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由治印高手张丞镌刻,属国家一级文物,展陈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这枚新中国成立时刊铸的中央人民政府印信,边长9厘米,印体厚2.5厘米,印柄长10.9厘米,上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几个大字;印章为方形,材质为铜质,印文为阳文、宋体,印章背面刻有阴文“印名”“时间”“序号”,分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一日”“第一号”。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按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国务院为最高国家权力执行机关。至此,开国大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全部上缴国务院封存。
1955年1月27日,国务院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国家机关印章的规定》,明确了“国家机关印章为圆形”。调整后的国家机关印章承载的信息更为丰富,构成了更加合理美观的印章构图,也更适用于国际互认。
历史沿革
随着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筹建新中国的任务提到中共中央的议事日程。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正式成立。筹备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周恩来委托陈叔通副主任办理国印之事,齐燕铭副秘书长负责具体工作。思忖再三,齐燕铭决定先前往琉璃厂。那里有很多中国顶尖的治印名家。
1949年8月19日,“政府印铸问题座谈会”在北京饭店举行,张樾丞等14人出席。会议制定了新中国政府印信的“型式”“字体”“质料”“字文”等印铸问题,同时修正通过“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印铸局组织条例”。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以合乎法律规定的形式确定下来,国印印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也随之被最终正式确定。
在众多治印名家中,张樾丞最精于刻铜技艺。齐燕铭将人选情况上报中央后,重任落在了张樾丞肩上。为了刻治好国印,精于刻铜艺术并篆刻技艺卓绝的张樾丞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翻资料,找印谱,画出了隶、宋、汉篆、秦篆4种字体的印样。随后张樾丞将印样交给齐燕铭。齐燕铭立即将印样呈送中央领导审阅。为了让群众都能看得懂,毛泽东最终选定了宋体字的印样。
镌刻国印有极严格的特殊规矩,刻治完成后不允许打样留底。交付前,四角都要高出一点,不能是平的。待国印正式启用前再磨平,名曰“启封”。1949年10月31日,国印正式镌刻完成并上交启用。据考证,关于颁发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铜质印信壹颗的“中央人民政府令”(1949年10月31日9时签发),是目前发现最早有国印的文件。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出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的通知书”“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等珍贵文物都钤有国印。
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对包括国印在内的45枚首批政府印信进行统一编号。国印是行使国家权力时钤印公文的凭证信物,更是国家形象的庄严象征。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务院为最高国家权力执行机关。至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和下属行政机关共210枚政府印信也完成了历史使命,全部上缴国务院封存。
1955年1月27日,国务院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国家机关印章的规定》,明确了“国家机关印章为圆形”。调整后的国家机关印章承载的信息更为丰富,构成了更加合理美观的印章构图,也更适用于国际互认。
外观设计
这枚新中国成立时刊铸的中央人民政府印信,边长9厘米,印体厚2.5厘米,印柄长10.9厘米,上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几个大字;印章为方形,材质为铜质,印文为阳文、宋体,印章背面刻有阴文“印名”“时间”“序号”,分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一日”“第一号”。
文物珍藏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按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务院为最高国家权力执行机关。至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全部上缴给新的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1959年5月,国务院秘书厅将这批珍贵的政府印信拨交中国革命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截至2024年3月13日仍展陈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代表意义
国印不再履行它的职责,静静地陈列在展厅中。但它是人民政权的真实见证。它见证着那段不平凡的峥嵘岁月,见证着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实现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相关人物
张樾丞,河北新河人,擅长刻制铜印,京津地区的名人都以能拥有张姓刻印为荣。末代皇帝溥仪用的“宣统御笔”“宣统御览之宝”以及国民政府国家银行发行纸币上的“中央银行总裁印鉴”等均出自张樾丞之手。接到任务后,张樾丞立即开始翻阅资料,几天后画出了秦篆、汉篆、隶书、宋体4种字体的印文,提交给8月19日在北京饭店举行的“政府印铸问题座谈会”。会议讨论了印信的样式、字体、质料、字文等问题,明确了印铸问题的各项内容。最终,筹备会常委会研究决定采用宋体印样。得知这一消息后,张樾丞高兴地说:“宋体字好,老百姓都能看得懂,容易认。共产党的心里果真是念着百姓的。”
参考资料
三件文物,见证新中国的诞生 中央人民政府印信.党建网.2024-03-12
象征人民政权的新中国第一枚“国印”.人民网.2024-03-12
《共和国符号》 国印.共产党员网.2024-03-12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印.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2024-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