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龟
恐龟(学名:Archelon),又名帝龟、古绿海龟、古巨龟、拟龟或祖龟,是一属已灭绝的海龟,亦是史上最巨大的海龟。它与现今的棱皮龟相似,都是生活在大海中的龟。
简介
恐龟,食虫类Archelon,是一种已灭绝的海龟,生存于晚白垩纪,是有记录以来体型最大的海龟。最大的恐龟化石是于1970年代在美国南达科他州的皮耳页岩发现,其长度多于4.1米(13.5呎),鳍状肢之间距离阔4.9米(16呎),而最大标本从头到尾长达4.6米(15英尺),体重为2.2-3.2吨(2.4-3.5短吨)。它的化石估计是属于7千万年前的白垩纪,当时北美洲中央是由一层较浅的海洋所覆盖。古巨龟的重量估计多于2200公斤。只有一种物种,即阿尔凯龙(A. ischyros)。这个属是由美国古生物学家乔治·雷伯·维兰德(George Reber Wieland)于1895年命名的,基于来自南达科他州的一个骨架,他将其归类为已灭绝的原龟科。
演变
有人说恐龟是龟类的变种,也有人认为恐龟是天人大陆上所有龟类的祖先——在大陆还没有四分五裂之前,恐龟的足迹遍部各
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之中有不少离开了日益拥挤、食物渐渐变得匮乏的苏哈森林,在别处寻找栖身之所。漫长的岁月改变了恐龟的外型,相当多的恐龟由于对环境的不适应,身体逐渐退化和缩小,同时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具有威力,成为了如今人们常见的绿海龟等的物种。只有苏哈山脉下的恐龟依然保有庞大的体型和凶残的个性,终年栖息在寒冷,但对恐龟来说却是最为适宜的苏哈森林中。
说恐龟是个活着的奇迹一点也不为过,人们往往因为见到这么巨大的龟类而惊讶不已。恐龟有二十五英尺高,体长可达四十英尺,在它那坚硬厚实的甲壳亚门上布满了粗大却十分锋利的倒刺,甚至连恐龟的头部也长有利刺,这些尖刺使得恐龟的头无法缩回自己的龟甲中去。
习性
恐龟是一种强制性食肉动物。厚重的腹甲表明这种动物可能在软泥海底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可能是一个行动缓慢的底栖动物。根据美国古生物学家塞缪尔·威利斯顿(Samuel Wendell Williston)的说法,它的下颚适应于咬碎,暗示这种绿海龟吃大型软体动物门和甲壳动物。他在1914年提出,丰富的、壳薄的、生活在白垩纪的双壳类动物——有些直径超过120厘米(4英尺)——很可能能够轻松地维持阿尔凯龙的生存。然而,这些在早坎帕尼阶中央西部内陆海可能已经消失。相反,喙可能适应于撕裂肉类。它可能能够捕食较大的鱼类和爬行纲,以及软体动物,如乌贼和水母。然而,尖锐的喙可能只是用于与其他阿尔凯龙进行战斗。鹦鹉螺科阔厚角石 dekayi在阿尔凯龙标本附近大量发现,可能是潜在的食物来源。阿尔凯龙可能也偶尔在水面上觅食。
阿尔凯龙可能有较弱的前肢,因此游泳能力较差,不像漂浮龟那样经常出现在开阔海洋中,更喜欢较浅、较平静的水域。这表明它和绿海龟的肢体比例相似,海龟以游泳翅膀的发育不良和对浅水的偏好而闻名。相反,原泽龟科的大翅膀与背甲比例以及类似于掠食性海龟(Caretta caretta)的宽大翅膀展开,以及宽大的身体,表明它们可能追逐活跃的猎物,尽管它们可能无法保持高速。总的来说,它可能是一个游泳能力较好的动物,能够进行开阔海洋的旅行。
阿尔凯龙,像其他海龟一样,可能需要上岸产卵;像其他海龟一样,它可能在沙滩上挖出一个洞,产下几十个蛋,并不参与育雏。标本的右下肢缺失,剩余肢骨的发育受阻,表明这种情况发生在早期。这可能是由于幼龟在孵化期间被鸟类捕食并试图逃向海洋,或者被一些大型捕食者,如莫莎龙或剑齿鱼,咬断,或者在海岸上被更大的成年动物踩断。然而,后者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幼龙可能甚至在繁殖季节也不经常出现在海岸。据估计,Brigitta活了100岁,并可能在部分被泥覆盖的海底进入冬眠状态时死亡。然而,长期以来关于绿海龟在水下冬眠的观念可能是不正确的,因为为了防止淹死,海龟需要频繁上浮。
阿尔凯龙栖息在浅的西部内陆海;泥泞、缺氧的海底平均深度可能不超过180米(600英尺),坎帕尼阶的平均水温可能为17摄氏度(63华氏度)。达科他州的晚白垩纪时期被淹没在北部内陆亚省,这个地区的特点是温和到凉爽的气候,有大量的蛇颈龙目、西方鸟类和莫莎龙,特别是板踝龙属。没有脊椎动物迁徙从北部到南部的证据。尽管鲨鱼在南部省份更为常见,但皮埃尔页岩中已知有几种鲨鱼,包括角鲨属、鸦鲨属、Pseudocorax和Cretolamna。其他大型掠食性鱼类包括鱼龙科动物,如剑齿鱼。皮埃尔页岩的无脊椎动物群包括各种软体动物门,特别是菊石亚纲动物,如Pierre Shale Placenticeras placenta、船菊石 nodosus、Didymoceras和杆菊石 ovatus,双壳类动物,如巨型Inoceramus,鱿鱼类动物,如鸟喙鱿鱼,以及鹦鹉螺。
随着内陆海逐渐向南迁移,阿尔凯龙可能无法随之迁徙。新的海洋或哺乳动物物种对蛋或幼龙的捕食威胁增加,可能导致阿尔凯龙的灭绝,巨型原龟科的消失似乎与漂浮龟体型的增加相吻合。原龟科在白垩纪晚期的马斯特里赫特阶几乎没有化石记录,可能是由于其他绿海龟能够生存的一些温度调节能力。根据估计,平均水温可能降至7或12摄氏度(45或54华氏度),取决于二氧化碳水平的估计。然而,一些马斯特里赫特阶时期的堪萨斯皮埃尔页岩化石可能在数百万年前就已经被侵蚀,阿尔凯龙可能一直生存到马斯特里赫特阶。