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球萝纹蛾
枯球萝纹蛾。展翅宽129~152mm。本科在台湾仅此1种。翅膀表面褐色,具排列整齐的波浪状黑色线条与大眼纹。雌雄差异不大。翅上密布箩筐状条纹,属鳞翅目箩纹蛾科。在阿里山地区被称为「阿里山神蝶」,并传言会在神庙聚集﹑显灵。
外观特征
成虫体长 45-50 mm,翅展150-162 mm。体色黄褐。触角双林齿状,雌蛾触角林齿比雄蛾的短。前翅冲带下部球状,其上有一列3-6个黑斑(有变异,有时同一个体左右也不对称),中带顶部外侧为齿状突出。前翅端部为枯黄斑,其中3根翅脉上有许多白色人字纹,外缘有7个青灰色半球形斑,其上方有2个黑斑。后翅中线曲折,外缘有3-4个半球形斑,其余成曲线形。卵 扁圆形,长径八 4-2. 5 mm,短径 2.1-2.2 mm。初产时米黄色,孵化前为褐色。美国白灯蛾 幼虫 5龄,各龄形态特征变异较大: 1龄幼虫体长 16—17 mm,头宽 1.4-1.5mm,丝疤上生有黑毛(2、 3、 4龄幼虫丝疤无毛),腹部第一至第七节背面为黑白相间的环带。 2龄幼虫体长 24—27 mm,头宽 2.0—2.lmm,丝疤光滑无毛,腹节背面为 2列黑斑,后列黑斑大,中央 1个近三角形。 3龄幼虫体长 40-46 mm,头宽 3.l-3.4 mm,体节两侧有黑色“八”字纹,腹部第一至第八节背中央均有 1个黑斑。 4龄美国白灯蛾体长 61-75 mm,头宽 5. 1-5.3 mm,头及胸部两侧呈现黄黑色相间的豹纹,第一腹节背中央黑斑消失。 5 龄幼虫体长 118—130 mm,头宽 7.8-8.2 mm,丝疤全部脱落,遗留瘢痕,后胸亚背线上有1对棕色斑。蛹 长 49-54 mm,宽 16.2-19.9 mm,厚 16.0-18.0 mm。深褐色,形似天蛾科蛹;后胸背中央有 1个凹穴,深约 1.5 mm,两侧为瘤状突起;腹部末端有三角形臀棘 1枚,端部分叉。
幼虫
虽然枯球箩纹蛾非常美丽,可是它的幼虫却十分丑陋。
生物学特性
枯球箩纹蛾在南平市1年发生1代,以蛹越冬。翌年2月中、下旬羽化,2月下旬始见卵。3月中旬至5月上旬为幼虫期。蛹期自4月中、下旬至次年2月中旬。卵期23-39天。幼虫期30—35天。蛹期300-316天。雄成虫寿命11-21天,雌成虫 19-30天。卵多单粒散产于较嫩叶背,偶尔1叶上亦有2-3粒。据1983年观察,孵化率为80.9%。同一天的卵大多在同一天内孵化完。幼虫多在午前孵化,孵化时先在卵侧咬一小孔爬出,继而吃去大部分卵壳。初孵幼虫仅能咬食嫩叶边缘成小缺刻;2-3龄幼虫常将叶片啮成大缺刻或食去半边;4—5龄食量剧增,食尽全叶,并加害嫩梢。幼虫整天均可取食,但以8、9时和16、17时取食最多。大风大雨时幼虫躲在枝叶背面停食。低温(12℃)时食量显著减少或不取食,龄期延长。幼虫脱皮后,先取食蜕,然后食叶。老熟幼虫体色变桔红色则停食,下树寻找适当场所,在土下约 5 cm深处作土室化蛹越冬。育蛹期 3-5天。成虫多在 18-24时羽化,白天静优枝干背面,夜间活动,有较强趋光性。嘴发达能取食蜜水。羽化后次日即行交配。交尾历时多数为1天。雌蛾只交尾1次。交尾后即于当夜产卵。产卵期13-20天。每雌蛾可产卵201—250粒。雌蛾平均寿命23天,雄蛾17天。温度对羽化有影响,日平均气温达10.2℃时即开始羽化,随着气温升降羽化率有显著的变化。福建省每年2-3月间,均有多次寒流袭击造成的低温。低温的次数、强度及延续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羽化高峰期。温度对幼虫活动及生长发育有影响。据1983年在南平市观察,低温(12℃)时,幼虫不甚活动,减少取食或停食,该年春天多雨低温,l—2龄幼虫期显著延长;1982年3月17—20日平均温度19.8℃,1龄幼虫期4-5天;1983年3月 24日至 4月 1日平均温度 13.8℃, 1龄幼虫期 8—10天;后期温度回升,幼虫期亦缩短。
除了冬季外,成虫生活在低、中海拔山区,在武夷山随处可见。
关于
《查理九世5恶魔医务室》中有提到枯球箩纹蛾,“恶魔杰森”的脸像枯球箩纹蛾。
意思
枯球箩纹蛾代表了外表丑陋,内心善良的人。《查理九世5恶魔医务室》中“恶魔杰森”的脸像枯球箩纹蛾一样丑陋,内心却十分善良。详情请看《查理九世5恶魔医务室》
表格
完整表格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