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表注
《尚书表注》是由宋代学者金履祥所著的一部关于《尚书》的研究性著作。由于其独特的注经方法,即在页面栏框之外,上下左右均使用细字标识,形成纵横交错的布局,因而得名“表注”。这是宋儒研究《尚书》的最后一篇重要作品。
作者简介
金履祥(1232—1303),字吉父,浙江兰溪人。他曾师从王柏、何基,继承并发展了朱熹的思想体系。金履祥曾提出抗击元军的战略建议,成功解除了襄阳之围。宋朝灭亡后,他在家隐居,致力于教学和著述工作。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大学章句疏义》《论语孟子集注考证》《通鉴前编》以及《仁山集》等。
作品简介
《尚书表注》由金履祥撰写,旨在通过深入研读《尚书》文本,对其篇章主旨和义理进行梳理和阐释。书中采用了独特的注经方法,即在页面栏框之外,上下左右均使用细字标识,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布局,这在古代经注家中极为罕见。金履祥在其解释中不仅引用了前人的观点,还融入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他对《尚书》中的一些争议问题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看法的观点,如他认为《康诰》应该放在《梓材》之前,且《梓材》开头的“王曰封”中的“王”应当指周公而非姬发。此外,他还批判了一些错误的说法,如西汉孔安国并未创作训诂,这些说法都是受到伪造者的影响。金履祥的这一立场是对朱熹等人研究《尚书》真伪态度的继承和发展。
流传记录
《尚书表注》原本分为十二卷,但在流传过程中失传。现存版本称为四卷,实际上可分为上下两卷。这部作品是金履祥晚年经过长期研究和收集评论后的最终定稿,可能是在宋元交替时期刻印的。上卷包含史前虞、夏、商时期的篇章,下卷则是周代的篇章。书籍中包含了各种符号标记,如墨线、句点、声点等,用于强调重点。这些符号有时会出现在字旁或将字圈起来。《尚书表注》的早期版本已经破损严重,经过修补和抄补,保存至今。书中有多位清代学者的手书题记和钤印。
历史评价
《尚书表注》作为宋儒研究《尚书》的最后一篇重要作品,总结了宋儒尤其是朱熹、蔡沈等人的学术思想,澄清了《尚书》学术史上的一项重要事实。因此,它在经学史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有版本包括《通志堂经解》本、《四库全书》本和《金华丛书》本等。
物理描述
《尚书表注》共2卷,2册,尺寸为17.8 x 12.4公分。
收藏机构
该作品现收藏于国立中央图书馆。
参考资料
尚书注 尚书表注.豆瓣读书.2024-11-12
尚书表注.中化典藏.2024-11-12
《尚书表注》·尚书表注.汉程国学.202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