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闫家社村

闫家社村

闫家社村属山西省文水县西槽头乡,地处文水县最南端,距文水县城大约20公里,与汾阳市平遥县毗邻,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西缘,吕梁山东麓,地理坐标为北纬37°15′00″——37°35′09″,东经111°29′46″——112°19′15″之间,是汾河文峪河双灌区,地势平坦,海拔在800米以下。

村庄简介

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西槽头乡下辖村

年均温度10.3℃,无霜期170天。闫家社等8个自然村于1971年从汾阳县划归文水县,是我县主要产粮区。闫家社村户数为420户,在册人口1572人,3600余亩土地,是以种植业脚踏人力三轮车运输业为主要经济收入的农业村,2009年被省、市、县定为“新农村建设推进村”。

闫家社村又被称为“鼓乐之乡”,“福胜锣鼓”历史悠久,2007年,在县、乡、村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文化局、文化馆的大力支持下,闫家社“福胜锣鼓艺术团”成立。2008年,福胜锣鼓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北京)“第二届中国艺术新秀大赛”山西省赛区的舞台上。2010年3月,福胜锣鼓作为山西锣鼓代表队之一再次在“中原地区北方鼓乐展大会暨第五届鼓王争霸赛”(河北石家庄市)上大放异彩。“福胜锣鼓’现已被确认为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吕梁市文水县),并着手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福胜锣鼓”是流传于文水县闫家社一带的一种打击乐。其渊源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

远古时期,文水境内有一“小鸭村”。村民为了防止野兽糟蹋庄稼,就采取敲锣打鼓的方式惊吓野兽,喜庆活动也常用来表演助兴。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原始的打击乐。

唐开元七年(719),小鸭村最繁华的地带建起了一座福胜寺。优美的佛乐与当地土生土长的民俗音乐相互交流,逐渐水乳交融,一种具有明显宗教色彩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打击乐诞生了,因其主创人员乃福胜寺的飞云长老和普法大师,故称“福胜锣鼓”。

福胜锣鼓共分四部:狗咬狗、刹朝令、步星斗。

乐器:大鼓小军鼓、铙、锣等。技巧有单击、双击、滚击、边击等。阵型有四方阵、半月阵、圆月阵、井字阵等。其功能或用语宗教祭祀或用于红火表演。

后来汾河改道将小鸭村分为四村,即今天的闫家社、狄家社、尹家社、裴会,福胜寺在闫家社境内。北宋,闫家社人周天庆金榜夺魁,衣锦还乡,村民们敲锣打鼓,夹道欢迎。周提议将福胜锣鼓四部曲一一更名为:欢天喜地、合家团圆、凯旋而归、平步青云,合称“状元过街”。

清末,文水县迎祀麻衣仙姑(文水雨神)的活动最为鼎盛。作为迎祀队伍的主力军,每次活动,福胜锣鼓都大出风头。

1953年始,闫家社每年正月都要举行福胜锣鼓比赛。

“十年浩劫”,福胜锣鼓被当作封建迷信的余孽,遭到毁灭性打击。一朵民间艺术奇葩枯萎了。

1980年,文水县文化部门挖掘、抢救福胜锣鼓。

1992年,闫家社村民自发组织“福胜锣鼓队”。

2007年,在县乡村各级政府以及文化局、文化馆的支持下,闫家社“福胜锣鼓艺术团”成立,并着手申报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福胜锣鼓是宗教文化与农耕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是文水县历代艺术家智慧灵感的结晶,是当地悠久历史、风情民俗的见证。它对研究文水古代的宗教、文化、音乐、舞蹈、美术、民俗、铸造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