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油柴柳

油柴柳

油柴柳(学名:Salix caspica Pall.)是杨柳科柳属的植物,主要分布在中亚地区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它生长于海拔500米至3,100米的地区,多生于河沿岸的林中空地及林缘。

形态特征

油柴柳是一种大灌木,高3-5米,皮灰色。小枝细长,淡黄色,有光泽。芽长约5毫米,先端急尖。叶线状披针形或线形,长5-8厘米,宽4-5毫米,常上部较宽,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同色,无毛,幼叶微有绒毛。花先叶开放,花序近无梗,基部具易脱落的鳞片状小叶,花密生,轴被绒毛。蒴果淡褐色,有短柔毛。花期4-5月,果期6月。

生长环境

生于额尔齐斯河沿岸的林中空地和林缘。

油柴柳是一种中生落叶灌木,河谷灌丛的建群种。在中国新疆分布尤以哈巴河下游和额尔齐斯河交汇处的河谷平原较多,垂直分布的海拔高度大约在450-1000米之间。它具有耐寒、耐旱、耐盐碱、耐瘠薄、抗性强等特点,对气候和土壤条件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既可生于温暖湿润、土壤肥沃的河漫滩及阶地,也可生于条件较差的砾石滩和沙丘地带。油柴柳可形成郁闭度0.5-0.6的纯林,也可做为优势种与其他植物共同组成河谷灌丛草甸草地。在水土条件较好的河漫滩地上,与芦苇、假苇拂子茅(Calamagrostis pseudophragmites)等组成河谷草甸草地型,植被发育较好,群落覆盖度高达70%;在砾石地上,与芦苇、蒿子蒿属 sp.)等组成的长势较差的草地型;在沙丘边缘地带的固定、半固定沙丘地上,可与沙生冰草冰草属 desertorum)、芦苇、黑沙蒿漠蒿)等组成草地型。

分布范围

油柴柳主要产于中国新疆,特别是额尔齐斯河沿岸的林中空地和林缘。此外,苏联中亚地区也有分布。

生长习性

油柴柳通常于4月中下旬开花,5月展叶,6月上中旬结果,10月中旬开始枯黄。它生活力很强,不但种子能萌发形成新株,根蘖、枝条被土埋后还能萌发出不定根,形成新株。

繁殖方法

用种子和插条繁殖。但是种子较小,有性繁殖较为繁琐,一般人工造林采取播造林。

造林地的选择

油柴柳属喜水喜肥、阳性树种。造林地应选择地势低洼、土壤肥沃、含水量大的土地。造林地选择好后,要对造林地进行全面清理,机械整地,深翻25厘米以上,耙平耙细,做成200厘米的平,畦长应因地制宜。

种条采集与插穗的制作

种条采集的最佳时间。阿勒泰地区春季应在雪化完之后的4月初树液流动之前,秋季应在落叶和封冬之前进行。选择种条应选择当年生枝条,由于野生油柴柳枝条生长茂密,应选择枝条粗壮、芽饱满、无病虫害的优良枝条做插穗。

挖2.2米长,深度为1米的深坑,宽度以种条多少而定,坑内湿度较大为宜。将种条每100根为1捆扎好,分层排好,层与层之间撒放一层湿沙,中间插一捆苇子,便于透气。待气温回到16℃以上时,进行扦插。

扦插前将坑内种条取出,截长为18-20厘米,种条下部2/3部分截取种条,制做插穗时要用锋利的修枝剪,防止切口劈裂,下切口要与插穗呈45°角,扩大愈伤面积,便于扦插,有利于生根。上切口齐平,尽量减小切口面,降低扦插水份蒸发量,而且必须保证插穗上切口以下1.5厘米左右有一个饱满芽。

扦插造林

扦插定植规格为畦宽200厘米,定植株距为50厘米,行距为50厘米。

栽培技术

除草

造林后要及时进行抚育管理。包括除草、松土、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除草以除早除小为原则。如果定植较为规格,可采用机械中耕、松土,行间杂草要铲除,行内杂草可用人工,每年进行4-5次。

水肥管理

每667平方米可施农家肥2000千克尿素在6月份施2次,每次施10千克,磷、钾肥在6月中旬施1次,各施10千克、5千克,农家肥除一次施入外,也可在生长季节或修眠期采取株施。办法为株距之间用铁锹挖深20厘米,尽量避免伤根,根施1.5-2千克农家肥,错位每年施1次。

保护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

用途

油柴柳是荒漠河流沿岸的树种,对护岸固砂具有良好作用,枝条细软,供编织等用。枝条细嫩,叶量丰富,营养价值高,花期嫩叶的粗蛋白质含量达12.87%,在同属植物中属较高者。各类家畜均喜食,绵羊、山羊、骆驼喜食细枝嫩叶,尤以山羊更为喜食,马、牛也乐食嫩叶。秋季落叶各类家畜均乐食,属良等牧草。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