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千佛崖摩崖造像

千佛崖摩崖造像

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位于中国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工农镇千佛社区嘉陵江左岸,金牛古蜀道上。千佛崖摩崖造像在长约420米、高约40米的崖面上,窟密布,重重叠叠,多达13层。广元千佛崖开窟造像的历史之长、规模之大,均为四川省之最。

千佛崖摩崖造像始凿于北魏晚期,主要开凿于北朝唐朝,唐代最为兴盛,五代十国、宋、元、清时期主要为装彩。整个造像分布在南至石柜阁、北至窟区界墙长388米的山崖上。截至2023年,千佛崖摩崖造像中有龛窟950余龛,共计尊像7900余尊。据记载,千佛崖摩崖造像在唐代被称之为“柏堂寺”;五代两宋仍继续使用此名;元代改称“千佛崖”。千佛崖摩崖造像的主要题材有阿弥陀佛、卢舍那佛、释迦佛、菩萨像等。

1961年4月,千佛崖摩崖造像被国家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剑门蜀道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国蜀道金牛道——广元段的核心遗产点。2012年,千佛崖摩崖造像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概述

大云古洞,是干佛崖最大的洞窟。共有造像234尊,大殿正中弥勒佛立像系大云洞的主佛,是女皇武则天的象征。左边是则天女皇,右边是高宗李治,排列改变了我国男左女右的传统习俗。牟尼阁,衣纹琉畅,造型丰满,佛背后是褛空雕刻屏风,增强了石雕多面体的表现效果,是石窟中难得的艺术珍品。1961年4月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规模

千佛崖造像是四川省境内规模最宏伟的石窟群,在长约420米、高约40米的崖面上,龛窟密布,重重叠叠,多达13层。根据清咸丰四年(1854年)所立的石碑记载,全岩的造像有一万七千余座。但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炸崖开路,一半以上的造像被毁。现存大小龛窟四百多个,造像七千余尊。根据《广元县志》的统计,有唐刻二十七段、五代十国刻五段、宋刻二十六段、元刻二十六段、明刻八段、无年号者四十一段,另有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的文字题记和摩崖碑刻一百多窟。

建筑特色

大云洞

千佛崖造像以大云洞为中心,分为南北两段。南段著名的龛窟有大佛洞、莲花洞、牟尼洞、千佛洞、睡佛龛、多宝佛窟、如意轮观音等;北段著名的有三世佛窟、无忧花树佛、弥勒佛窟、三身佛龛、菩提像窟、卢舍那佛龛和清代的藏佛洞等,汇萃了从南北朝、唐、宋到清代的石刻作品,雕刻精细,造型优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大云洞在千佛崖的中心,高3.8米,宽3.6米,深10.6米。窟的正中是弥勒佛立像,肩宽体胖,圆脸弯眉,袒腹含笑,坦然无忧。像的后边是锥形的石壁,两边雕刻有众多的小龛及排列有序的菩萨像,左右壁凿出两个深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共七尊造像。南北两壁采用半圆雕法,刻出观音148尊,均华冠盛服、脚踏云莲,气势不凡。

大佛洞

大佛洞和三圣龛内的佛祖容貌清秀,眼小唇薄,通肩的佛衣折褶直线阴刻,有软而薄的质感。胁侍突额高鼻,唇沟深陷,表情淡雅;头上两高耸,两耳各悬有一条飘带,帔肩搭交于腹前。从莲台、佛龛、蚊龙拱眉等造型特征来看,都与其他龛窟的风格不同,当是南北朝时期的作品。大云洞右侧三圣龛窟中有南梁天成元年(555年)的文字题记,窟的中三龛造像,面相古朴,衣饰典雅,与大佛洞的造像相似,同属于千佛崖最早的造像。

莲花洞

莲花洞因为藻井的正中有一朵直径1.2米的莲花而得名。莲花周围的牡丹是宋人所绘,莲蓬绘成道教的“八卦太极图”。洞的东、北、南三壁各雕造一个大龛,内刻一佛二胁侍,佛像方脸宽肩,身着圆领通肩的大衣,外披僧衣,袒右肩,背后有桃形的光环。三龛的空隙处又造佛、阿罗汉、观音等96个小龛、130多尊。睡佛龛中,释迦牟尼侧身而卧,神态安详,像身后的众弟子,有的捶胸,有的恸哭、抽泣,各具姿态、表情各异。两端各站立一菩萨,背依婆罗双树,树干上各有一蟠龙。窟龛的北壁浮雕有两组佛“自焚金棺”的故事。此龛是唐朝石刻造像的杰作。

千佛崖还有许多小龛,雕凿细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如身着胡服的乐工、随曲飞舞的飞天、胁生双翅的飞人、身着销甲的勇士,以及各种飞禽走兽、神话故事等等,内容十分丰富,是研究中原地区古代石窟艺术的宝库。

参考资料

大云古洞简介(广元市千佛崖石刻艺术博物馆).四川省文物局.2024-02-04

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24-02-04

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丝绸之路世界遗产.2024-02-04

广元千佛崖 | 广元千佛崖.中国国家地理.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