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罗汉松
台湾罗汉松(罗汉松属 nakaii Hayata)是罗汉松科罗汉松属的乔木植物,为中国台湾特有树种,分布于中部及北部,散生于阔叶树林中。本种极似罗汉松,树皮淡灰色,顶芽圆球形,芽鳞先端具短尖或钝圆。台湾罗汉松在半阴环境下生长良好,喜温暖湿润和肥沃沙质壤土,在沿海平原也能生长。
形态特征
台湾罗汉松是一种乔木,胸径可达60厘米;树皮淡灰色,顶芽圆球形,芽鳞先端具短尖或钝圆。叶条状披针形、线形或披针形,革质,长5-9厘米,宽8-12毫米,直或微弯,边缘稍薄,上部微渐窄,先端钝尖或锐尖,基部窄狭,上面绿色,中脉隆起,下面灰绿色,微被白粉,中脉稍凸起或微平,叶柄短,长达5毫米。雄球花单生或簇生,圆柱状。种子单生叶腋,卵圆形或椭圆状卵圆形,先端窄尖,长约1.2厘米,径约8毫米,肉质种托倒圆锥状椭圆形,有两条不明显的纵槽,长5-8毫米,种梗长约5毫米。
分布及生长环境
为中国台湾特有树种,分布于台湾中部南投县北山坑、莲华池及日月潭等低海拔阔叶树林中。模式标本采自中国台湾。
生长习性
台湾罗汉松为半阳性常绿乔木。在半阴环境下生长良好。喜温暖湿润和肥沃沙质壤土,在沿海平原也能生长。台湾罗汉松稍耐阴;喜好冷凉至温暖,生长适宜温度15-28℃,高冷地生长良好,平地夏季高温生长迟缓。
繁殖
台湾罗汉松是以播种、插方式繁殖。
种子采收后先去掉红色种托,将绿色种子直接播种。种子在任何温度下发芽率皆大于90%,但低温会延后种子发芽,发芽速度减慢,例如发芽温度20/10℃和15/5℃导致种子达到50%发芽率的天数增加,分别为43天和78天。因此,3月份成熟的台湾罗汉松种子,采收后可以立即播种,3-4星期后种子就会开始发芽。成熟的种子可暂时储藏5℃,但须与湿介质(如湿水苔等)混合,避免种子发霉;低温5℃储藏2个月的种子,能提早一星期发芽。由于台湾罗汉松种子发芽率极高,可直接播种到育苗容器内,减少发芽苗移植容器的工作时间与人力成本。
栽培
可用播种及扦插繁殖。播种繁殖,一般多在春、秋两季进行条播,种子发芽率高达50%-90%,但幼苗生长缓慢。扦插繁殖,宜在雨季进行,插后遮荫,极易生根。此外斑叶罗汉松还可用切接法繁殖。栽培介质以沙质壤土为佳。幼树年中施肥3-4次。早春修剪整枝,尽量避免重剪或强剪造型树或绿篱栽培,随时修剪整形。成树移植前需断根处理。上盆准备:盆土叮用2份园土、2份腐叶土和2份粗沙混合配制。每2年春季翻盆换土1次,同时进行修剪原则:将枯枝、残枝病叶剪掉,保持株形整洁匀称。生长旺季每月施肥3-4次,夏、秋两季不必追肥,以防枝叶徒长而降低抗寒能力。湿度原则:不宜过多,夏季每天早晚进行1次叶面喷水,以提高空气湿度,还要适当遮荫,防止强光曝晒。冬季可移人室内,温度要求在1-10℃之间,不要太高,否则对来年生长不利。
常见有叶斑病、煤污病危害。叶斑病可选用50%多菌灵或甲墓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洒防治;煤污病可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浇。常见虫害有大蓑蛾、介壳虫、白蜡虫等,可用40%的氧化乐果乳剂1000倍液或用8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喷杀。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截至2010年,台湾罗汉松的占地面积不到500平方公里(估计只有64平方公里),从五个地点得知,个体数量有所下降。总数量规模估计超过250棵,但远少于2500棵,没有超过250棵的亚群。
威胁因素
台湾罗汉松数量受到日益严重的森林砍伐、农业活动和成年树木被连根拔起用于园艺用途的威胁。
保护级别
台湾罗汉松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濒危(EN)。此外,也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4年)——极危(CR)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濒危(EN)。
用途
台湾罗汉松观姿型、观果型是常绿乔木,可单植、丛植,可制成不同造型的高级桩景、盆景。此树种经过大规模种植后,可以大大降低成本,批发价格跟一般的绿化树种相差不大,但档次大大提高。在绿化之余又可以提高道路绿化的观赏性。种植在别墅的四周可是高观赏性与高档的结合,配上一些颜色较浅的绿化花草,很简单地就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制作商品化盆景,可以大大提高一棵普通树苗的价值,在3年左右可以大量上市,有利于资金的快速回笼。罗汉松盆景是盆景业界的名贵树种,现时熟树的盆景也比较少,追求者甚多,如果有发现比较好的树胚不妨做成高水平的艺术盆景。台湾罗汉松还可作园景树、行道树、绿篱,木材可用作建筑、雕刻、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