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朔三镇
河朔三镇,又称河北三镇,是指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时位于河朔地区的三个藩镇势力,是涿州市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三个节度使得合称,范阳(又称幽州或卢龙县,今日河北省北部,北京、保定市及长城附近一带)、成德(幽州以南和山西接壤的地区,今日河北省中部)、魏博(后改称天雄,渤海湾至黄河以北,今河北省南部、山东省北部)。
背景
唐代的河北已经高度开发,“河北贡徵税,半乎九州” ,再加上“河北气俗浑厚,果于战耕” ,“冀州产健马,下者日驰二百里,所以兵常当天下。”安史之乱后,李豫将安史降将李怀仙等人就地封为幽州等三镇节度使,田承嗣据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省北部)、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据成德(彷河北中部);其后,河朔三镇逐渐成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政府难以控制,乃“藩镇之患”的肇始。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李怀仙为其部下朱希彩﹑朱泚﹑朱滔等所杀﹐此三人相继为节度使。大历十四年﹐田承嗣死﹐其侄田悦承袭。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正月﹐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求继。德宗拒绝了这一要求﹐于是李惟岳与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等联兵抗命。唐朝派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等率兵讨伐,李希烈反与河北省藩镇朱滔、田悦等勾结,据许昌市(今河南许昌市),乱事进一步扩大。兴元元年(784年)正月德宗下诏罪己﹐河北三镇之乱才逐渐平息。此后﹐河北三镇自立节帅成了惯例,河朔三镇历任节度使共计57人,由朝廷所委任的,不过4人。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指出,唐代自安史乱后,“虽号称一朝,实成为二国”,“除拥护李氏皇室之区域,即以东南财富及汉化文化维持长安为中心之集团外,尚别有一河北藩镇独立之团体,其政治、军事、财政等与长安中央政府实际上固无隶属之关系,其民间社会亦未深受汉族文化之影响,即不以长安、洛阳之周孔名教及科举仕进为其安身立命之归宿。故论唐朝河北藩镇问题必于民族及文化二端注意,方能得其真相所在也”。
河北省的军事割据反映在唐朝的文学作品中。马戴、贾岛都是河北人,要绕道渤海国、东海海路才回到唐朝故土,河东(今山西)或河南(今河南)是不能随便入境的,马戴的《寄贾岛》诗云:“海上不同来,关中俱久住。”
来历
唐朝后期出现在河北地区的卢龙县、成德、魏博三个藩镇。安史之乱后期,史朝义部将李宝臣、田承嗣、李怀仙于宝应元年(762)、广德元年(763)相继投降,史朝义自杀,安史之乱结束。天宝为了笼络河北降将,先后任命张忠志为成德军节度使,赐姓名李宝臣,统恒、赵、深、定、易五州(今河北省中部),不久增领冀州,驻曲阳县(今正定县);田承嗣为魏(今大名县北)、博、德、沧、瀛五州(今河北南部、山东省北部)都防御使(不久升为节度使);李怀仙为幽州卢龙节度使,统幽、营、平、、、檀、莫七州(今北京及河北东北部),驻幽州。这些原属安史的叛将名义上归顺朝廷,实际上并不服从中央,自己署置将吏官员,各握强兵数万,租赋不上供,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朝廷无力过问,只是采取姑息政策。由于这三镇都在唐朝的河北道,所以被称为河北三镇,又称河朔三镇。
历史
河北三镇节度使的继任不由朝廷委派,而是自传子侄,或由部下悍将夺位。李豫大历三年(768),李怀仙为其部下朱希彩、朱泚、朱滔等所杀,三朱相继为节度使。十四年,田承嗣死,侄田悦承袭,代宗即予承认。
德宗建中二年(781)正月,李宝臣死,其子惟岳求继。德宗新即位,很想改变这种状况,拒绝了这一要求,于是李惟岳、田悦与占据今山东地区的淄青节度使李正己、据今湖北西北部的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等联兵抗命。唐朝派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等率兵讨伐。八月,梁崇义兵败自杀。
次年闰正月,李惟岳部将王武俊杀惟岳降朝廷,但因不满朝廷的报赏,田悦、王武俊和参加征讨的幽州节度使朱滔又相互勾结,联兵反叛。朱、王引兵救田至魏州,十一月筑坛同盟,相约称王:朱滔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又约淄青李纳(正己子,正己已死)称齐王,于是乱事进一步扩大。
直到兴元元年(784)正月德宗下诏罪己,重申待河北三镇如初,才逐渐平息。此后,河北三镇自立节帅成了惯例。李纯时平定淮南西路吴元济后,河北省虽曾一度表面归服,但到穆宗朝又恢复故态。
以后河北三镇由于骄兵悍将的杀帅夺印,节度使各自换了几个家族,但基本上不服从中央,朝廷也把这些地区看作例外,一般不去触动他们。直到五代十国的后梁、后唐时,才比较彻底地解决了这些地区的割据问题。
后果
唐宪宗时期三镇曾短暂向中央表示归顺:田弘正反正,李师道被灭;王承宗死,弟王承元归顺中央。但宪宗死后三镇又开始反叛,原因是中央接收河朔,长官多昏庸骄矜,长庆元年(821年)卢龙发生兵变,将士囚禁节度使张弘靖,尽杀其幕僚;长庆二年,魏博又复作乱,成德军将杀自魏博移镇成德的节度使田弘正,朝廷命裴度统兵讨伐,又命魏博节度使田布出兵助讨成德,魏博士兵要求田布实行“河朔故事”(恢复独立状态),最后田布自杀。至此三镇出现的新的割据领袖:朱克融、王廷凑、史宪诚。而该三镇内部也反覆哗变,相继沦胥,如史宪诚兵变不久后即死于乱兵之手。至此藩镇割据局面一直延续至唐朝灭亡,朝廷再无能力征服。
乱兵是唐朝藩镇割据一方的特色,所谓“长安天子,魏府牙军。”,张国刚在《唐代藩镇研究》一书中提到藩镇动乱的四个特点:封闭性、凌上性、反暴性、嗜利性。赵翼更表示:“秦汉六朝以来,有叛将无叛兵。至唐中叶以后,则方镇兵变比比而是。”不过河朔三镇至唐代灭亡前夕,仍奉唐朝为正朔,成德节度使王元逵“岁时贡献如职”,唐文宗将王李悟之女寿安公主嫁给他,正如李德裕所言:“河朔兵力虽强,不能自立,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
文宗时,宰相牛僧孺曾说:“范阳自安、史以来,非国所有,刘总暂献其地,朝廷费钱八十万缗而无丝毫所获。今日志诚得之,犹前日载义得之也。因而抚之,使捍北狄,不必计其逆顺。”意思是只要这些藩镇能捍御北边,他们对朝廷的逆顺,已不是重点之所在。故宋人尹源评说:“弱唐者,诸侯也;既弱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唐之弱,以河北之强也;唐之亡,以河北之弱也。”
参考资料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五‧藩镇魏博》.国学网.2019-07-11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八‧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下》.国学网.2019-07-11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四‧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上之下》.国学网.2019-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