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斯塔遗址
呼斯塔遗址是201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负责开展的“温泉县博尔塔拉河流域青铜时代考古调查”在新疆温泉县东北地区约40 公里的阿拉套山脚下的呼斯塔草原草原上发现的一处规模庞大的青铜时代早期遗址。
遗址发掘
2013 年开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负责开展的“温泉县博尔塔拉河流域青铜时代考古调查”在新疆温泉县东北约40 公里的阿拉套山脚下的呼斯塔草原草原上发现了一处规模庞大的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呼斯塔遗址。它的面积达到了12 平方公里,这个面积比现在的温泉县城城区面积大了将近3 倍,是温泉县境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年代不晚于距今3600 年。2016 年6 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呼斯塔遗址发掘与研究课题组开始了对呼斯塔遗址的发掘工作。
呼斯塔遗址由从北至南的三部分组成:北侧阿拉套山前一座叫做黑山头城址的120 米高的山顶上有一处平面呈不规则“田”字形居址;南侧距黑山头直线距离4 公里的一座叫做小呼斯塔的高60 米的山顶上有一座长方形的居址,山坡接近山顶的位置还分布有一条长约百余米的石墙围护着山顶的居址。小呼斯塔山西侧的无名山顶上还有一处墓地,其中的一座接近正方形的石板墓边长9 米,仅比已经发掘的阿敦乔鲁墓地最大的一座石板墓短1 米,是温泉县发现仅有的两座青铜时代大型石板墓。南北两侧山顶居址拱卫下的阿拉套山冲积扇就是呼斯塔遗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分布着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石构居址。2016 年的发掘,就在黑山头城址和冲积扇两个部分分别进行。
冲积扇部分的发掘围绕着一处居址组合进行。这处居址组合由长方形主体建筑、前室、西侧室、院落、院墙组成,面积达到了5000 余平方米,这是已知的西天山地区面积最大的建筑组合。居址墙体由内外两道砌石中间夹土石混合物构成,居址墙体内立面保存高度0.8米、院墙外立面保存高度1.3 米。在主体建筑西南角,还发现了一座祭祀坑,出土了人骨、陶器、铜器等遗物,其中角柄青铜短剑(刀)和角柄青铜锥保存完整、做工精良,锥柄表面还装饰了细密规整的刻划网格文,是亚欧草原地区最为完整的角柄青铜武器,弥足珍贵。复杂的结构、惊人的规模、精美的出土遗物,不得不让人把这处建筑组合与“宫殿”联系起来,对认识这一地区青铜时代早期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发展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重大成果
大型建筑北侧,分布着一道由西墙、北墙、东墙构成的“倒U 字”形墙体,长达450余米。墙体结构与大型建筑组合墙体一致,局部似乎存在出入口、门房、墩台等结构,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工作来证实。这道墙、大型建筑组合及其他居址建筑组成了面积10 余万平方米的呼斯塔遗址核心区,可以推测,这是一处青铜时代早期的城址。这一时期的城址在新疆地区尚属首次发现,填补了研究的空白。黑山头城址的发掘也获得了重要成果。发掘的两座居址的结构、建筑技术与冲积扇上的大型建筑组合如出一辙,出土的陶器也说明了其年代与大型建筑组合一致。在居址地面上还发现了两具完整的马头,这是中原地区最早的马的证据,与温泉县境内另一处同属青铜时代早期的阿敦乔鲁遗址出土的马骨相互印证,为解决中国家马起源问题提供了实物资料。
黑山头居址与其南侧的小呼斯塔山顶居址遥相呼应,拱卫着以大型建筑组合为中心的城址以及周边居址群,形成了完善的体系,规模之大,使之有可能成为这一广大区域内的权力中心,为研究这一区域乃至亚欧草原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组织结构提供了重要资料;出土的青铜器、马头等遗物,为研究东西文化交流、思考前丝绸之路形成有着重要意义。正是出于这一认识,发掘团队的很多成员悄悄地叫起了呼斯塔遗址的一个“昵称”:王的领地。
出土文物
2016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呼斯塔遗址发掘与研究课题组在温泉县呼斯塔遗址发掘出土了2具完整的马颅骨,时间为距今3900年至3600年,考古专家认定,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马。
参考资料
新疆温泉发现一处规模庞大的青铜时代早期遗址.考古.2017-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