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沙
吴沙(1731年—1798年),福建省漳州漳浦县人,被誉为台湾“开兰始祖”。1773年,吴沙率领漳、泉、粤三铬移民渡海来台,开始在兰阳平原兰阳溪以北区域进行垦殖。他的努力使得汉族成功进入兰阳平原,被誉为“开兰第一人”。
概述
雍正九年(一七三一),吴沙出生在漳浦县西门外小山城元房大围头。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他由原籍到台湾,先居住在淡水区,后来迁至三貂社。
据说,当时台湾的南部、西部、中部和北部土地大致开垦完的时候,地处东北部的宜兰市还是一片毒蛇野兽出没的荆棘之地,而且被性情凶悍的番人所占据,所以要开垦宜兰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吴沙当初住在三貂社,三貂与宜兰一山之隔,他就以“通番市”为生,也就是和番人做生意,把草药、布匹、盐、糖、刀等货物卖给番社,又从番社换回山货如鸟兽、木材之类的东西卖给汉族,不久就赚了一大笔钱。因为吴沙“通番市有信”,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很有诚信,得到番人的喜爱,娶“番妇”为妻,获得“番目”之位后,他又帮助漳州市、泉州市、广东省三籍移民入山伐木抽藤自给,好多人都归附于他。在通番市中,他见宜兰市中部一片荒埔,番人不善于耕作,也不爱惜,便立志要开垦它。
乾隆五十二年(一七八七),吴沙开始筹划开垦宜兰。他以三貂为基地,对开垦宜兰进行周密充分的准备,整整历经九年时间。开垦宜兰的第一要素是劳力。为集结人力,吴沙首先在贡一带试行开垦,就地兴建房宅,使投靠他的人先有田耕,有房住。同时在三貂社开山修路,前来投靠的人发给一斗米、一把斧头,让他们入山砍柴抽藤,解决临时生活费用。由于吴沙生性好侠,广结善缘,投靠的移民达一千多人,其中漳州市人占十分之九。
开垦宜兰县的最大障碍是“番害”,由此决定了开兰行动必须是武装拓垦。为确保拓垦成功,吴沙特委托许天送、朱合、供掌等熟悉番情、从事番割的友人,辅助说明筹划开垦事宜,组织二百多壮士为前导,保护垦民免受番害,并安排二十三名懂番语的人随行。开垦宜兰需要庞大的资金,来保证垦民衣、食、住等生活的需要和农具、种子、运输等生产的需要。吴沙凭平日创建的良好信誉,得到淡水富豪柯有成、何缋、赵隆盛等鼎力相助。开垦宜兰还需要获得官府的同意和支持。宜兰散住着三十六社平埔番,属化外之地,清朝政府因这是界外,不愿得罪番人,又惧怕汉族以此为藏身之地,聚众闹事。吴沙自身守法,且多次以卓越的指挥才能,协助官府拿获贼寇,得到淡水同知徐梦麟的信任,使开垦宜兰县行动得到官府的默认。
人物经历
吴沙生于雍正九年(1731年)。性好行侠仗义,年轻时不得志,到了壮年才想外出谋生。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当他42岁时,带着比他少20岁的妻子庄梳娘和3岁的儿子光裔,渡海到台湾。吴沙到台湾后,先在淡水区的鸡笼(今基隆市)做工,后到三貂社谋生。三貂社地近“生番”(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噶玛兰,当时,汉族很少到三貂、噶玛兰,因而,此地被视为化外之域。
吴沙在三貂住了一段时间,经常进入噶玛兰采伐木材和藤,与“番民”接触,后来就以盐、布等生活用品与“番民”交换兽皮、鹿角等,这就是被称为“番”的行业。官府明令禁业“番刈”的交易行为,但吴沙还是选择这既能获高利,又有风险的行业。吴沙为人豪爽,讲求信义,深得“番民”的信任,他们都乐于和吴沙交易、来往。一些度台谋生的穷困者也都闻名来投靠吴沙,吴沙就给他们每人一斗米,一把斧头,教导他们入山伐木抽藤,帮助他们谋生,这样,前来投奔的穷民愈来愈多。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吴沙计划开垦噶玛兰,他先派遗一些人到“番社”附近披荆斩棘,开避出一条通路。噶玛兰又称蛤仔难(即今宜兰县),土地平旷,溪流分注,是块天然沃壤,可开垦良田万顷。早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有一个叫林汉生的召众进入噶玛兰开垦,因没有与“番民”搞好关系而被杀害,此后,一直无人再敢问津。
爱新觉罗·颙琰元年(1796年)农历九月十六日,吴沙率众进入噶玛兰乌石港南,筑土围开垦,称为“头围”,即今之头城,“番民”倾族抗拒,死伤很多,吴沙弟吴立被杀害,因而未敢继续向前开垦。吴沙认为必须先搞好民族关系,才能再进垦,他派人告诉“番民”说:“海盗来占据噶玛兰,要杀害番民,我们是奉官府命令,在此防守,护番垦田,别无他意”。“番民”将信将疑,争斗逐渐平息。嘉庆二年(1797年),噶玛36社“平埔番”流行天花痘病,死亡很多,吴沙夫人庄梳娘深谙医术,采药制成药剂,吴沙派人送药,医治、救活数百人,“番民”感恩戴德,把吴沙奉为神人,并献地供垦,做为酬谢。因此,开垦得以顺利进行,依次开垦至二围、三围,不到一年,已开拓土地数十里。接着,吴沙向淡水厅请求发给开垦执照,获准发给印鉴,允许其自设法规条例。吴沙召集佃农,订立乡约,征收租谷。又组织人力伐木筑道,在山谷隘要之处,分设隘寮11处,招募丁壮把守,昼夜放哨巡逻,保护过往行旅安全,来投奔者日日增多,开垦土地也愈广。爱新觉罗·颙琰三年(1798年),吴沙因操劳过度而去世,时年67岁。
吴化,吴沙的侄儿,他继承吴沙壮志,继续开垦和管理垦田,把围地开垦到四围、五围。嘉庆十五年(1810年),清朝批准在蛤仔难即五围设置噶玛兰厅。噶玛兰同知在噶玛兰树立“吴沙昭绩碑”,以纪念吴沙开发宜兰县的功绩。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