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糖
即为琅酥糖
滁州市名产琅琊酥糖,原名“面糖”、“如皋董糖”,起源于明朝末年。
面糖介绍
滁州名产琅琊酥糖,原名“面糖”、“董糖”,起源于。它是用纯白芝麻、白糖粉、富强粉、麦芽糖等为原料。生产出的糖块厚薄均匀,骨薄如纸,剖面层次清晰,呈螺旋体,色泽为乳白色;入口酥软,细腻无杂质,香味浓郁,甜而不腻,文人墨客赞之日:“香召云外客,味引洞中仙”,营养丰富,老少咸宜。因琅琊山而名,系滁州传统名优糕点。其“味甜而不腻,糯而不粘、酥而不碎”,老少咸宜,深受群众喜爱。
董糖介绍
酥糖亦称“面糖”、“秦尤酥糖”、“董糖”。明末,滁州市作坊开始以麦面、芝麻、糖为原料,经焙炒、加工而成,俗称“面糖”(小包糖)。
董糖由来
清代,有秦、尤姓两位师傅将面糖用糯米稀骨作包衣,进行改制而成,故又称之为“秦尤酥糖”。后一位董姓师傅又将秦尤酥糖精心改制,将糯米稀骨多层次与面糖折叠,即谓之“董糖”。
又有文人撰写一说:“明崇祯年间,江南名艺妓董小宛,擅长烹,精于制作花露,巧手会做糖食糕点。一次才子冒襄(字辟疆)生病,董小宛独出心裁以芝麻、白糖、炒面、糖稀、香油等原料,精心制作方块酥糖,给冒襄食之。”其糖“酥脆香甜、开胃心爽”。后经民间流传,人们即称此糖为“如皋董糖”。
《崇川咫闻录》也记载:“董糖,系冒巢民(冒襄之号)妾董小宛所造。”民国初年,滁城多有前店后坊,制作糕点。“章三益”、“卞源昌”、“曹恒兴”等店号制作的酥糖(亦名董糖),远近闻名。
1955年国营滁县食品厂进一步改进工艺与配料,选用纯白芝麻、精白砂糖、富强粉、麦芽糖等精心加工,产品呈乳白色,形似螺旋体,骨薄如纸,香甜松酥,可干食之,亦可冲泡即饮,有滋阴补血之功能,以年产9.5万公斤投入市场,供不应求。后选用风景秀丽的琅琊山为注册商标,遂定名为琅琊酥糖。
1980年琅琊酥糖被评为安徽省名细糕点,
1984年获安徽省优质产品称号,
1987年被选为北京市人民大会堂定点销售产品,畅销北京和全国各地及欧美、亚非等国家。
文人有诗赞琅琊酥糖曰:“香召云外客,味引洞中仙。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