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河狸科

河狸科

河狸科(食虫类:Castoridae)是啮齿目河狸亚目的一个科,现存仅1属2种,体肥,脂肪层较厚,体被绒毛,四肢短宽,后肢有力,后足趾间到爪生有全蹼,适划水;尾大,扁平,覆角质鳞片,起舵的作用;眼小,耳孔小,内有瓣膜,外耳能折起,可防水。半水栖。夜间及晨昏活动,善游泳潜水,能借助爪向上攀爬。主食树枝、树皮、芦苇等。早春发情交配,每年1胎,每产1~5仔。分布于欧洲和蒙古以及我国新疆青河县和北美洲。河狸科包含多种化石物种,最早出现于始新世晚期,本科共有四个亚科,绝大多数物种已灭绝,现生物种只有河狸属(Castor)共两种(美洲河狸与欧亚河狸)。

形态特征

体肥大,具较厚脂肪层,体被覆致密绒毛,耐寒,不怕冷水浸泡;四肢短宽,后肢粗壮有力,后足趾间直到爪生有全蹼,适于划水;尾甚大,上下扁平,覆角质鳞片,游水时起舵的作用;眼小,耳孔小,内有瓣膜,外耳能折起,以防水,鼻孔中也有防水灌入的肌肉结构;颅骨扁平坚实,颧弓发达,颧骨特大,骨脊高起,身上固着发达的肌肉;共20枚牙,门齿异常粗大,呈凿状,能咬粗大树木,臼齿咀嚼面宽阔而具较深齿沟,从后向前咀嚼面更大,便于嚼碎较硬食物。河狸是中型的哺乳动物,体型较多数其他啮齿类大,习性为半水生,体表光滑且后脚有蹼状构造,尾巴扁平有鳞,有助于其在水中的移动。其门齿发达,齿列式为1.0.1-2.31.0.1.3。

演化历史

河狸科最早的类群为Agnotocastor属,分布于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北美洲亚洲。窄颅河狸属(Steneofiber),分布于渐新世至中新世欧洲,是河狸亚科最早出现的类群,其牙齿尚不适合啃木头,显示此为本科较晚出现的特征。古河狸属(Palaeocastor)则分布于中新世的北美洲。更新世时本科出现了若干体型较大的类群,包括欧洲的大河狸属与美洲的巨河狸属,其中后者的体型与美洲黑熊接近,但大脑的大小只比现生河狸大一点点。

栖息环境

栖息在寒温带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林缘的水域,主要是溪流、池塘和湖泊附近。在岸上栖居时,选择阔叶密林、灌木林、水流平缓而深的谷地作为栖身点。

生活习性

半水栖。夜间或晨昏活动,善游泳和潜水,能借助爪向上攀爬。主食:树枝、树皮、芦苇等。不冬眠。河狸具有改造自己栖息环境的能力。当进入新的栖息地或栖息地水位下降时,河狸会用树枝、泥巴等筑坝蓄水,以保护洞口位于水下,防止天敌侵扰。有时为了将岸上筑坝用的建筑材料搬运至截流坝里,不惜开挖长达百米的运河。河狸在陆地上行动缓慢而笨拙,不远离水边活动。其自卫能力很弱,胆小,喜欢安静的环境,一遇惊吓和危险即跳入水中,并用尾有力拍打水面,以警告同类。

分布范围

分布于欧洲,北美洲,蒙古以及中国国新疆青河县

繁殖方式

河狸每年繁殖1次,大多在春末繁殖,1-2月交配,4-5月产仔,每胎1-6仔,多数为2-4仔,重约430克。妊娠期平均三个月左右,哺乳期约2个月。幼仔出生后2天就会游泳,第3年性成熟

下属物种

种群现状

该种群的保护措施正在进行中,以防止数量再次下降,作为保护计划的成果,其在大部分分布范围内恢复表现都很好。只要这些措施继续下去,就没有理由继续评估该物种是否受到威胁或接近濒临灭绝。然而,亚洲数量仍然很小,面临严重威胁,迫切需要保护措施。

保护级别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参考资料

天才的水利工程师——河狸----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2024-07-31

The Red List Partnership.Castor fiber (Eurasian Beaver).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