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沟纹硬皮地蛛

沟纹硬皮地蛛

沟纹硬皮地蛛(学名:Calommata signatum)是蜘蛛目地蛛科硬皮地蛛属的一种节肢动物门,分布于日本朝鲜以及中国大陆的山西省陕西省山东省河南省贵州省等地,也在湖南省、湖北、四川省广东省有发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沟纹硬皮地蛛每800-900只可产1克毒。它因其巨大的毒牙而被当地人称作地黄牛。由于与异囊地蛛相似,常被商家混为一体来贩卖。沟纹硬皮地蛛在当地被用于喂鸟,价格卑微,并且被当地人大规模的捕杀。但是沟纹硬皮地蛛较难饲养,所以捕杀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伤害。

形态特征

沟纹硬皮地蛛的腿粗短,移动缓慢,无法攀爬光滑平面,无需担心暴走。毒牙超级细长,这种结构可能是为了透过封闭的洞穴刺中在洞穴上方活动的猎物。但在人工环境下喂食时这种毒牙极易折断。极度凶暴。这种蜘蛛受到威胁时不会像大多数蜘蛛一样抬起身体,但是会抬起毒牙并且毒牙略微张开。足展18mm左右。毒性比起相同体形的蜘蛛较强。

雌体长15-20毫米,全体黄褐色,背甲略呈六角形;而雄体长仅6毫米,黑色或黑褐色,背甲方形,前端宽,后端略窄。前中眼黑色,位头胸部前端,彼此靠近;其它6个眼白色,周围具黑环,远离前中眼,于左右形成一个3眼集团;中窝深明显;除雌性第1步足细小外,其它步足均粗壮,末端具3爪。公蛛类似于异囊地蛛加上蚰蜒的腿和缩水了的沟纹硬皮地蛛的毒牙,毒牙不具备捕食能力,寿命短暂。

生活习性

栖息于果园、苜地、田埂。巢穴呈管状,穴居地下,在洞口周围有放射状蛛丝。 捕食农田小昆虫。

繁殖

在中国北方地区,多在8到9月间交配繁殖,在此期间,雄蛛常出洞巡游。每只雌蛛每年繁殖小蜘蛛800-900只。

饲养

沟纹硬皮地蛛穴居,需大量垫料。

垫料

垫料最好不要用椰土,因为椰土在压实后会回弹,椰土黏度太低,喂食时会把蜘蛛的洞穴整个拉出来,建议使用红土、兜虫粪便、泥煤等细颗粒、黏度高、不回弹的垫材。

环境

地蛛适合潮湿环境。野外洞穴一般40cm以上,洞内有大量丝线,不过和捕食无关,是用来防御的,类似于活板门的门。同活板门不同,沟纹硬皮地蛛只有深夜活动,白天睡觉,不过触碰丝线会引它出来,白天洞口会用丝线封住,不过有时偷懒不会封,洞口堆积垫材,略高于地表。适应新环境时沟纹硬皮地蛛会在洞壁和洞上面铺丝,织完全封闭的巢。使用镊子等夹取工具避免被蜘蛛咬到否则蜘蛛的牙很可能会折断。而且地蛛只有适应环境后才会吃食物。此外冬季无需加热。

食物

地蛛食量少,2周左右喂食一次。可以喂:黄粉虫蟋蟀科樱桃红蟑螂蚱蜢等。

捕食

沟纹硬皮地蛛深夜会扒在洞口,捕食从某种意义上和活门一模一样,只是步足完全不会参与捕食,事实上捕食时还会缩到毒牙后方。相对的,它会用毒牙代替步足,直接抓捕猎物,洞口高于地表方便毒牙发挥,野外洞内发现大量甲虫残骸,喂食中也发现其可怕的破甲能力,面包虫成虫胸甲在其毒牙下就如同刀切黄油,毫无阻碍的就刺穿。而异囊地蛛根本无法做到,可能是因为沟纹硬皮地蛛的毒牙是棱形方便破甲,或者咬合力更夸张。

定种问题

这种原始的蜘蛛定种极其难,尤其是母蛛,基本通过解剖就难以区分。下面是各种地蛛:

宝天曼地蛛Atypus baotianmanensis Hu, 1994 分布:河南省

弯地蛛Atypus flexus Zhu et al., 2006 分布:广西壮族自治区

台湾地蛛Atypus formosensis Kayashima, 1943 分布:台湾。

异囊地蛛Atypus heterothecus Zhang, 1985 分布:河南,安徽,四川省江西省,湖北,湖南省福建省,广西。

卡氏地蛛Atypus karschi Dönitz, 1887 分布:河北省,安徽,四川,贵州省,湖北,湖南,福建,台湾;大日本帝国

大囊地蛛Atypus largosaccatus Zhu et al., 2006 分布:陕西省,湖北。

乐东地蛛Atypus ledongensis Zhu et al., 2006 分布:海南省

格足地蛛Atypus pedicellatus Zhu et al., 2006 分布:云南省

囊状地蛛Atypus sacculatus Zhu et al., 2006 分布:云南。

中华地蛛Atypus 中华缺翅虫 Schenkel, 1953 分布:山西省

绥宁地蛛Atypus suiningensis Zhang, 1985 分布:湖南省

西藏自治区地蛛Atypus 西藏飞蝗 Zhu et al., 2006 分布:西藏。

亚君地蛛Atypus yajuni Zhu et al., 2006 分布:安徽。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