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缸
染色缸,作为一种专为医疗卫生、医学教育、防疫机构、高等教育学府及科研领域设计的研究辅助工具,其核心功能在于存储并浸渍染色液体,以便对包含痰液、唾液、体液分泌物、脓液等细菌样本的载玻片或动植物标本制成的显微玻片进行染色处理。这一过程对于细菌学、细胞学的研究至关重要,它能显著提升显微镜下观察细菌及其他微观结构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形状与结构
染色缸的形态多样,主要包括方形、圆形及小型圆形三种设计。方形染色缸,以近乎长方形的玻璃容器呈现,其特色在于内壁两侧巧妙设计了十组凹凸槽,专为容纳25.4毫米乘以76毫米标准尺寸的载玻片而设。顶部则覆盖有略微凸起的平面玻璃盖,有效隔绝尘埃,保护样本免受污染。圆形染色缸则融合了圆形开口与长方形垂直底座的设计美学,内部空间同样长方形,两侧对称分布五组凹凸槽,专为竖立存放同规格载玻片而设计。顶部圆形玻璃盖的设计同样兼顾了防尘功能。至于小型圆形染色缸,则以其紧凑的圆口、圆底结合方形主体的独特造型脱颖而出,内部设有四对对称凹凸槽,专为适应24毫米乘以24毫米的盖玻片而定制,整体设计思路与上述两款保持高度一致。
操作指南
在使用染色缸进行细菌技术或细胞染色技术时,首要步骤是将涂抹有细菌标本(如痰液、唾液等)的载玻片稳妥地插入染色缸内的预定隔槽中。随后,依据实验需求,常采用革兰氏染色法进行操作:首先,利用碱性染料(如甲基紫或龙胆紫)对样本进行初步染色;接着,通过添加碘溶液来固定染料于被染物质上;随后,利用乙醇处理以区分不同性质的细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保持紫色不变,而革兰氏阳性菌则因酒精作用而脱色;之后,将脱色后的细菌置于含有酸性品红染料的另一染色缸中进行复染;至此,完成染色的细菌样本即可通过清水冲洗去除多余染料,准备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分析。染色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细菌鉴定工作的精确性,特别是对于透明难辨的鞭毛和孢子细菌而言,染色处理更是成为了揭示其全貌不可或缺的关键步骤。
参考资料
一种生物实验室用染色缸的制作方法.X技术.2024-09-13
染色缸.碧云天生物.2024-09-13
细菌的染色技术.生物实验教学中心.2024-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