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萨夫列尼地下宫殿
哈尔·萨夫列尼地下宫殿是马耳他著名古迹,有“史前圣地”之称。它位于马耳他岛上距首都瓦莱塔城南1公里的帕奥拉市中心附近。这座地下宫殿约建于公元前3200年到前2900年间,为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在地下12米深处的岩石中挖凿而成。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简介
五千年前的巨石迷宫起初为神庙,后改为墓地。其独特之处也正在于它是在地下凿砌而成,而建筑结构却与地面上用巨石修造的庙宇类似。
国家简介
提到马耳他,人们首先会想到“阳光、大海、蓝天、沙滩”这些美丽的自然风光,好多年来,这 里一直是世界各地的游客趋之若鹜的旅游胜地。
马耳他是世界上几个最小的国家之一,从最东南部到西北部大约有27公里,东西向最长为14公里。整个境内没有大的山脉、河流,也没有永久性的湖泊。海岛四周是洁白如雪的沙滩,若从空中俯视,马耳他更像几颗散落在地中海的璀璨珍珠。
历史上的马耳他可谓多灾多难。由于其地理位置处于地中海的中心,扼地中海通往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冲,自古以来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2000多年以来,这里曾相继被腓尼基人、罗马人、阿拉伯人、诺曼人、西班牙人、圣约翰骑士、法国人、英国人统治过。直到1964年,马耳他才终于脱离了英联邦而宣告独立。1974年,马耳他共和国正式成立。这种极为复杂的历史背景使它不可避免地融合了多种历史文化背景。各族统治者们先后在马耳他岛上建造起富于他们各自民族风格的寺庙、教堂、城堡、宫殿等。这些古老建筑,有的已成为残垣断壁,有的埋没于荒草蔓野之中。而“马耳他”这个名字也是由古代腓尼基人所取的“马莱特”演变而来的,意思就是“避风的港湾”。
在马耳他这种极为复杂的历史背景中,有两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尤其为人所瞩目:新石器时代和圣约翰骑士时代。这两个不同的时代,造就了马耳他的三处世界遗产。
别看马耳他整个国土面积只有316平方公里,但考古表明,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马耳他群岛就已经有人类居住。早在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间,这些岛上的居民建造了三十多处巨石神庙和地下墓穴。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地方,在如此有限的面积之内,能有三处享誉全球的世界文化遗产,和320座具有建筑艺术和历史价值的古建筑。
在这三处世界遗产中,最为神秘的当属哈尔·萨夫列尼地下宫殿。
地宫简介
整座地宫面积达500平方米,包括38间石屋。一架转盘楼梯从地宫前殿往下延伸,尽头是一座具有拱形圆顶、橄榄形的地下岩石宫殿。宫殿洞穴很多,用途各不相同,设有储粮室、储水室、神谕室、殉葬室等。
哈尔·萨夫列尼地宫富有特色的是中央的礼拜室,用石灰岩筑成,是没有任何修饰的正方形房间。柱子和门梁体现了高超的建筑技巧。礼拜室内有圆顶房间,越往里去,房间就越来越窄,越来越暗。瓦莱塔博物馆现陈列着从地宫中央迁出的两尊小雕像,据称可能是陪葬品。地宫的各个房间都是用石器凿开石灰岩后建成的,墙壁是土黄色。
洞壁和洞顶画有螺旋形、圆形和曲形图案,花纹呈淡褐色,连绵不绝,象征着绵延万代的生命。其中一面墙上的人手轮廓用木炭画成,另一处岩石上还画有一头牤牛,长4英尺,高3英尺。此外,在另一处洞穴内发掘出两个小的赤土陶器塑像,其中一个是“睡觉的胖女人”,在马耳他被视为多育子女的大地之母,非常受崇拜。另外,在埋葬人的洞穴中还发掘出6000余具尸骨。神谕室内有一个刻在墙壁上的壁,据说是用来传达圣谕的。如以男低音对着补龛壁洞讲话,地下宫殿各洞穴和地面洞门处都可以听到,堪称世界一绝。
地宫构造
这座地下建筑由人工分三层挖掘的厅堂和走廊组成,最深一层距现在的地平面为 10.6 米。当时的人们以燧石和黑岩等坚硬的岩石为工具开凿这座迷宫,又用鹿 角在白色灰岩上钻孔,可见工程之艰巨。古时进入哈尔·萨夫列尼地下宫殿需穿过地面上的一座庙宇。如今,该庙宇只留下几块石块,埋在一座现代化建筑的地基内。现在需要沿着一个现代的螺形楼梯进入这座橄榄形的、拱形圆顶的地下宫殿。
地宫的顶部分散着一连串似是天然形成、用于祭祀活动的岩洞。下面两层则由人工开凿而成,如同石砌建筑一般。这些岩洞的作用各有不同,有储粮、储水、殉葬、神谕室等。神谕室因一个刻在墙壁上的壁龛而得名。如以男低音对着神龛壁洞讲话,音响可传及地下宫殿各洞穴并达地面洞口,十分奇特。最底层还有一排小厅,只有通过几个不规则排列的台阶才能进入这些小厅。建这种台阶似乎是为了拦阻不速之客。
在地下宫殿的洞顶和洞壁画有螺旋形、曲形和圆形图案,其淡褐色花纹相连不绝,象征着生命的绵延万代。在一面墙上有用木炭画的人手轮廓,另一处岩石上还画有一头高 3 英尺、长 4 英尺的牤牛。在另一处洞穴内发掘出两个赤土陶器塑像,其中一个是“睡觉的胖女人”,她在马耳他被崇拜为多育子女的大地之母。1902 年地宫被发现时,还曾在殉葬的洞穴中移出遗骨 7000 具。人们据此断定,史前时期此地曾被当做墓地。1980 年,哈尔·萨夫列尼地下宫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发现过程
1902年,在瓦莱塔城南不远处,有条过去从不引人注意的小路,忽然成了举世瞩目的焦点。原来,当地有户居民在挖地基准备盖房时,无意中在地下发现了一处暗藏的巨大洞穴。
考古人员通过勘察这个洞穴时发现,这并不是天然洞穴,而是人工在石灰岩中凿出来的一座地下迷宫。整座地下建筑共三层,最深处离地面12米。里面由许多上下交错、多层重叠的房间组成。经历了几个世纪后,洞穴中的房间越来越多,通往新出口的新通道不断被凿出,最后整个遗址形成了一个有着3层33个房间的地下结构,成为一处名副其实的地下宫殿。里边有一些进出洞口和小房间,旁边还有一些大小不等的壁龛。中央大厅耸立着直接由巨大的石料凿成的大圆柱和小支柱支撑着的半圆形屋顶,天衣无缝的石板上耸立着巨大的独石柱。整个建筑线条清晰、棱角分明,没有发现用石头镶嵌补漏的地方。人们走进这里,顿生别有洞天之感。哈尔·萨夫列尼地下宫殿一系列彼此连接的墓室均是在坚固的岩石中开凿出来的,凿空岩石作为墓顶,类似拱形悬臂。其中有20间墓室的顶部还雕出了房梁、门楣,有的壁画上画的是牛的形象。地下陵墓中央的礼拜室,是没有任何修饰的正方形房间,在礼拜室中的一个小的赤土陶器中,人们发现了一个10厘米高的女神雕像。
世遗评价
哈尔·萨夫列尼地下宫殿,1980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届会议报告
哈尔·萨夫列尼地下宫殿其实是一个庞大的地下室,从中发掘出了用来支撑巨大珊瑚石的堆积着的巨石。这些珊瑚大概形成于公元前2500年。这幢地下建筑,也许原本要建成一个神殿,但是从史前时期开始,却一直被当作墓地使用。和这个地下结构一起被挖掘出来的还有大型的传动索,它是约公元前2500年用来传输巨石和珊瑚石灰石的。这座可能曾被构想为避难所的地宫从史前时期起却成为了大墓地。
哈尔·萨夫列尼地宫(地下宫殿),建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是欧洲建筑史上最早的石造建筑。哈尔·萨夫列尼地宫(地下宫殿)地处马耳他首都瓦莱塔南郊,是一处非常著名的历史古迹。它是由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在地下的岩石中挖凿而成的,深达12米,工程浩大,令人惊叹不已。地宫内存的各式遗物,对考古研究具有宝贵的价值,更为地宫增添了神秘色彩。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