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尺座γ流星雨
矩尺座γ流星雨(简称GNO)是一种较弱的流星雨,活跃期为3月7日至23日,峰值出现在3月15日。其辐射点位于矩尺座的恒星矩尺座γ2 Normae附近。GNO的流星速度为每秒56千米,活跃期间的ZHR值与背景流星的数值难以区分,但其峰值相当尖锐,ZHR达到最大值的3或4的时间只有一天或两天。在过去的观测中,最大值出现的时段并不明确,有时活跃的时间很宽广,或者较不明显。
从有限的数据中,1999年建议极大期可能出现在太阳位于黄经350至357之间,也就是大约在每年的3月10日至17日。然而,从录影的观测中显示以前所认定的辐射点可能并不正确,因此需要更多的观测资料来做更确实的认定。在子夜过后的观测能获得较佳的效果,因为在南半球的辐射点在子夜之后才能上升至合理的高度(在北半球许多地区看不见辐射点)。
天象信息
正式名称:矩尺座γ流星雨(伽马发动机 Normids)
活动时间:3月11-21日
极大时间:3月16日
极大流量(ZHR):5-9
极大时r:2.4
望远镜视场中心:赤经225度 赤纬-26度 和 赤经215度 赤纬-45度(黄纬\u003c-15度)
天象简介
矩尺座γ流星雨出现时看似是散乱流星,因为在它活跃期间的ZHR值与背景流星的数值仍是难以区分的,但是它的峰值相当尖锐,ZHR达到最大值的3或4的时间只有一天或两天。在过去的观测中最大值出现的时段并不明确,有时活跃的时间很宽广,或者较不明显。它的活跃期在2月25日至3月22日之间,辐射点在赤经239度,赤纬50度,流星的速度为每秒56公里。
从有限的数据中,在1999年建议极大期可能出现在太阳位于黄经350至357之间,也就是大约在每年的3月10日至17日。而从录影的观测中显示以前所认定的辐射点可能并不正确,因此需要更多的观测资料来做更确实的认定。在子夜过后的观测能获得较佳的效果,因为在南半球的辐射点在子夜之后才能上升至合理的高度(在北半球许多地区看不见辐射点)。
轨道根数
两个轨道是由加特尔(Gartrell)和厄福(Elford)通过无线电观测确定的,分别基于3颗流星和2颗流星。
AOP AN i q e q三星 97179 137.4 0.66 0.43 1.176 两星 49179 145.4 0.85 0.72 3.125
中国观测信息
北纬20度(南宁市、广州市、海口市):黎明前辐射点上地平,高度较低,没有月光干扰,条件不错。
北纬30度(拉萨市、成都市、重庆市、武汉市、杭州市、南京市、上海市):黎明前辐射点上地平,高度较低,没有月光干扰,条件尚可。
IMO观测综述
矩尺座γ¹流星出现的时候和偶发流星很相似,当其活动的时候,ZHR和背景流量又很接近。峰值经常很锐利,ZHR达到3以上的只有2-4天,活动随着时间会有变化,有时会很宽,或者很不明显。多峰值的情况以前被报道过,1999年在澳大利亚和南非的独立报告显示峰值落在了17日。过了午夜之后辐射点在大多数南半球地区都达到了理想的高度(大多数北半球地区辐射点不升起来)。这一个群迫切的需要更多的数据,所有的观测手段都可以运用。
观测历史
观测发现
新西兰人罗纳德·麦克因特什(Ronald A.McIntosh)在1929年3月10日发现了矩尺座γ流星雨。他绘下了7颗来自赤经241.5度,赤纬43度的流星。1932年3月7日,他的同胞姆雷·杰德斯(安迪·穆雷 Geddes)也绘下了来自赤经242.7度,赤纬-54.7度的6颗流星。12日,他又画下了来自赤经240度,赤纬-52度的5颗流星。这一证实使得麦克因特什可以把这几个辐射点写入他在1935年发表的论文《南天流星群索引》里,并称之为“天蝎座流星雨”。
1953年之前矩尺座γ流星雨实际上是被忽视的,当年澳大利亚的维斯(A.A.Weiss)在阿德来德进行雷达观测时才重新注意到它,他大致指出活动时间是3月15-16日,辐射点位于赤经250度,赤纬50度。“流量太低了……作为标记的大流星数量缺乏。”维斯说,由于这些原因他无法进一步研究。他认为辐射点在日出时过中天会让目视观测者非常难办。
新西兰的厄耶特(C.D.Ellyett)和基夫(C.S.L.Keav)在1956年好奇地进行了雷达观测,尝试再次证实矩尺座γ流星雨的存在,结果一无所获。他们认为这是因为流星群每年活跃不同造成的。
加特尔(G.Gartrell)和厄福(W.G.Elford)在1969年3月16-22日在阿德来德再次观测利用雷达观测了这个流星雨,并确定平均辐射点位于赤经251.5度,赤纬42度。佩斯的布哈贾(Michael Buhagiar)1981年发表了他自己在1969-1980年所观测到的流星雨的清单。其中,该群被编号为339,并被称为天坛座β流星雨,活动时间为3月15-21日,极大出现在17日,来自赤经245度,赤纬-50度,极大流量为4。
观测数据
最有效的数据来自西澳流星协会。1979年他们在3月16-18日进行了观测,极大出现在17日,达到了8.45+/-1.60,辐射点位于赤经248度,赤纬49度。1980年他们在3月14-15日进行了观测。15日流量较大,达到了8.90+/-2.30,辐射点位于赤经242度,赤纬-50度。1983年他们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观测。3月10日他们开始观测到群内流星,10-12日ZHR只有1.5左右,但3月14日凌晨ZHR达到了9.6+/-2.3,15日凌晨下降到4.6+/-0.6,16日晨只有2.2,随后ZHR在1以下。基于63颗流星,他们确定平均星等为2.68,9.5%留下余迹。2等以上流星中,64%是白色,余下的24%是黄色,8%是橙色,4%蓝色。
观测要点
矩尺座是南天的一个天区面积不算小的星座,但没有特别亮的星,被天蝎、人马、半人马、豺狼等星座包围,位于我们太阳系观测者所看到的银心方向上,属于南天夏夜星空(6-8月是较佳观测时机)的星座。由于矩尺座γ流星雨辐射点比较靠南,只有北纬30°以南的区域才有可能观测到该流星雨的流星,而且越往南观测条件越好。矩尺座γ流星雨的群内流星速度为56千米/秒,属于快速流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进行目视标准观测
矩尺座γ流星雨的辐射点位于南半天球的豺狼座和矩尺座天区之间,但两个星座都没有什么亮星。流星雨被著名的天蝎座和半人马座夹在中间,大概位置还是比较容易确定的。中国观察者可把目光朝向东南方,流星雨就将出现在豺狼座的下方位置。矩尺座γ¹比二月的半人马α星座的流星雨更靠北,因此中国很多的区域都可以观测到该流星雨。
如果拍过夏季银河的广角照片,就可以看见其中心方向上有一条明显的暗带,这是由于银河系平面中的星际尘埃挡住核心部分的星光而形成的。这条暗带正好斜穿过矩尺座,所以只要找到银河中的这一暗带,也就找到了矩尺座。由于身处南半天球,矩尺座也是大航海时期被人为划定并命名的星座之一,它的原型实际上是一种航海舰船上的深测仪器,拉丁文是Norma,常被缩写为Nor
参考资料
搜狐新闻 矩尺座γ流星雨下周二光临 南方观测条件越好 2011年03月13日.news.sohu.com.2012-08-16
北京天文馆 2010年3月天象 2010-03-02.www.bjp.org.cn.2012-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