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毓利
董毓利,男,1965年5月出生于中国,是一名共产党员,拥有博士后学历。他在华侨大学担任特聘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董毓利在结构工程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尤其专注于混凝土本构关系和破坏理论。
人物经历
教育背景
董毓利于1986年9月进入哈尔滨建筑大学结构工程专业深造,获得硕士学位。随后,他继续在同一院系攻读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主题为“混凝土与钢纤维混凝土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的研究”。在研究生阶段,他独立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钢纤维混凝土双向受力工作原理研究”的实验装置设计和研发,并参与了大量的实验工作。他的研究成果包括提出了一种能够反映混凝土损伤的时间本构模型,并建立了一个考虑中间主应力影响的双轴破坏准则。1992年9月,他获得了工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毕业后,董毓利加入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工程系,开始了他的教学和科研生涯。他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钢筋混凝土复合受力构件非线性分析”,并负责开发了相关试验设备。1993年,他成为青岛建筑工程学院结构工程专业的硕士生导师。同年11月,他成为中国矿业大学的工程力学博士后研究员,师从谢和平教授,主要研究混凝土损伤力学与分形力学。在这段时间里,他对混凝土的损伤演化规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建立了考虑不可逆变形影响的损伤力学本构模型。他还运用分形几何理论对混凝土内部损伤进行了量化描述。
1995年7月,董毓利转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师从范维澄教授,研究热-力耦合作用下的建筑结构行为。他提出的计算方法解决了混凝土板在高温条件下的承载力问题。1997年7月,他回到青岛理工大学,担任多个职务,包括建工系副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并于1998年5月被任命为结构工程博士生导师。
2001年5月至2006年5月,董毓利在山东省建设厅任职,担任党组成员、副厅长。之后,他加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并在2007年1月至2月前往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进行短期研究。2012年2月,他加入华侨大学,继续开展科研和教育工作。
主要成就
董毓利在其职业生涯中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果。他曾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发表了60余篇学术论文。他还撰写了《混凝土非线性力学基础》和《混凝土结构的火安全设计》等专著。
授权专利
董毓利持有多种授权专利,涉及混凝土结构的防火试验装置、地震耗能装置以及火灾时建筑结构倒塌的声发射监控系统等方面。
科研课题
董毓利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重大项目等重要科研课题。
代表性论文
董毓利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多篇具有影响力的论文,涵盖了混凝土结构在火灾环境下的行为和设计理论等领域。
出版著作
董毓利的专著《混凝土非线性力学基础》和《混凝土结构的火安全设计》分别由科学出版社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参考资料
个人简介.华侨大学教师个人主页综合门户.2024-08-19
董毓利.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24-08-19
董毓利.科技工作者之家.2024-08-19
董毓利 教授 博士生导师 .X-MOL科学知识平台.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