶林中,经常在高大乔木的中部和上部活动和觅食。它们的主要食物是蚁类和昆虫,也会吃少量的植物果实和种子。
白腹黑啄木鸟有14个亚种,许多岛屿上的亚种都处于濒危状态,有些已经灭绝。不同种群在白色的分布和程度上有所不同。它们的敲击声和叫声比较响亮,超过了较小的啄木鸟。白腹黑啄木鸟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历史起源
物种演化角度
啄木鸟科鸟类有着较为悠久的进化历史。从整个生物演化的进程来看,鸟类是从远古的爬行纲进化而来。扭颈鸟鸟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适应啄木取食行为的独特身体结构和生理特征,如坚硬且尖锐的喙、强有力的颈部肌肉、特殊的脚趾结构等,以便在树干上进行啄木活动。白腹黑啄木鸟作为啄木鸟科的一员,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位。其独特的黑白红配色的羽毛特征、专门以蚁类和昆虫为食且偶尔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的食性等,都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演化而来。
地质和栖息地方面
在过去的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的气候和地形不断发生变化,森林的分布范围和类型也随之改变。白腹黑啄木鸟主要栖息于海拔 2000 米以下的山地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常绿及落叶阔叶林中。在历史上,这些森林生态系统的变化可能影响了白腹黑啄木鸟的分布和种群数量。例如,在某些时期,森林面积的扩大可能为其提供了更广阔的栖息地,促进了种群的发展;而在森林遭到破坏或气候变化导致森林退化的时期,其生存可能受到威胁,种群数量可能减少。
物种分化角度
在啄木鸟科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不同的物种分化。白腹黑啄木鸟所属的黑啄木鸟属与其他啄木鸟属的物种在形态、生态习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物种分化可能是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生态环境的差异以及遗传变异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白腹黑啄木鸟逐渐形成了独立的物种,具有独特的基因组成和生物学特征。
分类情况
外形特征
外型
白腹黑啄木鸟是啄木鸟科、黑啄木鸟属的,属于中型的鸟类,体长约为46厘米。前额、头顶、枕部为红色,头顶和枕部的羽毛伸长,形成一个长长的红色羽冠,颚纹也是红色,其余头、颈、胸和上体均为黑色,腰部和腹部白色,背、肩和翅上覆羽具还有铜绿色的光泽,颏、喉、前颈和颈侧具有白色的条纹,飞翔时白色的腋羽和翅下覆羽也明显可见。雌鸟与雄鸟的羽色相似,但头顶不是红色,而是黑色,也没有红色的颚纹。白腹黑啄木鸟雌鸟和雄鸟相似,但头顶和颚纹不为红色,和体羽一样同为黑色。其余似雄鸟。
白腹黑啄木鸟虹膜黄白色到亮黄色,嘴暗铅色,尖端几为黑色,基部较淡,为石板灰色。脚和趾暗铅色,有时缀有蓝色。大小量度:体长460mm;嘴峰44-59mm;翅198-230mm;尾120-168mm;跗踱31-34mm;体重:徐煜峰350g不等。
鸣声
白腹黑啄木鸟科的鸣叫声是典型啄木鸟的高亢顺滑的中长“you”声。
分布范围
白腹黑啄木鸟在我国分布于四川省西南部、云南省西部等山地,在国外还分布于韩国、印度、缅甸、泰国、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地。主要栖息于海拔1525—3050米以下的山地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等森林之中,有时也出现于山脚林缘、次生林,甚至农田里,常单独活动或成对活动,偶尔也能见到小的群体,多在高大乔木的中、上部活动和觅食。
栖息环境
白腹黑啄木鸟在中国主要栖息于山地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常绿及落叶阔叶林中,多在高大乔木的中、上部活动和觅食,主要以蚁类和昆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白腹黑啄木鸟有时也出现于山脚和林缘次生林。它们偏好在大型枯死树上筑巢,通常在河流旁边的开阔森林中。
生活习性
白腹黑啄木鸟常单独活动或成对活动,偶尔也能见到小的群体,多在高大乔木的中、上部活动和觅食。它们的翅膀短而钝,既不适于快飞,也不适于远飞,只在空中作波浪式的滑行,由这片树林飞向另一片树林。尾呈楔尾状,羽轴粗硬坚挺,有12枚尾羽,外侧一对甚小,中央1—3对尾羽羽端呈叉形,扭颈鸟时有支撑身体的作用。脚短,粗壮而有力,趾为对趾形,前后各有两趾,爪尖锐,适于攀缘和抓持树干,在取食的时候可以直上直下或向两侧呈螺旋状沿树干攀缘,也能双脚一跳一跳地进退。
白腹黑啄木鸟主要以蚁类和昆虫为食,食物有鞘翅目、鳞翅目、尺蛾科美国白灯蛾、螽斯科、剑角蝗科、夜蛾科幼虫、枯叶蛾科幼虫、斑蛾科幼虫、蝶类幼虫、毛虫、蟋蟀科、螳螂等昆虫,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
繁殖方式
白腹啄木鸟的繁殖期为4—6月,营巢于树洞中,洞巢多选择在高大的死树和枯立木上,而不在活的树木上凿洞。每个洞巢都是由雄鸟和雌鸟自己啄成,洞口距地高度多在4—15米。有趣的是,它们用过的洞巢,第二年就不会再用了,有时它还在一年里凿上许多个洞,这样就为也在洞中筑巢,又不会自己凿洞的椋鸟科、大山雀、红尾鸲、麻雀等森林食虫鸟类提供了条件,为这些保护森林的鸟类大军的繁衍生息做出了贡献。白腹啄木鸟每窝产卵2—4枚。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早成雏为晚成性,而在育雏期间,也正是它们大量消灭害虫的时候。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白腹黑啄木鸟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白腹黑啄木鸟已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Ⅰ。
白腹黑啄木鸟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部、农业部1989年1月14日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级保护动物。
白腹黑啄木鸟已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EN)。
列入中原地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种群现状
白腹黑啄木鸟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因此被评价为无危物种。
白腹黑啄木鸟在中国种群数量稀少。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白腹黑啄木鸟.湿地保护.2024-09-18
白腹黑啄木鸟 Dryocopus javensis.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4-09-18
Dryocopus javensis.The IUCN Red List .2024-09-18
身体上黑下白的啄木鸟——白腹黑啄木鸟.生态中国网.2024-09-18
迪庆百鸟集 | 白腹黑啄木鸟.云南网.2024-09-18
白腹黑啄木鸟.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2024-09-18
白腹黑啄木鸟.中国野鸟图库.2024-09-18
迪庆百鸟集 | 白腹黑啄木鸟.云南网.2024-09-18
中国一二级保护鸟类动物名单.天津北大港湿地.2024-09-18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中国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2024-09-18
美好生活在云南|无量山拍摄到白腹黑啄木鸟育儿影像.云南网.2024-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